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助力老旧社区治理路径探析

2022-06-14 21:20喻叶晴
民族文汇 2022年29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社会工作

喻叶晴

摘 要:城市老旧社区常被视为一个充满矛盾和问题的地方,老旧社区的提质改造为社区治理带来新的转机,老旧社区作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城市空间,也是不可再生的城市遗产资源。社会工作通过嵌入老旧社区,梳理Y老旧小区存续现状,发现行政化困境、依赖性困境和治理的不可持续性三大困境阻碍着Y小区的发展。改变传统的“需求为本”社区发展模式,基于资产为本社区发展理论,盘点老旧社区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产类型,探索以优势资产、内生动力和关系构建为取向的老旧社区再生路径,让得以存续的老旧社区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关键词:老旧社区;社会工作;资产为本;社区治理;

一、引言

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与以往大规模新建新城新区不同,存量旧区更新成为城市有机更新的必然趋势。中共十九大以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这一系列关于老旧小区改造的政策文件,充分说明老旧小区改造已经成为现阶段城镇化治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基层治理的着眼点落到了老旧社区治理场域和治理情境,彰显了老旧社区治理是城市有机更新、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以及探索实现“社区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维度。[1]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本文以Y市老旧社区提质改造试点之一为例,社会工作借提质改造契机,入驻Y社区社工站,全方位剖析老旧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社会工作在居民参与意识萌芽的初期,如何动员更多居民广泛参与到公共事务中?又通过怎样的机制将居民参与的行为转化为持续性的过程?针对其问题,本文通过社工参与改造过程的分析,结合社区发展理论中的资产为本模式,以“居民为本”的服务理念,用自身的专业理念和方法帮助居民纾难解困,让得以保存的老旧社区再续芳华。

二、老旧社区治理社会工作介入模式

社会工作介入是推动城市老旧社区治理的重要方式,社会工作旨在协助弱势群体纾难解困,动员社区资源,争取外力协助,有计划、有节奏地解决或预防社会问题,调整或改善社会关系,减少社会冲突;培养自助、互助和自决的精神,加强社区凝聚力,促进社区进步。[2]

假如眼前有半杯水,当你看到这半杯水时,你脑海中的想法是“杯中只有半杯水”,还是“杯中还有半杯水”呢?“半杯水”的隐喻让我们从需求为导向的社区工作视角转化为以优势、资产和能力的出发的视角。基于克雷茨曼(Kretzman)和麦克奈特(McKnight)提出的资产为本社区发展模式(Asset-Based Community Development,简称ABCD模式),主要包括三大内容:资产为本、内在取向和关系驱动。以“资产镜片”去挖掘社区资源,动员居民主动参与事务,聚焦社区内部需求,构架关系网络,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社工从这种视角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增加社区居民的效能感,同时与社会工作“相信每个案主都有潜能”这一价值观是相吻合的。[3]

针对城市中相对独立的老旧社区,随着城市的发展,老旧社区也需要不断实现与城市社区的融合,摆脱“老”、“旧”、“脏”、“乱”、“差”等问题标签及外界刻板印象。社会工作者在资产为本的视角下,发现在“旧”结构、“旧”框架、“旧”主体里,居民之间存在共同兴趣、共同利益和对社区的情感认同,这也是老旧社区得以存续的内生力量和动力引擎,[4]社会工作介入的优势在于让这些潜在的能量源源不断发掘出来,协助社区居民更清晰、更精准的盘点出社区资源,使发展更具灵活性,从而实现老旧社区治理的可持续性。

三、Y老旧社区存续现状

(一)留存与延续的Y小区

2022年C市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45个,惠及居民约9.5万户,改造体量为过去3年的总和,而Y小区作为第一批试点改造对象,为之后老旧小区改造提供案例研究。Y小区提质改造范围涉及17 栋住宅(均为 8 层住宅),总户数868户,总建筑面积7.5 万平方米。人口居住类型主要以退休中老年人和外地青年租户为主,收入水平总体较好。由于小区楼龄较老,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公共配套设施不完善,道路墙体破损,区内车辆违规停放等问题,社区内楼栋长也大多是由老年人担任,由于和上任物业管理公司存在矛盾冲突,目前小区处于无物业管理状态。

(二)Y小区社区治理困境的产生

1、行政化困境

所谓“行政化困境”体现的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现象,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居民的“头”,实际上被分配不论是否愿意都必须完成的工作,成为社区行政事务的“腿”。当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重心下移时,大量行政性的工作下沉到社区,当政府上级以命令式的方式将任务分配给基层时,或许任务已经超出社区居委会职责范围,但社区居委会仍无力拒绝,承担起繁琐的行政事务工作,导致居委会无法向下顾及居民群众所关心的事务,为群众发声,行政化的治理逻辑让社区治理过程脱节。

2、依赖性困境

Y小区人口类型较为复杂,楼栋数量较多,管辖面积较大,且大多楼栋长年齡较大,为社区治理精力有限。在提质改造过程中发现,社区对于治理外部资源依赖较大。当改造工程涉及到居民个人利益问题时,居民便会与社区发生争执,从而转向第三方社会工作者的求助,期望社会工作者能为自身提供服务,久而久之,容易使居民产生对社工的依赖,这样一种“要什么给予什么、有什么给予什么”的施舍式服务对社区内生动力的开发产生不利影响。

3、不可持续性困境

基层社区治理是一个长期和系统的过程,而对于Y小区来说,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人文情感让社区治理更具挑战性。Y老旧小区的改造让社区内居住环境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这种短期“物的改变”是一种半有效的服务。短期的项目服务展现出来的成果对于“人的变化”效益不是很大,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提高不是一个短期过程,而是一个持续性、缓慢的质变过程。“等靠要”的思想在服务项目结束后社区问题仍然存在,依然没有实现社区治理可持续性。

四、社会工作助力老旧社区再生的实践路径

(一)以资产为取向:优先激活优势资产

社会工作者希望能通过“资产镜片”或“能力镜片”来带动居民了解自己社区,即首先对Y老旧小区内资源进行调查整合,盘活存量资产。跳脱只关注如何改善社区和帮助了多少有需要的居民慈善逻辑,而是着重发动了多少社区力量,善用了多少社区资源,以及如何有效的组织这些资源力量去治理社区。[5]

Y小区虽在如今看来是老旧小区,但在那个年代却属高档小区,因此,尽管历经提质改造,Y小区内仍保留一些小区特色。小区内原住业主对小区依旧抱有认同感和归属感,小区内退休老人拥有大量空闲时间投入到社区建设和服务中,区内的租户群体也为小区注入了鲜活力量。其次,提质改造后让Y小区面貌焕然一新,文化广场的建立成为社区居民交流的胜地,居民在此产生生活联结。Y小区周围毗邻开福寺特色建筑,受其浓厚文化影响,居民对本地区有较强归属感,便利的交通和生活化市场为居民提供了坚实的物质需求,也留住了居民愿意建设社区的心。

在社工介入前期,社工只能通过带领楼栋长等居民群体参与,在有了一定示范榜样作用后,才能有效的动员其他居民参与到行动中来。例如,在提质改造的过程中,为了保证楼栋的改造质量,并及时向工人反馈居民的需要,17栋楼栋长夏阿姨每日在高温天气上楼顶监督工人们施工改造,像夏阿姨这样的监督志愿者还有五人,每人分别负责几个楼栋的监督,监督志愿者都是社区中年龄较大的退休老人,因闲暇时间较多,且对本区的治理事务较为熟悉,与居民关系也较为熟络。这样的社区榜样人物通常能够起到一定的认同、激励的作用,居民得到的认同感和声誉会激发出居民成就感,从而感染其他居民想要参与的意愿。

(二)以内生能力为取向:内化助人自助理念

1、培植志愿服务力量

首先,精准摸底志愿者能力;Y小区中有些退休人员曾是知识分子、教师或者高管,素质和认知水平都较高,而有些志愿者仅是工厂职工,能力素质水平有限,因此社工需要根据不同能力的志愿者选择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因才分工,例如,有简单重复的疫情防控志愿队、文明养狗劝导队,也有需要技能的活动策划、拍照写记录的志愿者。其次,社工在前期需要做到结合居民兴趣和利益来调动居民参与动机,兴趣是居民参与最直观因素,利益的获得也能让居民感受到实质性参与的物质意义,而Y老旧小区是一个“熟人社区”,情感的牵扯也能增强居民参与的意愿,很多居民因为自己的同伴、邻居参与志愿服务,或者在提质改造时因为社工帮助过他解决个人问题,出于给面子也会一同参与到其中来,通过兴趣、利益和情感三要素,让居民从“被动参与”转为“主动服务”。

2、形塑自助服务队伍

当Y小区的志愿者团队初具雏形后,社会工作者需要做的是激发他们自助和互助的潜能,以至于在服务项目结束社工退出后,社区志愿者仍能自主开展服务,实现社区治理的可持续性。继Y小区提质改造后,老旧小区生活环境换新颜,社工提出可以在文化广场处打造一面绿植墙。前期社工同服务队长蒋姐一同组织大家商量策划,中期采购物资、学习绿植培育技巧、邀请园艺师讲解授课到最后绿植墙的成型都由志愿队自行完成,社工在其中协助资源链接、联系社区协助并提出服务指导等。社工发现在园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居民会时不时相互交流植物培养的技巧和方法,志愿服务队深知打造这样一个公共空间,不仅美化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也成为深受社区居民欢迎的文化品牌,增加了社区居民对志愿队、对社区的情感认同,进而动员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

(三)以关系建构为取向:内外共促社区新发展

1、稳固内部组织队伍

在志愿者队伍成立后,社区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增加成员之间信任,例如,由于Y小区仍然未引进物业管理公司,社会工作者带领志愿服务队主动安排成员轮值清理垃圾投放点,甚至比之前有物业管理时还清理得更干净,因此,也许志愿队的举手之劳,换来的是大家共享文明、清洁的小区环境,进而增加居民对志愿服务队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定期与志愿服务队一同举办传统节日活动,借传统文化之机,聚友邻之情。在这样一个本地组织的带领下,Y小区居民因其情感认同更容易参与到社区事务中,当居民自己亲身参与到治理中时,志愿队为小区付出的一些精力也更能被居民理解和认可,这样的自治活动成为居民之间的黏合剂,稳固并扩大了在地化志愿服务队伍。

2、开拓外部资源库

当居民社区治理行动发展到一个较为稳定的程度时,社会工作者此时可以发挥资源链接者的专业角色,社会工作者不是万能者,一个优秀的社工团队绝不是保姆和慈善家,而更像是一个赋能者。社会工作者在后期针对Y小区内老人和小孩两大主体,成功帮助Y小区链接到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15名社工专业大学生志愿者,在居民志愿服务队有需要帮助时,他们便可以专业的视角参与到其中,协助居民解决一些难题。其次针对儿童寒暑假课外活动需要,社会工作者链接到救助基金会心灵成长夏令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课外活动。通過外界资源的引入很好的补充了社区自身资源的不足,促进老旧社区再生。

参考文献

[1]何雪松,侯秋宇.城市社区的居民参与:一个本土的阶梯模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33-42.

[2]周晨虹.内生的社区发展:“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理论与实践路径[J].社会工作.2014(04).

[3]贾晶晶,林蕾.城市老旧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逻辑──以F市D小区为例[J].三晋基层治理.2020(01):62-68.

[4]闻英,崔田.社会资本视域下社会工作参与城市社区治理路径探析[J].郑州轻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5):27-33.

[5]陈伟东.社区行动者逻辑:破解社区治理难题[[J].政治学研究.2018(01):103-106.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社会工作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