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路径研究

2022-06-13 10:17
经济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研成果教学资源林业

●付 伟

教学与科研之间互相联系。高校中的科研工作使得教学工作更加完整,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其更具有价值;接受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推动科学的研究,科学成果反过来又支持教育事业。因此,教学与科研不能独立的存在,而应该找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途径,使二者相互作用。

我国科研与教学关系的演变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科研与教学分离、逐步引入科教结合理念和科研与教学相融合[1]。其中,1985 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预示着中国教育体制已展开新的局面,开始注重高校科研与教学之间的融合,并利用政策进行引导。2017 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中都要求推进科教协同育人,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林业高校的科研成果涉林特色明显,开展科学研究为教学工作创造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有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同时也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截至2021 年9 月,通过中国知网(CNKI)以“科研成果”为篇名搜索的文献有29883 篇,以“教学资源”为篇名搜索的文献有24726 篇。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为篇名的文献仅有47 篇,其中针对林业类高校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王建明[2]提出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和实践教学,还可引入教材。周智华等[3]提出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成本科教学资源主要包括融入理论教学过程、设计创新性实验等形式。裴正兵等[4]提出转化形成包括教学案例、专业实验、毕业设计等形式。余烨等[5]提出拓宽研究背景以理论深化教学内容、完善科研成果。董桂伟等[6]将实验课程资源转化为教学模具、实验教学试验线等,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将科研成果与教学资源关联研究的成果较少,且大多聚焦于两者的区别与联系,对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路径的探讨甚少,已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形式、应用的课程或专业、转化的制约因素以及转化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鉴于此,论文以林业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获取实证研究资料,并利用SPSS、文献研究法等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林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现状,深入挖掘内在的影响因素,最终探索林业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可行路径。

一、林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现状分析

针对林业高校进行问卷调研,问卷对象需要有教学及科研经历的教师,调研范围较窄,收集到的有效问卷共计80 份,其中西南林业大学教师为48.75%,北京林业大学为26.25%,东北林业大学为8.75%,南京林业大学为7.5%,其他林业高校(如浙江农林大学、中国林科院等)为8.75%。通过统计林业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现状主要从科研态度、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转化情况三方面描述。

(一)教学、科研态度分析

通过调研得出在科研和教学(行政)工作之间,40%的教师认为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他们愿意同时推进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并能很好地权衡二者关系。27.5%的教师更喜欢科研工作;32.5%的教师更喜欢做教学工作,他们希望集中时间和精力做一件事。

(二)科研成果分析

科研成果的分析主要从科研成果内容的体现形式和林业高校对国家、省科研成果转化制度的宣传形式两方面展开。

1.科研成果内容的体现形式。科研成果内容主要包含科学理论成果(如著作、论文、概念、定律、定理等)、技术创新成果(如专利、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品种等)、科研平台或工具(如科研仪器设备、数据库、技术研发平台等)、科普成果等。

针对科研成果内容的体现形式进行调查统计,发现85%以上的林业高校教师认为科研成果包含的内容主要为科学理论成果(如著作、论文、定律、定理等)和技术创新成果(如专利、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由于各选项拟合优度检验均呈现出显著性,进一步分析得出“科学理论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2 个选项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明显较高。因此得出林业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主要包含科学理论成果和技术创新成果两大类。

2.林业高校对国家、省科研成果转化制度的宣传形式。通过调查问卷统计后得出40%以上的教师不清楚自己单位是否设有专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机构,是否有国家、省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制度进行宣传,仅有52.25%的教师确定自己单位制定了相关科研成果转化的激励制度。由此可看出,林业高校与教师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利用SPSS 对科研成果的3个变量(单位是否对国家、省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制度进行宣传X1、单位是否设有专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部门或机构X2、单位是否制定相关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制度X3)进行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 所示。

由表1 分析可知:X1和X2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299,且呈现0.05 水平的显著性,说明X1和X2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X1和X3之间的相关系数值为0.417,且呈现出0.01 水平的显著性,说明X1和X3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分析结果可理解为林业高校对国家、省科研成果转化制度的宣传形式,主要体现在其是否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是否设立相关部门或机构两方面。

表1 林业高校对国家、省科研成果转化制度各宣传形式之间的Pearson 相关性分析结果

(三)科研成果转化情况分析

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有创新创业学院(或类似机构)、高精尖创新中心(或类似机构)、科技园、科技开发公司、科技处等。依赖于这些渠道,科研成果可转化为教学素材,形成“教学案例”;还可形成技术专利等用来改造教学设备;最常见的是开展学术讲座、论坛等,以拓展学生视野;另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还包括把科研项目分解为本科及研究生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及科技创新大赛作品等形式。

林业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情况有其特殊性,通过分析统计得出55%的林业高校教师认为自己单位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为创新创业学院或类似机构。由于各选项拟合优度检验均呈现出显著性,进一步分析得出选项“创新创业学院(或类似机构)”的响应率和普及率显著高于其它选项,因此可认为目前林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主要渠道还是依赖于创新创业学院或类似机构。而针对林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形式,80%以上还是集中于教学案例、学术讲座、学术论坛等类型。

二、林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林业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因素有教师个人因素、高校政策因素、评价机制因素、保障机制因素、奖励机制因素、舆论导向等。而根据林业高校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影响林业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因素顺序排列前三位为教师个人因素、政策因素和评价机制。可将其归纳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一)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类别。主观因素指教师个人因素和学生因素,客观因素指学校政策因素、评价机制、奖励机制、保障因素、科研成果自身因素。

1.主观因素。主观因素即教师主观意愿不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教师是否具备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或转化后学生不接受、接受度低等情况。教师的主观意愿对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影响很大,一些高校教师在学术造诣上没有更高的追求,只希望完成教学工作任务,而不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搞科研或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还有一些教师由于个人在科研工作上经验不足,参与的科研项目少,因此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较困难;此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后,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以及是否能够很好的吸收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后的接受程度也影响着转化效果,如果能够被学生积极地接受,则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果不能被学生接受,学生甚至会出现抵触心理,将影响教学质量,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进度和学生的学习。

2.客观因素。客观因素指学校政策因素、评价机制、奖励机制、保障因素、科研成果自身因素。其中,学校政策因素如学校定位偏基础研究,科研范围具有局限性,能够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科研成果少;评价机制因素如职称评定中缺乏科研成果转化情况的指标,不能很好地提高教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奖励机制因素如科研成果转化成功后给予一定比例的经济奖励与教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不匹配,使得教师的科研动力不足;保障因素如转化失败后风险的承担不明确,教师的顾虑较多,且缺乏必要的研究条件和基础;科研成果自身因素如有些科研成果不适合转为教学资源。按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影响林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内部因素排在前3 位的是:教师个人因素、学校评价机制因素、学校政策因素。

(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政府政策、政府硬件条件支撑、社会文化氛围、资金欠缺等。政府政策如引导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服务业发展等。政府硬件条件支撑如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宣传不到位,科研设备与科研项目不匹配,如实验室简陋、书籍资料少等;社会文化氛围因素如企业对技术强大的需求同技术落后之间的矛盾,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水平的要求;资金欠缺主要指科研成果转化前期、中期、后期各个阶段的资金链不够稳固,资金不够充足。按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影响林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外部因素排在前3 位的是:政府政策、硬件条件支撑、社会文化氛围。

三、林业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路径分析

影响林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包括学校内部因素和学校外部因素,因此林业高校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路径,也应从转变教师主观认识、优化评价奖励机制、提高转化效果、拓宽转化渠道和加强政府环境以及支撑条件建设等多层面探索。

(一)转变教师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认识

教师不愿意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工作,主要是对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认识不够透彻。因此,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改善:第一,积极动员高校教师申报科研项目,讲解科研工作为自身和学生带来的好处,激发他们作为人民教师培养人才的光荣感与自豪感,使教师明白课题项目做得越多对转化工作越有帮助,从而主动转变观念;第二,改革教师上课的内容和方式,要求教学内容必须包括有实践案例、实践课程等,从侧面推动教师做出改变。

(二)优化林业高校教师评价奖励机制

林业高校应在现有的绩效评价机制、职称考核机制等基础上,改善绩效考核和成果评价的标准、方式,开设科研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选出教职工代表制定教师评价奖励标准,利用需要层次理论去分析不同教师所处的需要层次,从而尽可能有针对性地满足教师需求,具体需求包括改善衣食住行质量、创造职位升迁机会、提供继续深造名额、组织集体度假旅游活动等,进而有效地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

(三)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果

做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工作,不仅需要动员教师申请科研项目积累经验、积极参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还需要将转化后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端做好对接工作,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最终目标。为了做好对接工作,高校可以组织教师接受集中培训,邀请专家亲自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积极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相互讨论,由此不断地完善转化路径;此外,学校还可以召集学生参加试听课,帮助老师实战演习,同时请听课的学生提出存在的问题,反复琢磨和不断完善,从而提高转化成果与学生间的契合度。

(四)拓宽林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渠道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目前林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主要依赖于双创学院,转化的形式也主要集中于教学案例、学术讲座等,比较单一。因此,林业高校应拓宽其科研成果转化渠道,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增加一些类似机构,如高精尖创新中心、科技园等。同时还可与校外科技开发公司合作,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并且林业高校科研成果也可转化为技术专利,用于改造教学设备。林业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可用于APP、公众号的研发,用于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更有甚者可直接应用于市场。如西南林业大学“鑫竹艺”项目荣获十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其主要产品为竹类灯具系列、刨切薄竹名片系列、DIY 薄竹小屋系列、薄竹饰品系列等,与竹藤研究所合作,将林业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既丰富了林业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形式,增强林业特色,又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激发学生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林业高校还可以通过改革学生成绩评价标准,增加科研成果、专利的加分,实现学生不仅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受益者,还可以是执行转化者。

(五)加强政府环境和支撑条件建设

任何科研成果的转化都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保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国家的一些政策制度设计也是很必要的。无论是林业高校科研与教学资源的分配,还是教师评价奖励机制的优化,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我国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所以仍应重点发展高素质技术经纪人、创新机制的技术转化服务机构,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国家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加快改善“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环境和支撑条件,促进保障政策制度的实施及落地。

猜你喜欢
科研成果教学资源林业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转化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land produces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初中语文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探索
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
初探教学资源开发的系统思维
临床实验教学中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