新时代理工科研究生的科学家精神培育路径探析

2022-06-14 00:25赵京黄春玲
新西部 2022年5期
关键词:理工科研究生培育

赵京 黄春玲

新时代培育理工科研究生科学家精神对于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将科学家精神的思想内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非常必要,应从课程、文化、科研、舆论、实践五个维度将科学家精神融入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将科技创新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推动力,要从国家发展大局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必须集中力量牢牢把握关键核心技术、在卡脖子领域下功夫,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1]在当前的经济转型关键节点,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需要我们弘扬一以贯之、衔接历史与未来的科学家精神,加强对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教育。我国理工科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需要涵养自身科学家精神,将人生价值的实现融入到祖国建设科技強国的进程中,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科学家精神融入理工科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上对新时代中国科学家精神做出以下阐释:“科学家精神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1]

科学家精神融入理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以下三重价值意蕴:首先,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2]而培育科学家精神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精神塑造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深度挖掘科学家精神相关教育资源,培育理工科研究生的科学家精神,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建设工作来说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其次,在当前多元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下,必须通过培育学生的科学家精神,来厚植理工科研究生爱国情操,[3]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念,这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必须依托弘扬科学家精神让爱国思想深化内凝为理工科研究生的精神内核,使其自觉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最后,党和国家提出了“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在此情况下,将思政教育与科学家精神培育工作进行结合,体现出高等院校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是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的体现,也是高等院校肩负起时代和社会赋予使命的体现。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科学家精神培育现状及成因分析

当前,国家及高校对科学家精神培育投入的资源与力度加大,但理工科研究生科学家精神培育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融入内容相对浅显,各课程配合度欠缺

首先是大部分理工科研究生都较为看重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提升自身能力时,他们通常都会从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提升综合素质,而科学家精神属于专业知识技能之外的软性观念,学生们对这一概念还不太了解,基本只是以了解一些伟大科学家的事迹为主,对科学家精神的内涵和特质等一知半解。其次,从科学家精神教育工作来看,与现实情况有所脱节。通过分析纵向层面可知,关于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小、中、大学及研究生教育的实质大同小异,多采用较为单一的讲述科学家案例方法来培育科学家精神,这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兴趣、教师产生惰性。从横向来看,尽管科学家精神在理工科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所涉及,但是课程教育内容缺乏分工,教育合力发挥不足。由于课时所限以及思修、毛中特等各科思政课老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固守讲授范围,学生对于科学家精神的思想内涵总结不到位,没有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学生也无法从科学家精神内涵中吸收到对自身素养有提升作用的精神力量。

(二)融入方法较为不足,协同育人实效性偏弱

思政教学案例老旧,无法激发理工科研究生对于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兴趣。虽然多数研究生愿意接受关于中国科学家精神的学习,陶冶科学素养,但是存在部分思政课教师说教意味重、照本宣科明显、启发性知识点少等问题,从而无法贴近学生自身空谈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培育效果甚微。

再则是网络媒体利用不足,宣传与实际脱节。当今信息社会更被理工科研究生所青睐的宣传方式是新媒体,但是多数高校选择的是传统教学方式,多用宣传板或者画报进行对科学家精神的弘扬,新的工具需求与学校对新媒体的供给出现矛盾。另外,片面宣传与引导使理工科研究生无法正确认识科学家工作的全面性与多样性,媒体过分渲染科学家专心致志、不为除科学以外任何事物所动的科学品格,一定程度上有所忽略对其家国情怀及相关人格故事的描写,把科学家塑造成埋头科研而不问世事的“圣人”角色,使得科学家这一形象充斥“科学味”、缺乏“人情味”,[4]这也是理工科研究生认为科学家这一角色与自身学习、生活有距离感的根源所在。

(三)高校学术评价机制尚不科学,支撑保障力度不够

制度管理与科学家精神不相称是理工科院所弘扬科学家精神面临困境的一大原因。实现学风的实质性改变、引领高校乃至社会形成热爱科学、尊重人才的氛围是理工科院所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主要目标,但就目前我国理工科院所的科研性质来看,科研工作不单是追求真理、探索科学的过程,更像是一种在学术评价和科研考核下进行的教育行为,高校及科研院所日常事务繁琐累赘、“唯论文重成果”的管理考核制度仍在继续运行,在这种较为僵化的制度管理下的理工科研究生,受到整体学术氛围影响且交织毕业条件、评奖评优等其他矛盾因素,不免会在科研以及学习中展现出急功近利倾向,[5]使得科学家精神培育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理工科研究生科学家精神培育路径

(一)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要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科学家精神内涵的讲解,让学生能够自主自觉地吸收科学家精神的丰富内涵,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和爱国情怀。

1、深入理解科学家精神内涵,盘活课程教学资源

科学家精神对研究生思想教育指导作用不容小觑,开展好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梳理好、总结好总书记关于科学家精神的相关论述,将中国科学家的优秀事迹整理成教育材料,引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并创新科学家精神培育的内容和形式。此外,还要将科学家精神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的一部分,要结合科学家精神教育的需求和特点,组织教育专家进行相关教材和读物的编写,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读物和课本,逐渐激发对科学家精神的学习兴趣,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出应有成效。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在进行科学家精神培育教学时,要注重方法的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尝试创新教学模式,科学家精神诞生于特定的历史和时代,有其鲜明的社会属性,一味按照传统说教形式必然得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需要依托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利用视频软件进行知识讲解,还可以举办科学家精神专项辩论赛,真理越辩越明,学生能够通过这些新颖的形式对科学家精神思想内涵形成更深刻的認识。

(二)融入文化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首要是培育强烈的爱国情怀,这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1]理工科院所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研究生加深对科学家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使科学家精神凝化为理工科研究生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

1、讲好科学家故事厚植爱国情怀

我国理工科研究生科学家精神的培育,需要在文化育人的过程中,讲好杰出科学家的故事。古往今来的中国历史上,从来不乏刻骨钻研,开拓进取的科学人才。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涌现出一大批爱祖国、爱人民的优秀科学家,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地质事业奠基人李四光以及新冠疫情期间鞠躬尽瘁的钟南山等,他们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艰苦奋斗,他们高贵的品德和精神以及对于科学不懈追寻的精神激励着当代青年。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也是理工科研究生爱国情怀培育的最前沿。在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同时,应结合本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理工科研究生分享本校的科学家事迹,升华其爱国情怀、提升理工科研究生的政治觉悟,从而让他们自觉转变学习态度,明确新时代青年的责任和担当,用科学家精神鞭策自己,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年科技人才的力量。

2、打破学科壁垒培育人文精神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上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6]人文教育注重价值观教育,科学教育则注重理性思维培养,从本质上讲,人文教育和科学家精神培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高校和科研院所要注重人文教育,推动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拓宽理工科研究生的专业视野,革除长期以来为专业对口而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轻视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弊端。狭窄的专业视野阻碍了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要适当增设文史哲人文课程,优化理工科研究生的培养方案;通过加强通识课程教育,陶冶学生的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息和人文氛围,形成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科融合,既满足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又有利于强化学生创新思维、促进理工科研究生科学家精神的培育。

(三)融入科研育人

科学家精神支撑和引领着科技事业不断发展,我们要想传承和弘扬好科学家精神,就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营造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形成尊重人才、重视科学的浓厚氛围。

1、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加大违规的惩戒力度

为了使弘扬科学家精神工作落地,一方面我们要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完善研究生科学研究成果评价制度,避免急功近利现象的发生;针对科研体系中成果“短平快”、科研评价“四唯”等不良倾向,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要优化科研项目评审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模式,对于需要长期攻关的科研项目要做到稳定资金支持,从而从科研环境上缓解和戒除理工科研究生的科研浮躁情绪。同时要减少头衔、“帽子”等乱象对理工科研究生定心入神搞科研的心理干扰,引导理工科研究生用正确、长远目光审视自身价值,确定人生追求。另一方面则是要加大违规的惩戒力度,坚守学术诚信底线,以零容忍的态度塑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为科学家精神的弘扬创造有利环境。

2、加强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师德培育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是立校之本,师德是教育之魂。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提出: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既是科技工作者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理工科研究生的有力引导者。把弘扬科学家精神融入理工科高校教师的师德教育中,首先要提高其使命和责任意识,在带领学生开展科学研究时要以身作则,勇于破除“圈子”文化,[7]以科学家精神严格要求自身,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从而更好地培育理工科研究生科学家精神。

(四)通过新闻舆论育人

新时代弘扬科学家精神需要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科学家的工作领域以及从事的相关研究可能离普通研究生日常学习生活比较远,而一直以来,科学家故事总是被传统媒体包装为感人事迹进行宣传,以至于刻板印象中科学家精神属于“高大上”领域,难以产生共鸣。因此,科学家精神的宣传途径要更加多样,要对宣传方式进行大胆创新,极大地丰富科学家精神的宣传途径。

首先,要深入推进媒介融合,创新宣传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播正能量的形式,推动广大网民的参与互动。对于包括研究生在内的年轻群体要进行恰当的宣传引导,将科学家精神内核与网络潮流相结合,运用诸如微电影、公众号等多种青年研究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高大上”内化为“接地气”,用大众话语体系来讲述科学家的故事,引导大众了解科学家日常生活及其行为,从而使科学家形象落地,也更好地推进研究生的科学家精神培育。其次,作为科学家精神的主体,科学家是这种精神的缔造者,要想让大众深入了解这种精神,科学家就要通过言行来起到模范和带头作用,影响到更多的人,借助新闻媒体各平台,通过科学家自身深入浅出的宣讲来拉近大家与科学家的心理距离,让科学家精神教育更有温度,真正走近理工科研究生,从而入脑入心。

(五)贯彻实践育人

新時代科学家精神的继承和发扬,需要我们将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财富在内涵与实践上深度拓展。高校通过开展科学家精神专题报告会、科学道德演讲比赛等校园特色活动,在科研实践中准确提炼科学家精神元素,通过有效的团队合作和实践育人机制,有效提升科学家精神培育工作制度化、科学化水平。通过加强与拥有浓厚科研氛围的企业合作交流,开展涵养科学家精神的具体社会实践,带领研究生团队走进行业,对行业科研创新的痛点和难点进行实地调研,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中的教学成果有效迁移到学习、工作实践中去,使科学家精神更加“接地气”,才可能有效外溢科学家精神的影响力,[8]引导理工科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形成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精神推动力。

结 语

理工科研究生是科学家精神的传承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加强理工科研究生科学家精神培育,就是要引导其树立热爱祖国、敢于创新、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协同合作、身教育人的科学研究态度。理工科研究生培养要坚持以科学家精神培育和塑造为引领,始终将个人科研工作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推动国家科学事业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9-09-11(02).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3.

[3]丁存霞,龚超. 论新时代高校主流思想舆论的建构与协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9):28-31.

[4]潜伟.科学文化、科学精神与科学家精神[J].科学学研究,2019,37(01):1-2.

[5]罗志敏.是“学术失范”还是“学术伦理失范”——大学学术治理的困惑与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10(05):6-10.

[6]曾近义,徐天芬,解恩泽.自然辩证法总论[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

[7]胡一峰.加强科研作风和学风建设,让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N].科技日报,2019-12-13(03).

[8]胡祥明.中国科学家精神时代内涵的凝练及塑造[J].科协论坛,2018(12):8-11.

作者简介

赵 京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

黄春玲 西安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猜你喜欢
理工科研究生培育
不理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蟑螂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理工科大学生行为文化建设研究
师范类院校理工科科研发展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