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汽车稳链,多部委如何协同作战

2022-06-13 12:38甄文媛
汽车纵横 2022年6期
关键词:工信复产产业链

文 / 本刊记者 甄文媛

汽车保供稳链问题千头万绪,桩桩件件考验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责任心和管理智慧,各部门如何协同努力推进?采取了哪些有效举措?还将推出哪些利好政策?

“双复”初见成效

各方合力推进的这一轮保供稳链、复工复产,终于在5月露出好迹象。

统计数据显示,在生产端,据央视新闻报道,5月1-18日,15家重点汽车企业集团累计生产68万辆,同比下降32.0%,降幅较4月份收窄近20个百分点。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5月19日,上汽集团、特斯拉在上海的工厂自复工以来,累计分别实现整车下线2.1万辆和2.6万辆。上海市已有120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复工复产。

从零售端看,据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统计,5月1-15日,全国乘用车零售48.3万辆,同比下降21%,降幅较上月同期收窄13个百分点。

5月20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北京调研汽车产业链情况时表示:“在有关各方共同努力下,汽车产业复工复产取得阶段性成效,汽车产销逐渐恢复向好,触底反弹的动能正在集聚。”

至少从数据上看,相比4月的汽车产销形势,这的确已经是来之不易的好消息了。

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等因素影响,我国汽车产销4月同比大幅下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4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为120.5万辆和118.1万辆,同比分别下降46.1%和47.6%,为近十年以来同期月度新低。新能源汽车虽然延续了去年以来的增长态势,产销分别完成31.2万辆和29.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3.9%和44.6%,但增长势头有所放缓。

作为汽车重镇的长春、上海等地先后遭遇疫情严重冲击,人员返岗受限、跨区域物流受阻、疏港运输不畅……许多汽车产业链上游企业被迫停工停产,不少关键零部件遭遇供应难题,进而传导并放大对下游运转的不利影响。

疫情防控、保供稳产、稳住经济……问题千头万绪,桩桩件件考验着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责任心和管理智慧。如何为企业纾困解难、减少堵点、增加支点、增强信心,已成为各部门共同努力的重大课题。

加强供需对接

欲打通当前汽车供应链上的断点、堵点、卡点,首先要全面掌握各类问题的相关信息,有高效畅通的信息沟通处理平台。2022年4月11日,工信部正式上线“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协调平台”。据了解,通过该平台可对复工复产、物流运输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行信息交流,建立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企业问题诉求与反馈机制,以便及时协调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据辛国斌透露,工信部已建立部省(市)协同联动机制,截至5月19日,累计推动解决企业物流运输和复工复产问题4000多批次。

“白名单”制度也在此轮保供稳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据工信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罗俊杰介绍,工信部一直多措并举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卡点,建立重点产业链供应链企业“白名单”制度,通过加强部省协同和跨区域协调,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加大重要原材料保供稳价力度,强化钾肥、稀贵金属等重点产品供应保障。继续实施汽车芯片攻坚行动,全力提升芯片供给能力,推进龙头企业强链补链,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要素保障等困难问题。

各级地方政府也在通过各种手段加强供需对接工作。近日,据工信微报发布的信息显示,多个省市为推动汽车行业复工复产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带队在北京调研汽车产业链情况

以上海为例,自疫情发生以后,上海已连续发布2版《上海市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累计发布4批白名单(涉及汽车零部件企业约1500家),建成7个重要物资应急保供中转站。上海汽车产业的保障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上汽集团、特斯拉连续稳定生产为抓手,以点带链,建立红灯供应商(库存小于3天)专项协调机制,推动汽车零部件企业恢复物流运输和复工复产,以链带面,助力全国汽车产业稳定运行。

“能复尽复”“快批快复”“一企一策”……作为汽车产销大省,江苏省的工信厅在省稳定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工作专班机制下,专门设立汽车产业链协调保供工作组,建立省、市、县、乡镇四级联络机制。工信厅还通过推行封闭生产、加快物流通行证审批流程、开展专人点对点物流引导、科学指导企业疫情防控等多种举措,有力保障省内外汽车零部件供应需求。

统计信息显示,截至5月21日,江苏全省已累计协调推动超过13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复工复产和物流保通保畅,仅昆山、太仓地区4月下旬就向上海发出汽车零部件600余车次,保障全国16个省市60余家整车企业正常生产。

汽车行业的保供稳链工作是一项牵涉范围广、需要多部门协同作战的重大工程。不止是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等部委也采取了多项有力举措。

5月17日,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据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国家发改委一直在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指导各地建立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处置体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复工复产情况的监测分析,及时掌握产业链供应链运行情况和苗头性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协调解决。特别是对于集成电路等领域重点企业,实行日调度,加强部门、区域和行业之间的协同配合,帮助协调解决企业面临的人员返岗受限、原材料运输不畅、供应商停产等问题,确保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动上下游大中小配套企业协同复工复产。

“抓好供需对接,保障需求响应更及时。”据交通运输部安全总监李国平在5月11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交通运输部密切与发改、工信、农业农村、商务、卫健等部门沟通联络,聚焦各部门、各单位提出的重点物资需求,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重点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运输需求,主动靠前,按照一事一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切实做好运输保障。李国平表示,自4月18日以来,已累计协调解决各部门、重点企业及货车司机反映的通行受阻问题1600余项,已保障了8200余项重点物资运输需求。

纾解中小企业困难

针对在此轮疫情中受影响最大的中小企业,工信部组织开展了全国减轻企业负担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综合督察,千方百计帮扶中小企业渡过难关。据罗俊杰介绍,工信部着力推动落实已出台的助企惠企政策,深入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进一步帮扶中小微企业的政策举措,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涉企“三乱”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工作,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及时了解中小微企业的真实感受,扎实做好政策宣贯、精准帮扶等工作,着力提振企业预期。

不止是工信部,交通运输部也坚持需求导向,着力纾困解难,在全国推进落实税收优惠、社保缓缴、融资担保等九大政策措施,指导各地用足用好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助企纾困政策,推出加快投放1000亿元再贷款用于交通运输、物流等领域的措施,切实帮助物流企业和货车司机解决实际困难。

从长远看,据报道,工信部将梳理产业链薄弱环节和大企业配套需求,进一步鼓励大型企业、平台企业完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机制、风险共担机制,并引导中小企业精准补链,同时推动大企业建设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鼓励各地培育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平台、基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对接。依托大企业打造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出海,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近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11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携手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2022-2025年)的通知》,明确以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数据链、资金链、服务链、人才链为着力点,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发展生态。

力保物流畅通

在加强供需对接、解决好信息沟通问题的基础上,畅通物流成为保供稳链的关键所在。今年以来,国内疫情呈散点暴发之势,部分地区对货车等主要运输工具采取层层加码、“一刀切”管控举措,造成通行受阻、车辆滞留、物流不畅,“运不出去”“送不进来”成为不少产业链上企业的生产痛点,给供应链稳定等带来较大影响。

国务院专门成立了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并数次召开全国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电视电话会议,对物流保通保畅工作进行部署。

孟玮表示,国家发改委在畅通物流方面重点推进了两项主要工作:

一是畅通运输通道,保障物资通达。在公路运输方面,国家发改委与有关部门一起指导长三角三省一市,加强对高速公路和普通国道通行情况以及重点物资运输情况监测,推动落实全国统一的通行证制度。

截至5月16日,长三角货车流量降幅持续收窄,涉疫重点地区收费站、服务区全部开通。在海运和机场铁路运输方面,加强指导调度和组织协调,促进货物快运快抵。例如加强对长三角地区港口待泊船舶数量和装卸需求的监测调度,要求相关省市采取措施加大港口基础设施有效供给力度。

二是督导地方建设和启用中转站。国家发改委协调督导长三角有关省市布局建设了一批物资中转站。例如在上海、宁波、杭州建设了4个生产物资中转站,有效保障了汽车生产零部件等生产物资的运输需要,为推进汽车等重点行业复工复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支持地方强化物流末端配送能力,推动解决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如何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保障重点物资运输、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交通运输部在制度设计和落实措施上也想了大量办法。

李国平表示,交通运输部主要抓好以下3个方面:

一是抓关键制度,保障重点物资运输更畅通。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全国统一式样的《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指导地方建立省级联防联控机制监制、多部门分类发放、保重点物资供应、沿途优先保障的通行证管理制度,对于持有通行证的车辆,在符合防疫要求的情况下,保障快速便捷通行。目前,已有27个省份陆续启用了全国统一式样的通行证。

二是抓关键节点,保障物流运转更高效。交通运输部会同有关部门,指导各地依托物流园区等,谋划建立重点物资中转站点,一旦发生疫情及时启用,并对进出中转站的货车司机司乘人员进行闭环管理。据悉,中转站严格落实“车辆严消毒、作业不交叉、人员不接触”的要求,旨在减少司机“送货怕感染、回去怕隔离”的顾虑和担忧,保障涉疫地区的重点物资运输车辆能进能出、快进快出。

此外,交通运输部还加强对上海港、上海浦东机场、广州白云机场等重点枢纽的调度协调,健全完善集疏运体系,提升物流转运效率,确保重点枢纽稳定运行。

三是抓好末端配送,推广无接触式的投递设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交通运输部研究制定了保障物流畅通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10条措施,督促各地取消层层加码、“一刀切”通行管控政策,优化公路防疫站点设置和检疫流程,提高车辆查验效率。严格落实货车司机“即采即走即追”+“闭环管理”要求,部署推进健康码一码通行、“码卡”融合、精准赋码,建立货车司机“白名单”管理制度。指导各地建设启用180余个应急物资中转调运站,建立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制度,保障重点物资车辆优先便利通行。

在各地区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货运物流不通不畅等问题得到初步缓解,物流主要运行指标持续向好。李国平透露,全国关停关闭高速公路收费站和服务区基本清零;5月10日,全国高速公路货车流量较4月18日上升了8.59%,铁路货物发送量、公路货运量、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较4月18日分别增长5.71%、6.16%、1.12%,主要国际航空口岸货邮运输量增长约三成,邮政快递业务量增长约两成。上海港集装箱日吞吐量稳定在10万标箱,回升至疫情前的八成以上;浦东机场和白云机场货邮吞吐量回升至六成以上。

谋划增量政策工具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汽车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正面临供给受阻、需求转弱的“双向压力”。辛国斌认为,必须坚持“需求拉动先行、供需双侧发力”,尽快扭转下滑态势,为稳住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

信心是黄金。从中央到地方,更多的政策好消息在不断释放,不仅有常规政策的进一步落实落细,更有增量政策的推出。

5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6方面33项措施。其中针对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提出,优化复工达产政策,保障货运通畅,取消来自疫情低风险地区通行限制,一律取消不合理限高等规定和收费,有序增加国内国际客运航班。

“另一方面,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孟玮透露,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下更大力气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各项部署,靠前安排、加快节奏,力争在上半年大头落地,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政策效果。

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方面,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强化部门间、地区间协同和工作衔接,进一步健全产业链供应链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风险研判处置机制,提升风险识别、精准有效处置能力,力争做到风险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处置,全力打通卡点堵点。

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国家发改委将继续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全力扩大国内需求,精准发力扩大有效投资,推动实施一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的重大项目,稳住市场主体,推动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尽快实现复工达产,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交通运输部还准备出台系列政策文件,加快健全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公路保通保畅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发展,为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更高品质的公路交通服务。”李国平也表示,下一步,交通运输部进一步优化完善相关措施,继续巩固打通大动脉的工作成果,同时紧盯普通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加强运行监测和问题处置,确保“微循环”的畅通。

国家统计局信息显示,目前,吉林、上海等地的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扩大内需、助企纾困、保供稳价、保障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正在显效,5月份经济运行有望得到改善。

辛国斌始终认为,我国既是全球最大汽车生产国,也是全球最大消费国,产业体系完整、市场需求多元,经济修复能力和自我循环能力都比较强。“随着疫情防控成效显现和相关支持政策出台,我们对供给和需求恢复充满信心,二季度的产销损失有望在下半年得到弥补,全年有望实现平稳发展。”

猜你喜欢
工信复产产业链
把好节后复产复工关
工信部:加快制定工信领域数据安全管理政策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战疫情 奋力前行 复工复产 再续新篇(一)
坚持以人为本 保障防疫复产
复产复工 打好农业生产第一仗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工信部批准625项行业标准涉31个环保标准
骗保已成“地下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