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丽丽,朱永军,冯国爱,孙志梅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粉刺性乳痈是一种发生于育龄女性非哺乳期、非妊娠期的非特异性良性乳腺炎症性疾病。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症状表现复杂,病程较长,治疗困难,对乳房外形破坏严重,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身创伤。现代医学治疗该病以激素、抗生素、抗结核药物、免疫相关治疗及手术治疗为主[1],但该病对抗生素不敏感,激素治疗或抗结核治疗虽然在短期内可取得一定疗效,但是不良反应较大,手术切除治疗损伤较大,亦存在切除不彻底、术后复发等情况。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虽非恶性,但属于炎性乳腺疾病中的疑难杂病。现阶段中医药治疗该病有独特的优势,但尚无统一规范的治疗方案[3],且疗程较长,尤其在肿块期的治疗中,以口服中药居多,而肿块期发展速度较快,若不联合外治法,恐难奏效。因此,亟须探索更有效、规范的治疗方法。笔者采用刺络拔罐放血疗法联合温阳活血方治疗粉刺性乳痈肿块期患者,能快速缓解疼痛,促进肿块消散,有效避免肿块成脓、破溃,缩短治疗时间,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病科门诊收治的64例粉刺性乳痈肿块期患者,且所有患者均经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均为已婚已育女性,且单侧发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年龄28~45岁,平均(36.91±4.49)岁;病程3~35 d,中位病程12.00(9.25,15.00)d。治疗组年龄26~45岁,平均(36.75±4.87)岁;病程3~33 d,中位病程12.00(7.00,15.00)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伦理要求[4]。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非哺乳期乳腺炎诊治专家共识»中非哺乳期乳腺炎的诊断标准[5]。①生育期女性,大多在妊娠后5年内。②乳腺肿块和乳头内陷,乳头溢液,乳腺疼痛,乳腺肿块在慢性病变基础上可继发急性感染形成脓肿,终末期脓肿破溃可形成乳腺瘘管、窦道或溃疡,经久不愈。③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乳腺钼靶、乳腺磁共振检查可辅助诊断,以手术前穿刺细胞学检查结果为诊断本病的依据。
(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粉刺性乳痛的诊断标准[6]。①非哺乳期发病,多为单侧发病,乳房出现不规则肿块,患者可有乳头内陷病史或外伤史,乳头因内陷常带有腥臭粉渣样物质,个别患者或可伴有乳头淡黄色水样、血性溢液。②肿块表面皮肤正常、微红或暗红。③日久乳晕部可形成僵硬的肿块,与皮肤表面粘连致乳头内陷或加重内陷,不能牵出。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外科学»中粉刺性乳痈属阴证的辨证标准[7]。①主症:乳房肿块,皮肤不红或微红、暗红,伴有或无疼痛,皮温正常或微热。②次症:乏力,怕冷,舌质暗,可有瘀点、瘀斑,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沉细。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及中医辨证标准;粉刺性乳痈分期处于肿块期;年龄25~50岁;治疗期间不接受其他疗法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心、肝、肾等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结核等;妊娠期女性;对本研究中所用药物成分过敏者;有晕针情况者:未按研究方案接受治疗者。
2.1 对照组 给予温阳活血方口服。方药组成:熟地黄30 g,炒芥子6 g,鹿角胶9 g,肉桂3 g,麻黄3 g,炮姜炭3 g,黄芪30 g,皂角刺12 g,当归9 g,川芎9 g,茯苓9 g,白术9 g,金银花9 g,连翘9 g,甘草片3 g。颗粒剂,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服用14 d为1个疗程,共服用3个疗程。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操作方法:患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寻找并确定肿块上的痛点,用碘伏消毒后,使用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三棱针迅速刺入所选部位,深度不超过肿块基底部,随即将针快速退出,一般面积小于5 cm2的肿块选取一个痛点刺入,5 cm2以上肿块可选取2~3个痛点刺入,若无痛点则取肿块中央刺入;针刺出血后立即用闪火法拔罐,放血至血流减慢即可取罐;针刺区域碘伏消毒,覆盖无菌纱布,再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6 h。洗净血罐并置于消毒液中消毒2 h。5 d治疗1次,3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经期停止刺络拔罐放血治疗)。
3.1 观察指标 ①疼痛评分。采用疼痛数字分级评分法(NR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将疼痛程度用0~10数字表示,“0”表示无痛,“10”表示最痛,数字越大表示疼痛程度越重,患者根据患侧乳房自觉疼痛感受选择其中1个数字记录疼痛程度[8]。②肿块最大面积。彩超测得肿块最长径(cm)×同切面下最大垂直径(cm),所得数值计为肿块最大面积(cm2)。③肿块表面皮肤分级。0级:皮肤色泽正常;1级:皮肤色泽微红;2级:皮肤色泽暗红;3级:皮肤色泽紫红。分级越高表示肿块表面皮肤状态越差。④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检查,观察治疗期间是否发生皮肤水疱、皮疹、严重组织损伤、过敏、贫血、晕厥、胃肠道反应等不良反应。
3.2 疗效评定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及彩超结果制定。治愈:查体测量及彩超下测量肿块均消失,无临床不适症状;好转:彩超下测量肿块最大面积缩小,且缩小范围达30%以上,红肿、疼痛等临床症状消失;无效:患乳肿块未见减小或增大、化脓,瘘管、窦道形成,彩超下肿块增大或成脓者。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时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差异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差异分析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呈偏态分布的数据用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6例治愈,22例好转,4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7.5%(28/32);对照组2例治愈,18例有效,1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62.5%(20/32)。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疼痛评分、肿块最大面积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肿块最大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肿块最大面积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及肿块最大面积缩小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粉刺性乳痈肿块期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肿块最大面积比较
(3)肿块表面皮肤分级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肿块表面皮肤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块表面皮肤分级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肿块表面皮肤状态,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粉刺性乳痈肿块期患者治疗前后乳房局部皮肤分级比较(例)
(4)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异常,以及皮肤水疱、局部皮疹、全身过敏、胃肠道反应、贫血、晕厥、严重组织损伤等不良反应。
粉刺性乳痈因其溃后脓液中夹有粉刺样物质而得名,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非哺乳期乳腺炎,通常分为肿块期、脓肿期、破溃期。临床多表现为突然起病,且发展快速,多伴有乳头凹陷或乳头溢液、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局部皮肤不红或暗红,有疼痛感,成脓较慢,可形成多个大小不一的脓腔,脓液量少色淡,常脓血夹杂,欲溃不溃,此起彼伏,溃破后脓出不畅,形成多个瘘管、窦道,新肉不生,经久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将病情控制在肿块期,使肿块尽快消散,避免成脓、破溃、形成窦道有着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粉刺性乳痈肿块期的病机特点以阳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治宜温阳化痰,活血散结。本研究所用温阳活血方以阳和汤为基础方,阳和汤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血、填精益髓,鹿角胶补肾助阳、益血填精,共为君药。肉桂补火助阳、温经通脉,炮姜炭破阴和阳、散寒祛邪,共为臣药。麻黄辛温散寒、解肌透表,炒芥子温化痰饮、消肿散结,可化皮里膜外之痰,二药相配,内外宣通,在散阴邪的同时,又使熟地黄、鹿角胶补而不滞,均为佐药。甘草清热毒、调和诸药,为使药。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阳和汤具有抑菌、扩张血管、调节性腺及激素样作用,还可强心利尿,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9]。金莉等[10]用阳和汤加减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阳和汤基础上,加用皂角刺以消肿散结,促进肿块尽快消散;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使攻伐而不伤正;当归、川芎辛散温通,行气活血祛瘀;少佐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研究表明,皂角刺具有抑菌、抗病毒、抗氧化、抗凝等作用,亦在抗肿瘤、提高免疫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11]。黄芪可调节脓毒症动物模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通过抑制肿瘤坏死因子-α的过度释放,减轻炎性反应,促进伤口快速愈合,具有免疫调节作用[12]。茯苓、白术健脾益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可改善血液循环。金银花、连翘均具有抗炎作用,二药配伍在解热抗炎方面能够起到协同增效作用[13]。全方共奏温阳化痰、益气扶正、活血散结之功,故名为温阳活血方。研究发现,刺络放血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快速运行,使炎症因子等致痛物质快速清除[14];拔罐通过温热的罐体和负压抽吸,使局部组织能量代谢加快,激发神经-免疫系统调节功能[15]。刺络拔罐作用于人体经络或病损之处,使机体内的寒、湿、瘀等病邪透皮而出,起到温阳行气、祛瘀通络、活血止痛、消肿散结的作用[16]。丘平等[17]用刺络拔罐放血疗法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肿块期患者,可有效避免患处成脓破溃,临床疗效确切。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肿块最大面积缩小程度、肿块表面皮肤状态改善情况及临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综上所述,刺络拔罐放血疗法联合温阳活血方治疗粉刺性乳痈肿块期安全有效。本次研究未进行远期随访,未观察对患者炎症、免疫因子的影响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以便将此治疗方案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