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绿地景观调查与生态景观重塑

2022-06-13 10:09:38朱彦榕
林业调查规划 2022年3期
关键词:镇江市山体镇江

李 晓,朱彦榕

(江苏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命脉的铁路建设更是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少部分老旧铁路因承运量减少、线路变更、新型铁轨应用等原因沦为时代的记忆和历史的烙印。老旧铁路遗址作为城市工业遗址景观的一种独特类型,具有丰富城市公园类型、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形象、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作用,也具有改进城市生态环境平衡、延续城市工业文化记忆的功能[1]。通过探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废弃铁路沿线林业现状及生态景观问题,依托相关生态景观理论和设计实践数据,初步构建出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沿线生态景观重塑的策略导向,目的是将其建设成具有美学、生态和文化三重效益的新型生态景观城市公园,以迎合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1 区域概况

当前已废弃的宝盖山铁路遗址是镇江老沪宁铁路线上特别重要的一段,位于江苏省镇江市主城区西部丘陵地带,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天然环境因素良好。本文主要讨论范围为北至宝盖路,南至中山西路辅路,西至京畿路,东至太古山路的地段(图1)。

图1 研究基地范围Fig.1 Scope of study area

该段铁路东西向贯穿宝盖山,原线长约850 m,研究场地占地面积约339 756 m2,其中山体本体面积64 100 m2,以丘陵山地和茂密繁盛的原生林为主,山体高约62 m。选取该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的优势因素有:(1)生态林业基底好,密布山体,且有我国历史上最早建成的铁路隧道;(2)历史建筑遗留多,且较为完整,如宝盖山铁路隧道、军事碉堡、工务段旧址、办公房旧址等;(3)周边文化历史、名人故居等旅游元素多,如西津渡历史街区、镇江市博物馆、云台山风景区、赛珍珠故居等历史建筑遗存。总之,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基础旅游环境初步形成,自然生态状况稳定,城市交通条件便利,具有自然、历史、文化等得天独厚的客观优势,这对于镇江市主城区未来“绿肺”空间发展及未来城市生态林业公园建设,确实是一块优质的备用地块。

2 材料与方法

所采用的土地分类数据来自于镇江市2020年遥感影像数据(影像来源于Landsat 8 OLI_TIRS),以及实地考察所收集的相关区域生态景观类型数据、镇江市绿地系统规划(2002—2020年)和查阅文献所收集的林业调查数据。在确定数据源的基础上,使用ENVI进行辐射定标、FLAASH大气校正,并借助谷歌高清影像、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及实地考察资料分析,最终将分析对象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道路、绿地、林地、建设用地、裸地5类[2]。在土地利用解译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域范围内的植被覆盖度进行计算,并根据民居绿地区和山体绿地区的不同功能区域进行划分,制定木本植物调查表,重点调查该研究区域内出现的乔木、灌木、藤等植物种类,并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梳理和总结,以供后续重塑生态景观使用。

3 调查分析

3.1 绿地数量与空间分布

2020年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区域绿地面积为12.93万m2,占总土地面积的38.06%(表1)。根据GB 50563—2010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当绿地覆盖率<40%时,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对其生态效益发挥的影响更为显著[3]。从遥感分类结果(图2)观察,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区域绿地空间布局的形态呈现以点、面状为主的基本格局,缺乏环状或带状廊道绿地形式。点状绿地主要分布在建设用地周边区,如京畿路、宝盖路、牌湾等以及沿线民居绿地、广场、道路节点绿地等,面状绿地基本以宝盖山山体生态林覆盖的范围为主。

表1 2020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及占比Tab.1 Area and proportion of land use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in 2020

3.2 生态植被现状

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区域内的植物种类比较丰富,据统计,共有植物126种,隶属46个科,其中,草本植物(包括观赏草本及野草)有86种,木本植物有40种,最为丰富的科有乔本科、蔷薇科、菊科等,也包括一定数量的杂草种类,如看麦娘(A.aequalisSobol)、菵草(Beckmanniasyzigachne(Steud.) Fern.)、多花黑麦草(LoliummultiflorumLamk.)、游草(Leersiahexandra)、棒头草(PolypogonfugaxNees ex Steud.)、狗牙根(Cynodondactylon(Linn.)Pers.)、稗草(Echinochloacrusgalli(L.) Beauv),狗尾草(Setairaviridis(L.) Beauv)等。按照乔木、灌木、草本及地被、藤本植物、竹类进行划分(表2)。

图2 2020年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类型遥感分类Fig.2 Remote sensing classification results of land use types in the study area in 2020

表2 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区域主要植被Tab.2 Main vegetation of Baogaishan railway ruins in Zhenjiang

研究区域内,乔木树种主要集中作为行道树和山坡覆盖树栽植,宝盖山顶部的水杉和银杏树长势较好,形成了一定的小型生态林景观,但各区域覆盖水平参差不齐;灌木类树种大多是自然形成的绿篱或路篱,由于宝盖山铁路遗址荒废时间较长,整体看上去植被显得较为杂乱和无序;地被植物是区域内最常见的,具有适应性强、短时间内能覆盖地表等优点,但由于长时间缺乏管理,造成肆意生长、观赏性差等问题;相对于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区域内藤本和竹类植物相对较少。

4 现存问题

当前,镇江宝盖山废弃铁路留下隧道、碉堡、工务段旧址、办公房旧址等诸多历史文化遗产(表3),其中西站工务段旧址、办公房旧址、宝盖山隧道和碉堡已列入镇江市优秀历史建筑,这为镇江未来城市旅游发展蕴藏了巨大的潜力和开发价值。然而,走在这段已废弃了近20年的铁路遗址上,映入眼帘的却是满眼的荒乱,给本身自净能力有限的城市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并逐步发展成为消极的城市空间。这一现象与镇江市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以及城市山林的定位和未来复合型公园城市发展建设理念十分不相称。

表3 镇江宝盖山铁路遗产保护利用现状Tab.3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aogaishan railway ruins in Zhenjiang

宝盖山及原生林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大致面临如下问题:

1)山体及原生林遭受周边建筑物蚕食,诸多居民违章搭建,导致宝盖山原生山林特色逐渐弱化,山体生态景观节节败退。

2)宝盖山山体植被主要是混合林杂生和灌木,由于多年遗弃,缺乏管理与建设,整体林相景观相对较差。

3)宝盖山周边景观绿地覆盖率也相对较低,原绿地区被居民随意利用搭建临时房屋,甚至原有道路被堵塞,导致宝盖山游步道线路混乱且年久失修,游览不便。

4)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国内学者极少关注到镇江这一富有真山真水“城市山林”类型的城市相关研究,建设资金不足、缺少科学规划、生态资源浪费、山体林惨遭侵蚀等问题长达数年。

总体来看,镇江市不缺少优秀的景观文化遗产资源,缺少的是对各类文化遗产的详细整理、精心修复、合理利用和多元化的传承,宝盖山铁路工业遗址的文化保护与再利用,宝盖山生态林的自然修复与科学优化,宝盖山生态林业廊道的建设与林业公园的规划建设均迫在眉睫,需要着眼实际进行解决。

5 生态景观重塑及未来导向

5.1 合理利用植被资源

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自然环境较为复杂,进行生态景观重塑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科学选择和保护有经济和观赏价值的灌木层和草本层,根据群落生态学原理可将其逐步改造为以资源植物为主的组成形式,布局和增加铁路沿线的“廊道绿地”。

2)采取措施保护现有生态林资源,扩大繁植栽培,合理利用珍贵树种植物资源和优质大型乔木资源,同时引种外地经济灌木和草本植物资源,特别是要增加亚热带常见代表树种的引进栽植,并按照其生态适应性栽入林内,提高森林经济效益[5]。

3)在具体植被优化种植方面,宝盖山的山体本身是以混合林杂生和灌木为主,含有榆、朴、铜钱树、女贞混交林,在铁路工业遗址公园的建设中应将其设定为平地开阔区域,以大片草坪铺种为主,山体区域以优质乔木混交种植,进一步把原本破损残缺但极富历史文脉的荒山变身为生态自然、环境优美的绿色氧源,同时建设铁路工业遗产博物馆以及居民健身的新型城市森林公园,切实优化“山—城”融合的城市空间格局,改善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提升镇江“城市山林”的复合型环境综合品质。

5.2 分层协调资源分配

据镇江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宝盖山的山体规划定位研究表明,宝盖山属于二级保护山体,山体核心区面积8.5 hm2,控制区13.3 hm2,协调区31.5 hm2(图3)。

图3 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保护区域等级划分示意图Fig.3 Classification of protection areas of Baogaishan railway ruins in Zhenjiang

宝盖山核心区是宝盖山原始山体自然形态的完整保护区域,在核心区域内严禁更改山脉的形态、基础本底、方向或砍伐植被等,同时要积极修复受损的山体,修复提升脆弱的生态,柔化山脉的轮廓等;控制区是城市绿线,在城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的特定规划中划定,该控制区应保护原有的绿色植被基础、特色生态景观、山体林风貌,并增加观赏树木、灌木和常绿树面积[6];协调区则根据山体进行分类和分级,并结合周围城市道路、供水系统和铁路的自然隔离或人工隔离加以适当的组织规划,协调区内的开发建设需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性质、高度和体量,协调建筑设施与山体自然景观的视觉比例,如1倍范围内,低层为主(12 m以下),2倍范围内,多层为主(24 m以下),绿地率应保持在60%以上,民居建筑用地应控制在20%以下等[7]。

5.3 健全绿地生态景观科学管理

在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保护区生态林景观的重塑早期,政府及林业管理部门需进行针对性研究,既要对周边居民采取有力的宣传,鼓励市民积极投身于该铁路遗址生态林景观重塑,也要制定具体管控措施进行有效管理。

1)针对民居建筑无序蔓延问题,严格设置“禁建区”,限制民居建筑无序扩张和违建,避免挤占和破坏大量的山体绿地资源,而使较大面积的绿地斑块集聚区由外向内惨遭吞噬,导致宝盖山整体林相景观自然环境综合质量下降,严禁居民建筑区以“摊大饼”的形式蔓延[8]。

2)借鉴纽约高线公园的高线之友计划,将整个宝盖山铁路遗址区划分成块,每个地块的项目实施和运营均采取公众参与的方式进行,以使铁路遗址周围的居民能够参与到铁路遗址公园的设计实施中,最终引导该区域向复合型城市森林公园转变。

3)增加相关研究经费、人才和基础储备,建立健全各项法规并确保其贯彻执行,对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区域的生态林及自然景观实行科学管理,通过“退还绿地”的形式将自然生态回归山体区域,对于四周绿地破碎度较高的片区进行土地整理和置换,有效整合零散分布的碎片化未利用地快,通过建设铁路遗址绿地公园、铁路生态廊道以及“蓝脉绿网”,加强斑块之间的生态物种联系。

6 结论

通过GIS、RS技术与传统林业调查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区域进行绿地景观调查,得出该研究范围的绿地使用情况和植被分布状况。针对山体植被蚕食严重、山体林相较差、自然景观覆盖率较弱和缺乏有效管理四大问题,总结出“合理利用植被资源”“分层协调资源分配”“健全绿地景观科学管理”三大生态景观重塑导向。理论结合实际,融合山体植被资源、生态廊道资源、工业历史文化资源等优势基底,重塑能够引领前沿、突出重点、分类推进的镇江宝盖山铁路遗址森林公园,使城市融入自然、使历史渗入城市,符合未来人居发展需要的“绿肺”型城市山林公园,切实体现镇江市“城市山林”的发展格局与规划定位。

猜你喜欢
镇江市山体镇江
镇江市“双管齐下” 全力保障重大事故隐患“回头看”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3:00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华人时刊(2020年17期)2020-12-14 08:12:54
济南市山体修复中的植物应用与技术——以济南市卧虎山山体公园为例
镇江学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探索
镇江是这样调价的
中国卫生(2015年9期)2015-11-10 03:11:32
山体别墅设计分析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2
城市山体保护规划的实践与探索——以武汉市新洲区山体保护规划为例
镇江市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10:12
寻困而学之笃学常行——谈镇江市润州区青年体育教师自主成长
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18: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