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变色是这样变出来的

2022-06-13 14:25中科院物理所新媒体中心
学与玩 2022年5期
关键词:渐变色外号烧杯

中科院物理所新媒体中心

渐变色是如今的时尚潮流,从明到暗,或由深转浅,充满浪漫气息,也需要一定技术来实现。有什么简单的方法可以获得渐变色?有请光的三原色——红、绿、蓝“友情出演”。

1.将凉水倒入一个小烧杯,滴入绿色色素。可以看到,绿色色素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扩散在水中。

2.有没有办法能让色素扩散得慢些呢?向另一个小烧杯倒入凉水,并在水中加入一些食盐。

3.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加速食盐溶解。注意哦,搅拌过程中,玻璃棒不要接触烧杯壁和烧杯底部。否则,有可能造成容器破碎或液体飞溅哦!

4.向烧杯中滴入蓝色色素。神奇的一幕出现了,蓝色色素竟漂在了盐水的上方。

5.如果把盐水中的凉水换成热水会怎样呢?在第三个小烧杯中倒入热水,加入食盐,用玻璃棒搅拌后,加入红色色素。红色色素快速向水中扩散,但却只能扩散至一定的深度。

见证奇迹的时刻

将三个小烧杯放在一起,对比强烈

静待两天,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之前漂浮的蓝色色素扩散至整个烧杯中,但烧杯底部的颜色较上方偏浅。像不像美丽的海洋深处?而红色色素也遍布整个烧杯,并出现了美丽的渐变色。

玩 我们是正经的

红、绿、蓝三原色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这是因为,饱和盐水的密度比色素大,色素漂在上层,就像水面上漂着油一样。静置一段时间,由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色素扩散进了盐水,不断向下移动,渐变色产生了。而热盐水里的色素扩散比凉盐水快,因此色素的扩散深度比凉水中深。

问题好多,都要“冲破天际”了?把问题丢给我,我找“大咖”帮你解答。

我问:老师总是站着上课,

这多累啊!老师能不能换个样子上课呢?

大咖答:回忆一下,其实老师也不总是站着上课的。比如,音乐老师不是就经常坐在琴凳上讲课吗?当然,站着上课的老师确实更多,这主要得益于这几点好处:

1.除了特殊课程,学生一般都是坐着上课的。当“众生皆坐师独站”的情况出现,站姿挺拔的老师就成了全班的身高巅峰,每个学生的细小动作尽收眼底。现在,大家知道老师的“火眼金晴”是怎么来的了吧!

2.“爱站人士”提出“每天站立3小时胜过马拉松”的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站立确实对身体有帮助,还有利于发声。试想一下:下午时分,学生有些昏昏欲睡了,而老师双脚如根、腰背如杆、头正如冠,将周身正气运至丹田,让这一口气由下至上喷薄而出,定能让全班沐浴在洪钟般的声音中,随着声音传授的知识也会深刻地印在学生心中。

3.老师不仅站着上课,还会不断换位置,也就是把站和走结合。这有个专业的教育术语叫“巡堂”。它不仅让老师融入学生,更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跟老师近距离接触。物理上的接近会带来心理上的接近,让学生更高效地投入课堂学习。

总之,站立授课益处多多。但是现在也有不少“另类”的上课形式,比如在地上围坐着上课效果也不错,未来没准儿还会有“全员躺平”的授课方式呢。我们不要形成“老师只能站着上课”的固定思维哦!

——张悦(广州市一土语文老师)(选自《答案》)

我问:在今年第3期((学与玩))中,我知道了,地铁不会像汽车那样180°原地调头。这好理解,毕竟地铁太长了。可是,火车却能180°调头,这是怎么做到的?

大咖答:一般情况,火车

像地铁一样采用首尾双火车头进行折返,而非我们平时在马路上看到的汽车那样180°原地调头。不过,火车的情况更为复杂,历史也较为悠久,还真有几种有意思的180°调头方式:

采用环形铁路线,整个线路从空中俯视形似灯泡,因此也被称为“灯泡线”。灯泡线可以帮助火车像马路上的汽车一样,在司机不换驾驶端的情况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调头。但是,火车长度较长,这种环形铁路的半径往往需要达到三四百米,占地面积非常大,所以目前越来越少见了。

利用“机车大转盘”也可以让火车调头。当火车到达终点站后,火车头先与它后面拖挂的车厢脱钩,然后独自驶入大转盘,停稳后将大转盘转动180°,实现转弯换向调头。这一整套操作看起来有种拧瓶盖的感觉,颇为便捷,占地面积也比“灯泡线”小很多,但由于建设维护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原因,现在也不多见了。

與“灯泡线”和“大转盘”相比,下面这个“三角形”调头方式更加常见。顾名思义,它借助“三角线”来实现调头,火车头也要先与车厢脱钩,并且具备双向行驶的能力。聪明的你能够通过示意图推理出这种线路如何帮火车调头吗?

一一郑东升(轨道工程师)

我问: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它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大了。可是我听说,海洋里有不少比大象大得多的动物。为什么海洋动物比陆地动物大呢?

大咖答:与陆地上的“大 块头”相比,海洋动物确实更庞大。比如,最大的海洋动物是蓝鲸,它的重量甚至相当于20头大象。除了蓝鲸,鲸鲨、虎鲸、大王乌贼等的体型也远非大象可比。其实,这些动物长这么大是为了适应海洋环境。

陆地生活的动物必须用坚硬的骨骼来承受自身重量,体重会给骨骼带来压力,身躯越大,要承受的压力就会越大。但是,海洋中有浮力,海中动物可以凭浮力承载自身重量,身体架构没有必要担心如何应对地球引力。骨骼没有了负担,海洋动物可以更大限度地生长。

同时,还要考虑物体吸热和散热的能力。和生活在空气中的陆地动物比,海洋动物更容易散失热量。所以,它们的演化就向着尽量减少和海水接触的方向发展。这样,尽量长得更大就很有必要了。这是因为,海洋动物虽然体积变大,但是表面积的增长幅度比体积小,更有助于维持体温。

另外,科学界还有个“深海巨人症”的理论。说的是,一些生活在深海的动物为了对抗深海的高压环境,必须长得足够强壮。不过这个理论目前还没有定论。现在,人类对于深海的了解还极少,希望未来我们能破解这些谜团。

——单少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后)

树洞:有什么心里话,来告诉我吧!

我问:前段时间,冬奥吉

祥物“冰墩墩”很受欢迎。有同学就说,我跟冰墩墩体型挺像的。于是,越来越多的同学管我叫冰墩墩。我有点不开心,不喜欢被叫外号,该怎么对待这件事呢?

大咖答:起外号的确是小学生经常发生的事。因为年龄小,大家常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在观察同学上,对同学身上、姓名上的一些特征加以概括,便成了外号。相当一部分外号是因一些巧合让人发生联想,甚至含有善意和亲切的意味。这些外号较多,一般可以接受。还有一类外号,或多或少有损个人形象,把人的

某个短处夸大强调。对这类外号,当事人最初会感到难为情,时间久了只得默认。

事实上,同学间起外号不可能被完全禁止,应对各种情况加以区分。多数情况下,外号不合恶意,几乎可以算少年生活的一种特殊记忆,无须特别在意。如果确实是让人难以接受的外号,不妨尝试这几种方式应对:一是明确而坚定地对叫外号的同学表示抗议;二是好好读书,当个全面发展的学生,让同学们不敢瞧不起;三是跟老师反应,请老师帮助做好同学的工作。

不过,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看待外号。比如,有个孩子脑袋有点大,同学们就叫他“大头”。开始,他很反感。后来他想,脑袋大聪明,我脑袋大怎么了?于是,他更加认真地学习,还读了不少课外书,同学们都佩服地叫他“小博士”了。

你看这个办法如何?其实,有人叫你冰墩墩,也不必特别反感。作为吉祥物的冰墩墩不是很可爱、很受欢迎吗?

最后,有一点要注意:既然我们不愿意被叫外号,就应该自己先做到不把聪明用在起外号上,更不能起外号来损伤同学的人格。同时,也不要跟在别人后面瞎起哄,叫同学的外号。

——马志国(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

猜你喜欢
渐变色外号烧杯
妈妈有个外号
给自己起外号
探析渐变色在网页设计中的表现形式与功能表达
秋天的速度
华为P20:推渐变新色
世界上最酷炫的篮球场
快速溶解物体
调皮的小河虾
有趣的化学小实验
我的外号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