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多样化集聚与产业转移研究

2022-06-13 10:17张银银
经济师 2022年6期
关键词:专业化服务业制造业

●陈 诺 张银银

一、引言

不同的产业集聚方式产生的经济效应差异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1][2]。20 世纪70 年代中国注重各地区经济自给,各地都以建立全面的工业体系为目标,多样化集聚战略取向明显。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开始重视区域分工与市场作用,产业专业化集聚趋势逐渐明显。20 世纪90 年代,伴随着土地出让制以法律的形式成为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基本制度[3],土地极差地租越来越影响制造业的空间布局,与此同时,由于地区要素禀赋变化和产业升级需要,2000 年以后我国沿海地区部分集聚企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产业转移与承接中不断推高开发热潮,一些地区承接的是与本地企业共生和相互关联的企业,一些地区承接的是多样化的行业,在产业集聚与转移中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并存。制造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与服务业有何不同,专业化、多样化集聚是如何发挥效应影响产业转移,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集聚对产业转移有何影响,东中西地区产业集聚与转移是否存在差异性等问题需要深入研究。

二、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关系

从专业化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关系来看,根据马歇尔的观点,专业化集聚有利于劳动分工及专业化生产,促进信息、技术、思想的快速传播与扩散,降低信息等相关资源的获取成本,提高劳动等要素的生产效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同时,专业化集聚有利于密切上下游产业链上企业的关系,加速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改善要素配置扭曲。对于转出地而言,当地区主导产业的专业化集聚的效益下降,无论是成本节约型、市场扩张型,还是政府推动型的产业转出,都能够起到通过“腾笼换鸟”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的作用。对于承接地而言,行业内企业集聚所带来的专业化分工、知识溢出,形成MAR技术外部性[4]和资金外部性Ⅰ,进而形成产业承接的拉力,进一步强化集聚效应。从多样化集聚与产业转移的关系来看,一方面,如Jacobs(1969)所强调,多样化集聚能够促进互补性知识在异质性产业间流动和溢出,强化产业间协同发展,从而促进创新和企业收益递增。另一方面,多样化集聚能够利用商业服务和地方性公共产品在生产中形成范围经济[5]。不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不仅有利于企业从更广范围获得中间产品和服务,也有利于抵御单个产业的冲击。对于转出地而言,产业多样化集聚对区位的多样化产业类型、要素禀赋和制度环境更加敏感,当在现有集群中所获得的范围经济带来的收益递增,被区位要素成本上升和要素禀赋变化所抵消,企业也将选择更优区位。对于承接地而言,集聚产业之间无需较强的联系,主要通过低成本和优区位吸引企业入驻,但较容易出现产业协同性差、要素流动受限、知识共享不足等问题,更容易导致资源错配。服务业的多样化集聚有利于制造业集聚发展,但受到制造业多样化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的影响。

三、产业转移现状

(一)产业转移指标选择

本文采用Zhao 和Yin(2011)的衡量产业转移的思路及方法,产业转移前后地区产业经济指标的相对量变化即为产业转移的方向与程度。若将转移发生前的年份定义为基期,则地区产业转移的程度可以定义为:

其中,IRci,t指c 地区t 年i 行业的转移程度,qci,t代表c 地区t 年i 行业的产值,n 为全国地区总数,表示该行业的全国产值。

(二)产业转移指标测算与比较

产业转移指标测算的前提是基期选择,本文借鉴孙晓华等(2018)的做法,将2003 年作为基期,因许多学者认为2004年之后我国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意味着刘易斯拐点到来(蔡昉等,2009)[6]。为了克服基期年份随机性所带来的偏差,将2001—2003 年间平均产业转移水平作为初始值。在测算后根据孙晓华(2018)等学者的分类方法,将产业转移指标又分为劳动、资本、技术密集型进行分类分析。相关数据来源于2000—2017 年间的《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按照国际通行标准,选择了制造业中20 个行业[7]的数据进行测算,西藏自治区数据严重缺失,因此从样本中删除,选择余下的30 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作为考察范围。测算方法按照公式(1)所示,因年鉴统计口径差异,2000—2012 年采用工业总产值,2013 年—2016 年采用工业销售产值数据,笔者比对工业总产值与工业销售产值差距很小,且因本文采用的公式是比值,所以差异微乎其微,可以进行测算。

根据公式(1)测算的结果,产业呈现明显的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总体产业转移主要从上海、广东、北京、浙江转到山东、河南、湖南、江苏等地,中西部地区主要承接的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东部地区的江苏省也是最主要的产业承接地,但承接的产业主要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东部地区从2007 年开始出现明显的产业转出趋势,产业转移的均值为-0.0062,之后转出趋势不断扩大;同时,中部地区2007 年开始出现明显的产业承接趋势,西部地区承接时间相对滞后,从2008 年开始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但承接比重远低于中部地区,由此可见,我国产业转移呈现明显的东中西部梯度转移趋势。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分别于2006 年、2008 年和2010 年开始逐渐转出;中部地区承接这些产业的时序与东部转出相同;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相对滞后于中部地区。

四、产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现状

(一)产业集聚指标

产业集聚一般会产生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两种外部效应,专业化集聚是相同或相似产业的集聚,多样化集聚是产业链联系不紧密的相关企业集聚。目前学术界逐渐发现两者之间不是绝对对立,而是对立统一体,专业化集聚区具有多样化集聚特征,而多样化集聚区同时具有专业化集聚的性质。国内外学者一般采用区位熵来衡量产业专业化指数(Henderson等,1995;吴三忙,2011 等)。区位熵指标反映产业相对集中指数,一般采用地区产值、从业人员、企业数量等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本文研究的是制造业20 个细分行业的专业化程度,根据乔海曙(2015),潘苗(2016)等学者的做法,将各细分行业区位熵加权求和来表示制造业整体的专业化程度specj,计算公式如下:

Pj,i表示j 地区i 行业的工业总产值,Pj表示j 地区工业总产值,Pi表示全国i 行业的工业总产值,P 表示全国工业总产值。specj越大,表明区域专业化程度越高,按区域行业在全国的重要程度进行加权,能更加客观、全面地反映区域专业化集聚状况。

产业多样化指数采用赫芬达尔指数的倒数来衡量(孙祥栋,2016;孙宁华,2016),本文采用行业从业人员数比重的平方加总,用其倒数来衡量多样化指数:

变量含义同上,divj为赫芬达尔指数的倒数,该值越大,表明区域产业集聚多样化程度越高。

产业集聚计算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制造业专业化集聚采用行业总产值进行测算,制造业多样化集聚采用行业从业人数测算;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采用行业从业人数测算。

(二)测算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以上计算方法,测算出2004—2016 年间全国及分区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专业化及多样化集聚指数,首先从东中西区域层面进行分析,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全国水平在1.1—1.2之间波动,呈现“U”型趋势,从2006 年开始又呈现逐渐下降趋势,2014 年之后又逐年上升。东部地区制造业专业化集聚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在1.6—1.8 之间波动,呈现先下降又在波动中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2004 年0.7279 波动上升到0.8458;西部地区在波动中有所下降。制造业多样化集聚全国水平波动较大,从2004 年的10.7710 下降到2007 年10.6555,又上升到2009 年的10.9070,之后又有所下降;东部地区的多样化集聚水平呈现下降趋势;中西部地区呈现倒“U”型。服务业集聚显著低于制造业集聚水平,经济发展较高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服务业集聚水平上升相对较快。

五、实证模型与分析结果

(一)实证模型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间存着因果关系,但是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还有可能不显著。基于现有理论的有益结论,构建如下计量经济模型:

被解释变量Cyzy 为产业转移指数,在实证中选择总体产业转移为tocyzy,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ldcyzy,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为zbcyzy,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为jscyzy;indclu 为制造业专业化集聚指数,indd 为制造业多样化集聚指数;serclu 为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指数,serdiv 为服务业多样化集聚指数。Xit 为一系列控制变量,以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μit为随机误差项。

(二)控制变量说明

为缓解遗漏变量带来的内生性问题,借鉴已有相关文献,本文选择了如下控制变量:产业结构(str)采用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生产总值衡量,代表的是产业高级化程度,地区产业升级推动产业转移。经济发展水平(pergdp),采用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衡量,人均GDP 越高代表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消费水平越高,从而影响产业结构和区域间转移。市场化程度(market),用樊纲市场化指数进行表示,选择各省份市场化总指数指标。因樊纲市场化指数前后发布了多期,一些评分标准存在差异,以2018 年发布指数的2008 年为基期,调整2004—2007 年指数。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区域,要素自由流动程度越高,更有利于产业转移。基础设施分别选择交通和通讯基础设施两项指标,本文分别以各地区等级公路里程数的对数(lnhighway)和移动电话与总人口之比(permob)来反映区域的交通可达性和信息基础设施状况,一般情况基础设施越完备,越有利于产业转移。人力资本(humancap)。采用地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按照学者们的普遍做法,劳动力平均接受教育年数=文盲、半文盲的就业人口比重*1.5+接受小学教育的就业人口比重*7.5+接受初中教育的人口比重*10.5+ 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重*13.5+接受大专及以上的就业人口比重*17,进行分区域分年份计算。产业转出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产业升级和转出,承接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有利于承接产业的发展。外商资本(fdi)采用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并根据各年度汇率的中间价调整为人民币计价。外商投资有利于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和知识技术外溢。所有变量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各省市自治区统计年鉴。由于篇幅限制,变量描述性分析略。

(三)实证结果

为了充分考察制造业和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本文的实证模型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首先考察制造业集聚和服务业集聚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二是分区域来看,制造业对产业转移的影响。

1.产业集聚对产业转移影响分析。如表1 所示,第(1)、(2)、(3)、(4)列分别为被解释变量总体产业转移tocyzy、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ldcyzy、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zbcyzy 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jscyzy。从面板估计结果来看,在第(1)列中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对总体产业转移的影响系数为0.355,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在第(2)列中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系数为0.0782,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在第(4)列中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系数为0.222,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而制造业多样化集聚、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不显著。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制造业专业化集聚指数变动1 个单位,平均而言,总体产业转移变动0.355 个单位;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变动0.0782 个单位;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变动0.222个单位。意味着,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显著,而制造业多样化集聚、服务业集聚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并不明显。制造业专业化集聚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共享、中间产品投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发挥(Marshall,1890),在促进产业转移过程作用明显。而制造业多样化集聚的产业关联性稀疏,对产业转移的作用并不明显;若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关联性低,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也不显著。

表1 全国层面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对产业转移的影响面板估计结果

表1 面板估计结果中,外商资本、人均通信设施、人均GDP 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相对显著。例如,在第(1)列中,实际利用外资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变动1 个单位,总体产业转移变动3.068 个单位;人均移动电话拥有量变动1 个单位,总体产业转移变动0.216 个单位,意味着,信息基础设施改善、资本流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完善投资环境、消费结构变化等途径影响产业转移。

2.分区域制造业集聚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东部地区而言,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对总体产业转移影响的系数为0.378,对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影响的系数为0.274,都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转移影响不显著,且制造业多样化集聚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不显著,说明东部地区产业优化升级是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控制变量显著性分析中可以看出,外商投资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转移,外商投资每变动1 个单位,总体产业转移变动2.447。中部地区而言,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显著,而多样化集聚影响不显著。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对产业转移的影响系数为0.507,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意味着制造业专业化集聚指数变动1 个单位,产业转移指数变动0.507,与相关数据相比,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对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制造业专业化集聚也分别促进了劳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对它们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79、0.189 和0.139。就西部地区而言,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对总体产业转移的影响相对较弱,影响系数为0.129,促进作用低于中部及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主要承接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且承接时序相对于中部地区晚,制造业专业化集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影响系数仅为0.0719。

六、启示

在现实经济环境中,产业集聚与转移并非完全是厂商自发行为,很大程度受到地方政府政策导向。地方政府在考虑地区要素禀赋利用和产业升级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土地、财政等政策,依靠市场自发力量,实现产业有效集聚与转移。立足于我国分行业或分区域产业集聚水平和产业转移目的差异的阶段性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产业集聚与转移政策,才能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提高区域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对于东部地区而言,制造业集聚和转出水平相对较高,提升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水平是提高转移效率的重要路径。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增加承接产业的根植性,培育相适应的服务业集聚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专业化服务业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中介服务业
服务业集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