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倩倩,杨 蕊,缑建芳,孟颖超
(山西农业大学,山西 太原 030031)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发展的总要求,对乡村振兴作出全面、系统的顶层设计。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必须走科技兴农之路。山西省作为国家资源型转型综改试验区,农业科技人才对山西省农业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近年来,山西省出台多项措施,不断加大农业科技人才支持乡村振兴发展的力度,推进山西农业大学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实现科技融合和产学研协同发展。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建设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立足“特”“优”战略,在科技兴农、质量兴农方面不断发挥“领跑”作用。鼓励农业科技人才深入农村,安排布局实施“三区”人才专项计划,组织协调科技特派员对接农村。2021 年面向58 个“三区”县选派科技特派员889 名,培训人员116 名,专家团队紧扣农忙之需和农业“减灾减损抢收抢种”提供技术方案和实地指导,为农民“传经送宝”。2021 年评用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5 名、副首席专家40 名、岗位专家303 名。农业科技人才促进技术、成果、项目、资金等方面要素的流动,释放农业科技发展的红利。
科技下乡,尤其是高质量农业科技向农村输入,促使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下乡,可以提升农产品质量技术标准,生产出更多高品质的农产品。山西省山地和丘陵面积有80%以上,近些年耕地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含量虽有所提升,但相较于其他省份来看,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
此外,山西省作为煤炭资源大省,前期煤炭开采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耕地与煤场交错并存、煤炭采空区致土地无法耕种、化肥农药过量使用、农业废弃物污染相互叠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日益凸显,亟须农业科技人才助推农业可持续发展。
近些年,山西省通过一系列科技助农项目,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农业科技人才可以将好的科技成果、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不断更新的农业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减轻了农民的工作强度,提升了农业种植水平,提高了粮食产量,使农民有了持续稳定的生活来源。
同时,发挥科技创新带动农民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实施“厕所革命”和医疗卫生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促使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优化。
农民是乡村的核心和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新的要求需要提高农民素质,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培养新型农民。农业科技的应用与推广不仅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同时新技术、新业态下乡,让农民具备了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的理念,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网络直播销售农产品。农民从传统的体力劳动者转为技术型工作者,吸引更多人才返乡就业,将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山西省农业科技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 年的53.5%提高到2021 年的60%以上。丁志刚结合山西省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采用索洛余值法,根据2000—2015 年农业统计年鉴数据,对山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了实证测算。结果表明,山西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西省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农业科技人才包括农业科技研究人才、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农业科技实用人才。山西省缺乏具有战略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随着原有科研团队专家和学术带头人的退休,一些团队出现“断层”问题。例如,2015—2019 年山西省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呈下降趋势,如图1 所示。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的特点,农业科研人员需长期扎根一线,条件艰苦,出成果周期长,导致很多农业院校学生毕业后不愿从事农业工作,有的年轻农业科研人员不愿深入田间地头作研究,从而影响了农业科研的良性发展。
图1 2015—2019 年山西省公有经济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数量
农业的公益性使得农业科研、农技推广具有政府属性,农业科技人员泛行政化,创新活力不足。2016—2019 年山西省科技成果转化财政资助总额21 643 万元,并认定33 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山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成果转化投入资金不足,农业科技研发资金比出现竞争性、间断性的投资模式,资金循环慢,不利于成果转化。二是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影响了科技人员推广应用的积极性。2019 年全国农业知识产权创造指数为113%,山西省仅为11.58%。三是缺乏综合有效的评估鉴定方法。现有的鉴定方法局限于农业科研成果的好坏,缺少包括转化价值在内的综合鉴定评估方法。四是推广形式单一,品牌市场占有率、美誉度不高。在2021 年9 月公布的2020 年107 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中,山西省仅有“东方亮”小米、“石鼓”小米、“莲花”宇康小米、“吴阁老”黄小米、“华建诚鑫”亚麻籽油5 个品牌上榜,相较于其他省份来说入选量较少。
农业科技投入作为衡量农业科技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用于农业科研、转化应用、技术推广等所有经费的总和。从生产环节来看,山西省科技投入倾向产前和产中两个环节,对产后的关注较少。科研项目申请与实际农业生产脱节,研究分散且碎片化,难以形成合力。在农业科学领域中,山西省财政及各地方政府虽然一直加大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但科技投入总量仍然偏低。2019 年山西省重点研发项目102 项,科技成果引导专项41 项,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191.2 亿元,比2018 年增加15.4 亿元,增长了8.8%,与周边省份相比,投入经费、增长率均为最低,陕西省科技投入经费达到山西省的3 倍以上,见表1。
表1 2019 年山西省及周边省、市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山西省自实施“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制度后,提升了科技助农、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但在调研中发现,科技特派员实力和动力均有待提升。科技特派员从不同地区选派,人员素质、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人员服务观念弱,缺乏基层服务经验,难以与服务对象建立密切的联系,帮助农业经营主体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影响了科技特派员队伍服务“三农”的质量。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青壮年大多选择外出务工或经商,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存在“守摊子”思想,导致开展技术培训服务实效与预期相差甚远,“谷贱伤农”的现象时有发生。截至2021 年6 月底,山西省共建农业科技网络书屋14 185 个,共使用网络书屋5 931 787 次。根据最新山西省农业书屋数据统计,2021 年山西省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各市主体使用情况如表2 所示。山西省使用网络书屋的农技人员总共有10 764 名,专业大户、家庭农场1 438 家。新型职业农民只有朔州市100 名,其他均为0,并且新型职业农民很少通过网络获取农业知识。
表2 2021 年山西省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各市主体使用情况
推动农业科技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需要在农业科技人才机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投入、农业新型主体等方面下真招、实策,打通科技兴农“最后一公里”。
健全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着力培养一批专业技术先进,能够引领产业发展,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凝聚力的,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团队。政府积极发挥统筹布局作用,立足各地实际,围绕地方特色发展和重大战略决策,整合科技人才资源,明确各地人才需求和各类人才的职责和功能定位,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选派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传播农业科技的“领头羊”作用。农业院校根据社会和农村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抓好科教融合和耕读教育,将高校农科教合作协同育人功能向纵深推进。
一是完善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机制,建立农业科技管理人员、推广人员、科研人员的差别化评价制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二是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和农业技术研究特点,提前布局前沿技术,多维度保护专利成果,并加大侵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确保农业科技人员凭借知识产权成果获得应有的回报。三是完善农业科技人才与企业利益联结机制,明确人才参与收益分配的比例,促进产业发展和人才成长深度融合,推进人才长期服务乡村振兴。
农业科技人才的投入虽见效慢,但从长远来看可以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发挥山西农谷农业发展引擎的作用,对农业生产起到重大影响的项目集成攻关。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从制度上保障农业科技资金的供给和增长,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在山西省科技投入中的权重。通过政府行为,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研发,在政策和税收方面予以倾斜,创新多渠道投资融资体系,加大对农业科技的基础性研究和杰出创新人才的培养。
新型农业主体是山西省农业现代化和吸纳农业科技的“主力军”。精准识别乡土人才、返乡农民、新乡贤及有劳动能力和学习意愿的农户,以此为基础分类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培育职业农民和产业能手。坚持“授人以渔”的原则,针对具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的农民,通过“一对一”将其培养为科技服务的“二传手”。经常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深入田间地头,组织专家、种植能手到现场讲解操作示范,面对面、手把手地将农业科技知识融入生产实践中,切实达到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