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恣肆 大气磅礴

2022-06-13 01:32郭梅尹依璐
艺术广角 2022年2期
关键词:本质国学美学

郭梅 尹依璐

《祁志祥学术自选集》是作为上海政法学院35周年校庆系列丛书之一出版的,它是祁志祥教授研究成果的汇总整合。“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上海政法学院坐落于佘山脚下,不见大楼,乃见大师。祁志祥由文学和美学研究到哲学、国学与佛学研究的学术谱系,是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探索,饱含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回声,以包容万象的胸怀不断提升其学术思想的精粹、气魄和境界。

作为“乐感美学”学说创始人,祁志祥教授学术底蕴深厚,研究领域广博,研究成果卓越。他曾经主持并独立完成过3项文艺美学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教育部教材项目、上海市政府规划项目和上海市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项目,目前正在主持重写中国思想史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如今已出版个人专著30余部。同时,近十年来,他一直保持每年发表10篇左右CSSCI刊物论文的旺盛创造力。他的学术书写不仅量大,而且质高;其著作曾获教育部以及上海市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华东地区优秀图书奖等各种荣誉,论文曾被各种文摘期刊转载与转摘。

《祁志祥学术自选集》是祁志祥教授过去几十年学术研究成果集大成之汇编。全集共分为六辑:文学研究、美学研究、佛学研究、人学研究、国学研究与法学研究。各项研究之间层层递进,联系紧密,多维并行,浑然一体。祁志祥教授以文学为出发点,探讨分析文艺的基本问题,提出文艺的本质是“审美的精神形态”的观点,并从“文艺意为主”观念入手建构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表现主义文论体系,形成了理论成果——《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此书系“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而后他从美学角度研究文艺理论起家专攻美学,卓然成家。在美学原理研究方面,他出版了60万字的著作《乐感美学》,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观点,为破译“美是什么”这个千古难题提供了审美实践中可操作的答案。他以此挖掘和梳理中国古代美学精神和美学史,完成了《中国美学原理》和三卷本《中国美学通史》。他以此梳理并分析近代百年西方美学学科在中国的诞生、发展、演变历程,完成《中国现当代美学史》,最后与《中国美学原理》《中国美学通史》一起,整合为五卷本总计257万字的《中国美学全史》这部划时代的著作。美学研究过程中,常遇佛家话语,为更好地理解佛教奥义,作者沉潜到佛教经典中,完成《佛学与中国文化》;进一步分析佛教美学,又完成原理性的《佛教美学》与学界第一部《中国佛教美学史》。由于文学是“人学”,“美”与“人的本质”相关,所以祁教授又转入关于“人”的哲学研究,且卓有成就,完成《人学原理》与《中国人学史》《中国现当代人学史》。从中国古代文论、美学、哲学、佛学的跨界研究走向综合研究,就是“国学”研究。祁教授研究“国学”,不拘泥于一经一典的字句讲疏,而是专注于对“国学”中形上之道——人文精神的研究和人文价值谱系的挖掘建构,于是有了《国学人文导论》《国学人文读本》《国学与人生》这样独树一帜的“国学”通识教程。第六辑中着眼于法理学研究,紧扣当下热点,解读“以人为本”“法治”“自由”以及“共产主义”等概念内涵和历史意义。文学与美学、佛学、人学、国学、法学互为表里,同向而行,相互触发,在多维度互补下不断迸发新的活力与生机。也正是因为祁志祥教授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思考、富有创造性的整合,以及洞察时局的敏锐目光,才最终赋予这部成果汇编以特别不寻常的厚度、广度和深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著书立说,为往圣继绝学,推动学术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祁志祥教授谱写出华丽篇章。

文学研究是祁志祥教授的学术起点。在本部学术自选集中,对于文学研究的相关论文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文学理论探索,第二类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就文学理论探索而言,作者开创性地探讨了文学领域及人类精神世界的二元对立统一以及艺术的双重性,如文艺本质的双重特征、审美主体对艺术的双重美学关系、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双重审美特征的反叛等。作者从当代文论研究中的非本质主义现象切入文学本质的重新思考,指出由于“艺术的生命源于创新”,艺术创作有其不竭的创造性,才涌现出克罗齐、瑞恰兹和布洛克等非本质主义理论家。然而实际上,“非本质主义”的艺术观不过是注意到了艺术本质理论概括的局限性,否定了其内在的统一性与关联性,因此并不能令人信服。在更高的方法论维度上,作者提出了“文艺是审美的精神形态”这样的新本质论。精神形态与审美特征,构成了文艺的双重本质。其中精神形态本质决定的文学创作的人学原则包含了一系列二元对立的统一:意识与本能的统一,自觉与直觉的统一,受动与自动的统一,个體欲求与社会欲求的统一,善性与恶性的统一等。审美特征则包括形象性、情感性、形式性,它们是文艺区别于非文艺的不可或缺的特征。文艺的双重本质进一步决定了审美主体对艺术的双重美学关系。“它们可以单独地发生活动:当要评判艺术的艺术价值的高低,亦即形式的美丑得失时,对艺术的艺术美学属性的审美关系就发生作用;当要通过艺术展现的内容认识现实生活的美或丑乃至善或恶时,对艺术的现实美学属性的审美关系就发生作用。”因此,艺术美与现实美、现实丑的关系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如描写丑物的艺术往往具有双重审美效应。然而,以“美”为特征的传统艺术在19世纪中叶后受到了现代艺术的强烈冲击,现代艺术令人痛苦难堪、毛骨悚然的丑学特征实际上是对艺术“美”的摧残。以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为开端的现代派诗歌及其影响的中国先锋派艺术创作就是这方面的例证。

文学不仅具有认知功能和教育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何为“审美”?“审美”是对“美”的认知体验。在本书第二部分,作者着重探讨并阐释了何为“美”、何为“审美”、何为“美学”等问题。19世纪以来,各类美学家与哲学家对于“美学”的内涵存在不同的定义。“时而被构想为形而上学,时而被构想为经验科学;有时候是理论性的,有时候是描述性的;有时候从艺术家的观点出发,有时候又从观赏者的爱好出发;今天从崇尚艺术美的角度出发,认为原初状态的自然美还只是艺术美的初级阶段,明天从崇尚自然美的角度出发,认为艺术美不过是对自然美的间接反映。”祁教授重回“美学之父”鲍姆嘉通的“美学”概念,认为美学是感觉学和情感学,强调美学的目的是感性认识本身的完善。美学大师黑格尔也认为美学是“美之哲学”。而“美”只存在于艺术中,所以“美学”是“艺术哲学”。作者一方面同意黑格尔的美学是“美之哲学”观念,另一方面又不同意黑格尔的“美学”是“艺术哲学”观点。他表示:“黑格尔否定自然中有美,是他依据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美的定义逻辑推导的结果,在他那个理论体系中是符合逻辑、独立自主的,然而并不符合事实。”因此,作者依据各国辞典最初对“美学”的定义,分析了美学说到底应属于研究现实和艺术中的美的哲学分支,同时兼顾现代“美学”定义的转向,提出“美学是研究美机器审美经验的哲学学科”这一论断,并论证了“美是普遍快感的对象”、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这类全新定义,建立了“乐感美学”原理,为填补反本质的解构主义美学留下的巨大真空提供了一份建设性的系统思考成果。“乐感美学”学说这一座美学研究大厦,终于在反复推敲与打磨中,赫然而立于世。祁志祥教授对乐感美学的范畴、原因、规律、特征、形态、领域、风格及美感活动特点等作了全面而系统的阐释,以鲍姆嘉通、康德、黑格尔的美学原理为基础,吸收西方解构主义哲学学说和存在论、现象美学的研究成果,对我国的美学研究的缺陷进行了反思与批判,运用不断更新发展的“建设性后现代”美学研究方法,重构“乐感美学”理论体系中贯彻的方法论原则,为文学研究、美学研究和社会的审美实践注入全新的生命力。在此基础上,作者返论于史,对中国美学史的时代特征和古今演变轨迹作了别具己识的概括。

在研究中国古代文论、美学的过程中,祁教授发现不懂得佛教,就无法真正解读古代文论和美学的真谛。于是在佛教经典的研读上狠下功夫,且别有心会,写下了一系列有影响的佛教哲学、美学论文。比如《佛教美学:在反美学中建构美学》,堪称一代名文。该文在《复旦学报》发表后,被人民大学《美学》《宗教学》不期而遇同时转载。作者认为:佛教从“因缘生发”“诸法无我”的基本世界观出发,认为现实世界形形色色光彩照人的美都是虚幻不实的,“色即是空”决定了佛教“美即是空”的反世俗美学观。世俗的声色犬马不美,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永恒不灭的美呢?就是空寂的“涅槃”和觉悟的佛菩萨所生活的“佛土”。它们是“无美之美”“无乐之乐”“无色之色”,是对世俗之美的否定和对出世的美本体的直接肯定。对世俗之美的否定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而指出:破美之有而说美之空,固然比执美为有的俗见高明一筹,但如果仅停留在这个水平上,就有滞空的迷执和愚妄,所以佛教又从“双非”“中观”的思维方式出发,主张“非‘非美’”,并随顺众生的世俗喜好,对世俗美变相地加以肯定,如以“莲”为美、以“圆”为美、以“十”为美、以“香”为美、以“七宝”为美、以“法音”为美、以“像教”“言教”为美,等等。庞大而精密的研究过程,丰硕的研究成果,体现的是作者对于学术探讨的热忱以及学无止尽的宏大胸怀。

由“文学是人学”“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等经典说法,作者转向对“人”“人性”“人的本质”的研究。“人”的问题不论在文学研究抑或是美学研究中,都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人学研究这一辑的论文,很好地体现了研究的这个逻辑顺序。他从马克思与恩格斯所提出的“人的本质”谈起,论述人的双重本性,从内心情感与认知善恶层面对大写的“人”进行深刻剖析,最终引出人性的启蒙与革命。作者指出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人的本质”定义的局限性,“人”“意识”“理性”“劳动”“社会关系的综合”等概念在马恩哲学中,看似相互界定,实则存在交叉解释之矛盾。作者作出几点辨明,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指出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生活活动的本质’的答案当成了‘人的本质’的答案”。合理的逻辑应该是:“‘人的本质’(即人自身不同于动物的根本点)是‘意识’,而‘人的生活活动的本质’才是‘自觉自由的生活活动’。”

与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视为“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不同,祁志祥依据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的联系的观点,指出“人的本质”当包括人与其他动物的异与同。从“同”处说,都有动物性与欲望属性;从“异”处说,人具有“意识”机能。祁教授就人的双重本性进行了分析论证,并探讨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现实启示。人性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古希腊哲人泰勒斯在回答“你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是最困难的”这一问题时,只说了短短五个字:“认识你自己”;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作家蒙田同样感慨道:“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海德格尔在谈到“什么是形而上学”时,将它转变为“什么是人”的问题。作者肯定了人具有动物性的欲望与非动物性的理性二重属性。对人性中食欲色欲、自私自利、好逸恶劳、好生恶死之欲望予以承认与尊重,但同时强调也当发挥非动物性的理性的作用,对欲望的无限需求加以限制和约束,以理性为情欲立法。

近些年“国学”很热,但“国学”究竟是什么,却众说纷纭。作者基于厚实的研究,揭示“国学”相对于“西学”,指“汉学”或“中学”;相对于五四之后的“今学”,它指“旧学”“古学”。一国有一国之“国学”。中国的“国学”自然指五四之前的中华传统文化。作者还深刻指出:今天研究国学不是要全部复古,意义也不在于字词句章的死记硬背,而在于其中蕴含的修身治人、内圣外王之道,在于中华几千年传统文化之人文精粹,它们可为今天的人们生活与发展提供有益的智慧和指南。在横向从范畴入手建构国学人文价值谱系的基础上,祁志祥教授又高屋建瓴地分析、揭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四次启蒙,为人们重新认识国学人文精神发生演变的时代特征和历史脉络提供了全新参考。除此之外,祁志祥教授还紧扣“人”这个中心,以《周易》《尚书》为个案,探讨“国学”中的“民本”思想、“民主”学说及其当代意义,许多论析为笔者第一次读到,感到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受益匪浅。

祁志祥教授属于“全能型”学者。从文学起家,文论、美学本来是他的主业。因为文论、美学与人性的联系,中国古代文论、美学与佛教的联系,又拓展到哲学、佛学及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研究。2010年来到上海政法学院任教后,由于中文学科尚无硕士点,因而在法理学专业法社会学方向招收研究生。他调动自己国学中外王之道的研究积累,完成了一系列法理学、法社会学研究项目。如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政治学说及其当代意义、国学中的“法治”观、时代语境下的“自由”新解、论“公平正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主义”学说原貌及得失反思,等等。其间的新见亦如行山阴道上,繁花似锦,目不暇接。如他对“以人为本”的历史阐释:“人本”不是“国本”,国以人为本;“人本”不是“君本”,君舟民水,“民贵君轻”;“人本”不是“官本”,“为吏者,人役也”;“人本”不是“神本”,“夫民,神之主也”;“人本”不是“天本”,“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人本”不是“物本”,“爱人”高于“爱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以人为本”理念又注入了新的内涵,即“以人为前提,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尺度,以人为归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途中,从政治家到每一个个体的人都具有正确的“人本”意识,社会必定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

《祁志祥学术自选集》只有50多万字,却包含了作者几十年文学、美学、佛学、人学、国学、法学研究论文的精华。虽然涉及面广,有论有史,纵横交错、包罗万象、大气磅礴,但相对于他已出版的1000多万字的30多部个人著作,此书仅为祁教授学术成果之鸿毛。祁志祥教授以学为命,孜孜矻矻、孤往精进,几十年如一日,达到如今满腹经纶、风吹花开的大家风貌,令同行及后生肃然起敬。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宋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是怀着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远大理想,以及对学术和人文的强烈责任心与使命感,祁志祥教授矢志不渝,不懈奋斗。作为一部联结了几十年学术研究成果与六个相互关联领域的精粹结集,《祁志祥学术自选集》不仅是奉献给作者供职的学校的厚礼,也是奉献给中国当代学界的一份厚礼。

鉴于祁志祥教授的突出成就,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特邀祁志祥教授加盟。据说祁志祥教授个人重写中国思想史的第一卷《先秦思想史:从“神本”到“人本”》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2022年即将出版。我们相信在上海交大这个高端平台上,祁志祥教授的学术之路将走得更远。

【作者简介】

郭 梅:杭州师范大學文传学院教授。

尹依璐:复旦大学外文学院硕士生。

注释:

[1]祁志祥:《祁志祥学术自选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文中相关引用均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注明。

(责任编辑 刘宏鹏)

猜你喜欢
本质国学美学
盘中的意式美学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垂”改成“掉”,好不好?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纯白美学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