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孝颖,陆苗杰,李凤婷,蒋若雅,刘路祥
(淮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大学校园是师生工作、学习、休闲的主要场所。校园整体景观可以展现出学校的特色和风貌,表现出学校的整体环境建设和空间格局分布,而植物景观是校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对淮北师范大学滨湖校区和相山校区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并对校园植物空间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校园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建议,以期为校园未来植物景观建设与改造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为类似校园植物景观空间的营造提供借鉴[2-3]。
淮北市位于安徽省北部,与苏豫两省接壤,是皖北地区的主要城市之一,素有中国碳谷“绿金城市”之称,同时也是全国文明城市。淮北师范大学原隶属国家煤炭部,后改制隶属安徽省教育厅,目前是安徽省省属重点大学之一。随着学校的快速发展,目前在原相山校区(图1(a))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校区(滨湖校区)(图1(b)),已发展成一校两区,新老校区占地面积超200 hm2。
图1 淮北师范大学新老校区Fig.1 New and old campuses of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采用实地调研法对淮北师范大学校园内植物进行调研,根据校园地块用途分区统计现存植物种类。调研中运用花伴侣、形色等软件,并参考《中国植物图像库》[4]确认植物种类,通过Excel软件对校园内部采集到的植物资源数据进行系统整理和汇总,制作图表并进行分析。
经调查统计和分析,淮北师范大学校内现共有植物116种,隶属于56科74属。其中乔木层植物共有72种,隶属36科58属,占校园植物种类总数的62.10%;灌木层植物共有44种,隶属23科31属,占校园植物种类总数的37.90%。
两个校区的植物种类略有差异,其中相山校区共有植物74种,隶属52科65属,其主要乔木种类有悬铃木、国槐、雪松等,灌木主要以海桐、连翘、大叶黄杨、大叶女贞等为主。滨湖校区共有植物80种,隶属48科69属,其主要乔木种类有鹅掌楸、三角枫、楸树、广玉兰、紫叶李等,灌木主要以红叶石楠、枸骨、夹竹桃、木芙蓉等为主(图2,图3)。
图2 植物所属各科属种统计Fig.2 Number of plant species, genera and families
从校园植物种类层面分析,滨湖校区作为新建设校区,植物资源相较相山校区略为丰富。对乔、灌木层面的植物种类进行细分发现,两个校区各有千秋,乔木层面滨湖校区较相山校区植物种类略为丰富,而灌木层面相山校区植物种类丰富度略高于滨湖校区。
图3 植物生长类型分析Fig.3 Analysis of plant growth types
不同园林植物的枝、叶、花、果各具特色,其观赏特点各不相同。按植物观赏特点可将园林植物分为观花植物、观果植物、观叶植物、观形植物4种类型。据统计数据分析得知,淮北师范大学校园植物的观赏特性主要以观叶植物和观形植物为主,分别占植物种类的61.20%和62.10%(图4)。
图4 植物观赏特性Fig.4 Orn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
观花植物和观果植物的种类相较观叶和观形植物少,其中观花植物种类比观果植物略为丰富。目前校园植物的色系分布主要集中在白色系、红色系、黄色系和紫色系(图5)。观花季节主要集中在3—10月份,其中4—6月份为集中观花时段(图6)。
图5 植物色系分布Fig.5 Distribution of plant color system
根据调查可知,淮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植物配置类型主要包括:乔木-灌木-草本、乔木-草本、乔木-灌木、灌木-草本、单一乔木、单一灌木和单一草本等配置形式[5],配置形式丰富。
相山校区的植物配置类型最丰富,主要包括:乔木-灌木-草本、乔木-草本、乔木-灌木、灌木-草本和单一乔木等配置形式。因相山校区校园地势起伏大,未使用单一灌木或单一草坪的种植模式,植物空间较为丰富。而滨湖校区由于校园地形平坦,现有的植物配置类型多以乔木-草本、单一乔木、单一草本等配置形式为主,根据调研结果并结合滨湖校区校园的整体环境来看,目前植物景观空间相对单一,既不符合生态多样性要求,也不利于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环境[6]。
图6 不同季节观花植物种类分布Fig.6 Species distribution of flower-viewing plants in different seasons
经过对校园植物景观构成的空间模式进行分析,可以将淮北师范大学的校园植物空间模式分为平行线型、矩阵型、模糊型、焦点型、L型、U型等6类[7](图7)。
平行线型模式植物景观两面围合,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常出现在校园的道路、水景、运动场周边。矩阵型模式植物景观形式统一、有韵律感,适合营造舒适的林下空间。模糊型模式植物景观无明显的限定感觉,边界模糊,使用感不佳,在校园中应减少此类模式的应用。焦点型模式植物景观多用于孤植树的种植,是师生在平面空间中视线的焦点。L型模式是半围合型植物景观,在校园中的建筑周边应用广泛,起到柔化建筑的作用。U型模式是三面围合型植物景观,对空间的限定性很强,具有一定的隐私性,是很适合学生学习与交流的空间。
图7 植物空间模式Fig.7 Plant space mode
无论是淮北师范大学新老两个校区的对比还是滨湖校区内部一期和二期校园的比较,在植物景观规划中缺乏一定的传承和过渡,尤其是在行道树的选择上,滨湖校区主干道和次干道行道树种类缺乏整体性。
对于一所大学新校园的规划,在建筑形式上常与原有校区间存在传承,以延续大学的历史文脉,校园植物景观规划也应存在这种形式的传承,给师生带来一种熟悉的感觉,由此提升校园植物景观规划的整体性[8]。
调查结果显示,淮北师范大学校园植物的种类丰富度欠缺,在有限的植物种类中,乔木、灌木和草本的种类分布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应用较少。在之后的植物景观规划中应在进一步丰富乔木种类的基础上,注重灌木和草本植物种类的选用[9-10]。
通过调研分析得知,淮北师范大学滨湖校区植物配置类型多以“乔木-草本”“单一乔木”等为主,加之滨湖校区地势过于平缓,没有相山校区地形的起伏绵延,因此滨湖校区校园植物景观给人的直观感受是过于通透,缺乏植物营造的私密空间。因此在之后的建设中应加强灌木层的搭配,以营造出丰富的私密空间[11]。
淮北师范大学校园植物通过花、叶、果、形的不同观赏部位表现出各异的观赏特性,同时呈现出多样的色彩。在植物景观规划中应根据植物的时序演变进行植物配置,使植物季相特色得到充分展示。在实际应用中,要充分考虑植物季相、色相变化,运用色彩理论,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充分迎合师生的心理,为师生营造出四季分明的色彩感受。
植物景观规划是校园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植物景观不仅起到美化校园、提供娱乐、交流的室外空间作用,对于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同样具有积极意义[12]。因此,在校园植物景观规划中要注重植物景观多样性的营造,提高植物景观规划的整体性布局,增强植物景观配置的合理性,由此创造出适宜师生活动和学习的优美空间。通过调研,详细了解淮北师范大学校园植物景观特征,以期为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空间营造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