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实证研究

2022-06-13 04:40
关键词:缅甸留学生文化

张 雄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云南 临沧 677000)

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要支撑。大量研究表明,留学生在中国的留学经历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会促使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仅有助于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也有助于国家之间友好关系的发展,更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一、在滇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现状

文化认同应该是尊重、接受、认可外来文化,经过认可、认同后的新文化或异文化因素将被接受、传播。文化适应往往需要经历乐观阶段、危机阶段、复原阶段以及调整阶段,即文化适应U型曲线。留学生从初到中国的兴奋、希望和优越感,到面对语言、生活习惯、交通等不适产生出烦躁、敌对以及厌烦情绪,再到开始理解中国文化,最后掌握中国文化的关键要素(价值观、特殊习惯和交流方式等)。

为了更深入等全面的了解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情况,本本研究随机选取2017年招收的185名在滇缅甸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国文化认同情况进行了为期3年的跟踪调查研究。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17年10月缅甸留学生刚到学校的初期,2019年3月缅甸留学生在校一年半的时期,第三个阶段为2020年6月缅甸留学生即将毕业的时期。问卷调查和访谈均包含三个大的方面,即缅甸留学生的基本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国籍和所学专业等)、对缅甸留学生来学校学习的原因及教学质量的评价(包括对学校所在地临沧的满意度)、对缅甸留学生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

(一)缅甸留学生来华前和来华后对中国文化认同情况

在对185名缅甸留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内容包括:在来留学之前到过中国吗?在来华之前你对中国的影响是什么?你喜欢中国吗?你喜欢中国文化吗?你对中国文化了解多少?你喜欢中国文化中的哪些?你喜欢看中国的电视剧?你喜欢现在的学校吗?你喜欢授课的教师吗?你喜欢临沧这座城市吗?你对临沧的社会环境有什么样的看法?你喜欢中国的食物?你喜欢临沧的食物?跟踪调查结果发现,缅甸留学生从开始入学到毕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比如在刚入学,只有42名学生知道孔子是中国人,54人喜欢看中国电视剧,尤其是喜欢看中国古装电视连续剧,8人知道中国正在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校一年以后,同样的问题人数分别增长了50人、22人、31人,毕业前期针对同样的问题再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同样的问题人数分别增长又了62人、43人、57人(详见表一)。这也充分说明了缅甸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时间越长,对中国的认同就越强烈,对中国的认识就更深更全面,对中国怀有感情也越深。

表一(数据根据问卷调查整理得出)

(二)缅甸留学生的年龄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情况

在对185名缅甸留学生的调查中,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差异很大,刚入学年龄最小的为11岁,最大的为21岁,年龄相差10岁。研究调查结果显示,缅甸留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随之加深,被调查者年龄越大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越深。本研究对三个阶段的缅甸留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就读的时间越长,对中国文化的认同越深,就越希望毕业后留在中国工作。在对学生进行访谈中,特别是对毕业前期进调查和访谈,有103名缅甸留学生毕业后想留在中国工作,占调查对象的56%。他们认为在中国就业待遇较好,能拿到3000左右的工资,回到缅甸的家乡只能得到1500-2000的工资。

(三)缅甸留学生所学专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的情况

在对185名缅甸留学生的调查中,所学专业均为小学教育专业,层次为专科。在对三个阶段时期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185名缅甸留学生在入学后一年半和吉祥毕业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甚至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是半个中国人了,他们已经习惯了临沧的气候和美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已经深入心理,当问起自己毕业后回国是否会对对周边人宣传中国文化,有147人都表示会在自己的家乡宣传中国文化。这也跟缅甸留学生所学的小学教育专业有很大的关系,为来为这些留学生毕业回国后参加工作,对教育下一代的缅甸学生会宣传中国的文化,尤其是宣传我国的外交政策,这对我们国家“一带一路”中民心相通建设有助力作用,也有利于我国未来国际周边环境的稳定。

(四)缅甸留学生生源地与中国文化的认同的情况

2017级154名缅甸留学生均来自缅甸北部,缅甸北部与临沧市接壤,地缘的相近导致交通往来的便利。在185名调查对象中,有81名缅甸留学生选择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是因为交通便利,来往方便,被访谈者称从自己家乡到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乘坐汽车只要6个小时就到了,到这里来很方便。云南省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相机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服务。对于地缘上接近的中国周边的缅甸国家来说,其文化根源本质上是相通的,盛情传递着情谊,交流产生着共鸣,中缅两国历史上浓厚的文化渊源更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源远流长的胞波情谊恰恰构成了各国之间交流和交往的精神纽带。地缘相近,文化相亲,语言相似等一系列的有利因素使得缅甸来华留学生极易产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加之,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开展,我国从文化、教育、青年、旅游等方面积极与缅甸加强交流,很大程度让缅甸人民对中国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巩固了两国人民的胞波情谊。

(五)高校的教育质量与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的情况

在对185名缅甸留学生的调查中,第一阶段有154名学生喜欢中国的教师,他们认为在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所接触的教师平易近人,尊敬每位同学,公平对待每位同学,而且在授课过程中态度认真、严谨、敬业、且知识渊博。有176名学生认为教学质量比自己家乡的教学质量好,有同学说老师会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且辅助使用多媒体,我们更容易听懂。第二阶段中同样的问卷和访谈研究结果显示,只有89名学生喜欢中国教师,他们认为教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太多,对课程的要求太高,上学期我有两门课程不及格,这学期还要补考,我们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在家乡的学校下课后我们就没有作业,玩耍的时间比较多。这一阶段也呈现出文化适应往往需要经历乐观阶段、危机阶段、复原阶段以及调整阶段,即文化适应U型曲线。到第三阶段,同样的调查显示,181名学生喜欢中国的教师,缅甸留学生在经过学校三年的学习后,已经适应中国高校的教育,同时有38名同学认为跟所授课程的教师成为了朋友,并表示回国后未来还会跟这些教师联系。这也反映出中国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对缅甸留学生的认同有很密切的联系。

(六)高校对缅甸留学生的管理与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情况

在调查的185名缅甸留学生中,云南各高校将留学生分成独立的班级,进行独立教学、独立住宿、独立管理,且很少开展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在校生与缅甸留学生的交流互动活动,举行活动时也是留学生的独立活动。在被问起“你认为与中国学生相处容易吗?”“你愿意结交中国学生朋友吗?”“你有没有中国学生朋友?”等问题时,只有17人结交到了中国学生朋友,当被问起通过什么渠道结交的中国学生朋友,有14人是通过打篮球运动认识的,并成为了好朋友,2人是因为玩网络游戏认识的,1人是在学校需要帮助时碰巧有中国学生帮忙而成为朋友,缅甸留学生之间且产生了很深的友谊之情。目前高校的差异化管理不利于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七)缅甸留学生现代媒介的使用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情况

在对185名缅甸留学生的跟踪调查研究中发现,缅甸留学生使用互联网的人数为185人,每周使用互联网最频繁,几乎每天都使用,使用的时长约为每天3小时。每周使用社交媒体频率达到每周5天甚至每天使用(均值4.56)。比较而言,留学生每周看电视和阅读报纸的频率较低,看电视频率为每周2天,阅读报纸的频率为每周 1天及以下。留学生使用互联网的时间最长,每天90-120分钟或更多(均值4.29)。[1]缅甸留学生使用的网络媒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抖音、快手、微信、QQ、火山小视频、游戏、淘宝。由此可见缅甸留学生课余时间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较高,且主要用于娱乐和与他人沟通。在对缅甸留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互联网给缅甸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了很多便利的条件,有的缅甸留学生利用互联网查询学习资料、观看影视作品、甚至还有4名学生在互联网上销售自己家乡的玉石等,便捷的互联网也加速了缅甸留学生的认同。但在互联网的使用中,留学生接触的网络媒介、社交媒介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儒家文化等文化核心和具有文化独特性的信息不多;或者这两种媒介所包含的关于中国文化价值观元素的内容不多。[1]

研究发现,缅甸留学生中国文化的认同比来华之前的认识更深更全面,并且随着缅甸留学生年龄的增加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也随之加深,缅甸留学生所学专业、生源地、高校的教育质量以、高校对缅甸留学生的管理以及缅甸留学生对现代媒介的使用都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都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二、缅甸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缅甸留学生中国文化认同总体情况呈现出U型曲线,从刚开始初期的乐观阶段(即充满兴奋、希望和新鲜感),到文化冲突阶段(即危机阶段,产生烦躁、敌对以及厌烦情绪),再到调整适应(即理解中国文化)阶段,最后到掌握和认同阶段(即理解中国文化的关键要素)。 但在不同的阶段会产生不同的问题。

(一)低年龄和高年龄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不高

在对185名缅甸留学生的年龄进行调查发现,刚入学年龄最小的为11岁,最大的为21岁,年龄相差10岁(详见表一),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1-15岁共107人,占总人数的57.84%,16-18岁共67人,占总人数的36.21%,19-21岁共11人,总人数的5.95%。调查对象的年龄差异较大,致使各年龄阶段对中国文化认同的程度不一样。其中低龄缅甸留学生(11-15岁)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不高,对其进行深度访谈后发现,这些学生因离家较远,想念家乡,想念亲人,语言上的沟通和理解有障碍等因素成为对中国文化认同不高的原因。高年龄缅甸留学生(19-21)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不高,对其进行访谈后,发现他们知道自己毕业后不能留在中国工作,想早点回国参军、或者挣钱,娶媳妇。

表一:入学年龄分布图

(二)教学形式的单一化不利于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在对缅甸留学生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课堂教学占据了90%的时间,剩下10%的时间是实践教学,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滇西科技师范学校仅组织缅甸留学生到南屏小学、凤翔小学、忙令小学、忙角小学进行教学实习,但时间仅一个月。在对其进行调查后发现,很多学生表示由于实习时间太短,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很有限。为期三年的留学时间,只有3人去过临沧市科技馆,4人去过临沧市文化馆,3人去过临沧市博物馆,学校也没有组织学生到校外的机构进行参观和学习。单一的教学形式也不利于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三)教材的同质化不利于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在滇185名缅甸留学生所学专业大多为专科层次。在校学习的三年期间,其使用的教材均和各校全日制专科专业学生使用的教材一致,基本上无校本教材或者是无特定教材供缅甸留学生使用。在对三个阶段时期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167名缅甸留学生认为当前使用的教材难度太大,在有限的学时下无法理解课程内容,而教材中对中国文化的内容宣传较少,知识类教学较多。在对所使用的教材研究后发现,教材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对外的宣传政策方面内容基本为零,当问起“你是否知道中国当前正在推进建设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对外一直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问题时,只有16人回答听说过,但是不知道其内涵。缅甸留学生教学过程中教材的同质化不利于其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四)高校不科学不合理的管理不利于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在调查的185名缅甸留学生中,云南各高校把缅甸留学生分成独立的班级,进行独立教学、独立住宿、独立管理,且很少开展在校生与缅甸留学生的交流互动活动,举行活动时也是留学生的独立活动。在被问起“你认为与中国学生相处容易吗?”“你愿意结交中国学生朋友吗?”“你有没有中国学生朋友?”等问题时,175名缅甸留学生愿意跟中国老师和学生交朋友,但只有17人结交到了中国学生朋友,当被问起通过什么渠道结交的中国学生朋友,有14人是通过打篮球运动认识的,并成为了好朋友,2人是因为玩网络游戏认识的,1人是在学校需要帮助时碰巧有中国学生帮忙而成为朋友,缅甸留学生之间且产生了很深的友谊之情。目前高校的差异化管理不利于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对缅甸留学生“特殊”独立的管理不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三、提升滇缅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的路径

(一)多措并举加强缅甸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往

加强缅甸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往,对于留学生更好了解中国、认同中国文化具有重大意义。研究表明,有中国朋友的留学生更容易对中国产生好感,人际传播有利于留学生中国文化的认同。基于此,学校应和班主任应鼓励缅甸留学生主动与中国学生交朋友,同时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资源,为缅甸留学生提供一对一的辅导老师,多创造机会与中国师生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建立友谊。学校也可以发挥学校社团的作用,通过利用学校各种大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可拓宽缅甸留学生结交中国朋友的渠道,也可以让缅甸留学生在丰富的校园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增强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在调查研究中发现,175名缅甸留学生愿意跟中国老师和学生交朋友,有138名学生愿意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多措并举加强缅甸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交往,提升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识认同的重要方式。

(二)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宣传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传统节日是展示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好机会。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化。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既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又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民族的历史与文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文化的认同需要一定的交流环境,学校可以抓住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来宣传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并通过组织传统文化节日活动进行文化的交流与体验,如组织留学生参加中国传统的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和留学生一起包饺子、猜灯谜、吃粽子、赏月等活动,在节日庆祝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制作一些节庆文化手工,以此提升缅甸留学生中国文化的参与感与认同感。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文化研讨活动,参加下象棋、画中国画、唱京剧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验活动,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中国社会,了解中国文化。[2]

(三)夯实课程内容,增加文化体验课程和实践环节

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基本单元,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为契机,夯实课程内容,增加文化体验课程和实践环节。缅甸留学生的核心课程可以再授课时插入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可以采用中国文化内容涵盖较多的教材,比如说《中国文化概论》等,对于选修课可以融合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进行教育,比如古筝、菜谱、书法、包饺子、陶艺、编中国结等活动。学校可以依托临沧“茶乡”的品牌和优势,充分挖掘临沧市的茶文化资源,对来缅甸留学生进行茶学茶艺教学,传播中华悠久茶文化,让零距离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也可以与临沧市政府的相关部门、各级各类企业等合作,组织缅甸留学生参观各高校所在地的规划馆、科技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利用各大节日及各地的国际留学生创业园,拓宽中国文化的体验渠道等,校外活动的组织有力与提升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

(四)加强现代媒体的宣传力度

在对185名缅甸留学生的跟踪调查研究中发现,缅甸留学生每周使用互联网的频率最高,几乎达到每天使用,使用时长约为每天3小时。缅甸留学生使用的网络媒介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抖音、快手、微信、QQ、火山小视频、游戏、淘宝。由此可见缅甸留学生课余时间使用互联网的频率较高,且主要用于娱乐和与他人沟通。但在互联网的使用中,留学生接触的网络媒介、社交媒介涉及中国历史文化、儒家文化等文化核心和具有文化独特性的信息不多;或者这两种媒介所包含的关于中国文化价值观元素的内容不多。[1]对此,国家应鼓励在网络媒介、社交媒介等媒介中添加中国历史文化、儒家文化等文化核心原则和具有文化独特性的内容,发挥媒体潜移默化的宣传作用。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也应充分发挥学校媒体平台,如校园广播、电视以及校园微信平台等,加大中国文化价值观元素等内容的宣传,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微电影等学科优势,让缅甸留学生参与微电影的拍摄及体验等活动,加大对中国文化的宣传力度。

(五)健全“以人为本”的缅甸留学生管理制度

高校应科学合理的对缅甸留学生的进行管理,要关注中缅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对学生生活、学习和心理造成的影响。在留学生管理中,不仅要关注中缅两国留学生的文化异同,还要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出管理的差异性和有效性。首先,要对缅甸留学生进行趋同管理,探寻融合混合教学和混合管理,尤其是在住宿方面,逐步让留学生教育管理走向趋同,增强沟通互动。其次,更新对缅甸留学生的管理理念,加强管理队伍的质量建设,切实提升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服务能力。在留学生生活与教学管理中做到兼容并包,根据学校和留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建立、健全留学生管理制度,让留学生对中国社会文化在管理中从充分了解到切身体验再到充分理解,认同。

总之,提升缅甸留学生对中国文化认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到缅甸留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不仅需要高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心理疏导等方面多下功夫,也需要国家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扶持,整合各种科教、人脉资源,为本地高校国际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性保障。

猜你喜欢
缅甸留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年味里的“虎文化”
缅甸琥珀中首次发现虾类化石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缅甸记忆
谁远谁近?
留学生郑睿:我是奶粉“小买手”
缅甸非常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