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以“四多”赋能思辨

2022-06-14 09:58姜有荣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国漫事理外化

姜有荣

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突出了对理性思辨能力的考查,而思辨能力正是许多考生写作的一个弱项。那么,怎样来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呢?笔者以为,如下“四多”可为思辨赋能。

一、多用疑问词、疑问句进行发问和追问

考生要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三维发问和追问来驱动自己界定事物内涵,探明内在动因,研制实施方案。面对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如果你迟疑不决,那就先把帽子扔过去;同理,考生在写作中也需要先把问题抛出来,然后倒逼自己去把事理想透,把逻辑捋清。

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这一话题的写作中,有考生在作文《认同传统向未来》中,就“怎么办”这一论层是这样发问和追问的:

“怎么来认同”?答曰:既要“内化于心”,更要“外化于行”。何为“内化于心”?它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要“内化于心”?因为只有“内化于心”,才能保持定力。须知,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挚爱,才能抵得住岁月漫长。何为“外化于行”?它就是“从‘知走向‘行”。为什么要“外化于行”?因为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口头上喊口号,更要落实到行动中。须知,只有做到了“外化于行”,才能真正将认同落地,并产生实效。

考生首先以“怎么”这个疑问词发问,以“既要……更要……”这个递进复句作答,表明自己的见解;然后以两个“何为”起头的疑问句追问,以两个“它就是……”的判断句作答,阐释“内化于心”和“外化于行”的各自内涵;再以两个“为什么要”起头的疑问句追问,以两个“只有……才能……”的条件复句作答,阐明各自原因;最后以两个“须知,只有……才能……”的论断句,阐明各自作用。这里步步发问和追问,使论证步步为营,让人信服。

二、多从包含“二元”乃至多元关系的视角切入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

事物本身的构成要素往往是多元的,影响事物发展进程的因素以及事物发展的走向往往也是多元的。这就要求考生在探求事理时,摆脱“一元论”线性思维的惯性,学会从包含“二元”乃至多元关系的视角切入,看待和分析事物本身的复杂结构以及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将其辩明说透。

如在“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这一话题的写作中,有考生在作文《国漫崛起:扎根于传统,绽放于创新》中就“创新”是这样论述的:

国漫的创新表现在内与外两个方面:从内核看,國漫虽选用传统文化素材,却传递着新时代的中国声音,讲述着新时代的中国故事。君不见,《大圣归来》里齐天大圣永不屈服的乐观坚强;君不见,《魔童降世》里“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意识;君不见,《灵笼》中对末世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胆构想……从外在的制作技术来看,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国漫的3D模型越建越好。无论是《灵笼》的逼真建模,还是《凡人修仙传》的人脸捕捉技术,都为国漫的观看体验提供了真实感。从更深层面考量,制作技术创新只有与内核创新同频共振,才能“创”得其所,“新”有所值。

该段的论述是从“内(内核)与外(制作技术)”的视角切入展开的。考生为什么要从这一视角切入?因为它包含“二元关系”,有思辨性。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内核”属于内容方面,而“制作技术”属于形式方面,二者的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为此,考生首论“内核”的创新,次谈“制作技术”的创新,再说“制作技术创新要与内核创新同频共振”,逐层深入,鞭辟入里。

三、多使用凸显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或联结词语

关联词语或联结词语可以连接分句,明示关系。在议论文写作中,它们恰似一根根焊条,将一个个独立的句子焊接成为一个逻辑关系十分紧密的句群,从而使我们在对事理深入思辨后所形成的逻辑链条,更加清晰而明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并极大地增强其论说力量和气势。

如在“坚守寂寞”这一任务驱动作文的写作中,有考生在作文《习于寂寞,志在光明》中是这样运用理论论据来进行论述的:

寂寞可增光亮。经过寂寞的洗礼,新生的光明会拥有更强大的力量。陀思妥耶夫斯基告诫青年,要为自己追求的真理服务,为自己心向往之并且引为己任的事业服务,就要从自己风华正茂的生命中拿出五六年来埋头苦学,做点学问。他为什么要如此谆谆教诲我们?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十倍地甚至更多地增强自己的力量。

这则理论论据虽然与“寂寞可增光亮”的观点是一致的,但直接用于此处,显得说教味太浓而论说力太弱。为此,考生用“要……就要……为什么要……因为只有……才能……”等关联词语,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言论进行了转述,以突出并强化其句子之间的条件、因果等语意逻辑,形成“干大事业←有真本事←寂寞潜修”的逻辑推理链条,从而使论述理直气壮,简捷有力。

四、多使用环环相扣的推断或推理的句子

有些考生剖析事理往往“一步到位”,直接从原因跨向结果,从起点跨向终点,既没有“剖”开行事之步骤,也没有“析”透事功之道理,因而不能显现议论文的“说理”功用。为此,考生在剖析事理时要多使用环环相扣的推断或推理的句子,将事理的剖析路径分步展示出来。考生可以学习一些名句的推理方法。如:

①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襄公十一年》)

②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

③指挥员的正确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连贯起来的思索。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以上三例在“说理”上环环紧扣,严丝合缝,其推理链条依次为:例①“思→有备→无患”,例②“变→通→久”,例③“侦察、思索→判断→决心→部署”。

在写作时,我们只要借鉴这种说理方法,就可以让作文说理环环紧扣,推理严密。如在“成功法则”这一话题的写作中,有考生在作文《成功,在迷宫的那一端》中是这样展示其剖析路径的:

在经验堆积成的台阶上,人们可以走向成功。因为在无数的错误后,人们拥有了无数宝贵的经验。正因为有了无数试错的经验,人们才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从而走向成功。中国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正是经历了多次变革才日臻完善的吗?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到如今的高考制度,历经上千年的演变,制度、内容、方法都在革新。正是在一次次的错误判断、经验总结、政策调整中,才有了今天这种较为完善的高考制度。而且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将衍生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才选拔制度。

考生在这一论述中展现出了“错误的判断→经验→正确的判断→成功”的推理链条,并在此基础上佐以对我国人才选拔制度嬗变历程的剖析,事理逻辑捋得清,发展进程析得明,颇见功力。1B7CB290-21F6-4747-A092-4D6A15BB37B8

猜你喜欢
国漫事理外化
致敬国漫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阐释现象 揭示事理——说明文写作六步曲
腾讯视频发布2020动漫片单,64部IP助燃国漫崛起
外化于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杭州模式”研究①——基于杭州市民公共文明行为的视角
提质“芯片”重振国漫竞争力
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努力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语中的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
微精事理 宏揽全局──《战时美国的欧洲战略》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