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踏青、赏春和尝春成为生活的亮色,其中挖野菜成为一年一度的保留节目。因应这种需求,网上开始流传一些“挖野菜指南”“野菜大图鉴”,引导市民在小区、郊外或远郊绿地里寻觅和挖野菜。
这些网上流传的文章,本意是为了科普,但逐渐被“包装”成了“小区挖野菜攻略”,甚至有的还成为了封控小区挖野菜攻略,为此引发了争议和热议。
一
无论是在小区、公园,还是近郊或远郊挖野菜,并不在于挖多少,而在于这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给人以生活的乐趣,并且亲近自然,也同时获得博物学训练。这种生活方式在今天可能会遭遇现代生活的抵制。
首先在于,对于足不出户的人来说,网上赏春,认识甚至品尝各类野菜就已足够,而且认识和了解的野菜也足够多,何必要到野外。
而且,反对到野外挖野菜还有种种理由,这些理由无疑也是人类今天工业化发展和现代生活一手促成的,让人类束缚在自做的茧房内,不得不与自然隔离起来。归纳起来,大致是,环境污染造成了大量野菜可能有毒,或者野菜中的有毒物质超标,因而挖出的野菜并不可食用。而且,越靠近城市和工业区,污染越严重,野菜被污染的几率越高。
全国土壤污染状况的调查公报显示,调查的81块工业废弃地的775个土壤点位中,有将近35%的地块都存在重金属超标。2020年,一项关于北京市的野菜重金属含量调查显示,北京公园、山林、居住区、道路两侧的野菜重金属含量普遍超标,不仅超过无公害蔬菜安全要求,也超过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而在公园里,则因为管理的需要造成另一些有毒物质在野菜中的超标。公园需要使用除草剂去除杂草,使用农药杀灭虫害。尤其是每年开春,杂草疯长,惊蜇后虫虫们苏醒会危害植物,因此要大量使用除草和杀虫剂,野菜也会残留更多的杀虫剂和除草剂。
即便是远郊,只要是在交通要道旁,或者有水系,以及大气飘移和尘埃沉降,工厂排放的废水、汽车排放的废气等污染物也会沉降到土壤里,长时间积累,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而且交通要道附近长期被汽车尾气侵害,附近的植被,包括野菜也含有高含量的致癌物多环芳烃等。
显然,这些因素导致了如果挖野菜回家食用,面临着较大的健康风险。同时,另一种危险性也在于一些人并不知晓哪些野菜有毒,哪些无毒,有可能误挖误采野菜食用而中毒,如水芹菜和石龙芮、曲曲菜和曲菜娘子就是如此,前者可食用,后者有毒。显然,这些因素阻碍了现代人亲近自然,认识植物。因为,没有功利性和实用性会显著降低人们亲近野菜的动机。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人应脱离自然和远离自然,而是在现有条件下,甚至创造条件亲近自然,认识野菜。姑且不论,《本草纲目》中有很多野菜是普通人所不认识的,而且也并不知道是否可食用和可入药,以及这本巨著中的哪些记述是错误的,仅仅在生活中也需要了解一些野菜,并且对人们的生活有很大帮助。
二
作为常识,一些常见的野菜就值得人们了解、欣赏和品尝,如荠菜、荞菜、马齿苋、蒲公英、车前草、香椿、榆钱、蕨菜、野芹菜、地木耳、苦苣菜、面条菜、折耳根、曲曲菜、马兰头、苜蓿头等。认识它们既是认识生命的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道大义,同时也是认知农业的过程,以及万物生长的原理。
更进一步,今天人们的知识更多地来自网络和信息传播,但是,网上得来终觉浅,欲知此事要躬行。对于需要实际接触和操作的知识和技能,也必须要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和亲历亲为才能了解。只有实地挖野菜和辨别野菜,才会知道哪些野菜在自然中与标本是不一样的,哪些是有毒,哪些是可以食用,哪些是有药用价值的,至少能避免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尤其是青少年。
既然春夏秋冬永远存在于地球,万物生长和作物养活人类也是天经地义,就需要人们亲近自然和了解作物,包括野菜。但是,今天亲近自然和野菜又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着重于赏春和了解野菜,而非尝春和吃野菜。因为,有很多野菜在今天都可以种植,如荠菜、马齿苋等,而且一些野菜还在被人类驯化。在种植这些野菜时,也严格按照《农田灌溉水质标准》《无公害蔬菜种植标准》等实施,也就会让野菜更为安全。
另一方面,在現有环境下,尝春和品尝野菜也未尝不可,但是有几个条件:一是要到更远的郊外,甚至是深山密林,没有工业污染的地方挖野菜;二是需要有基本的辨认有毒和无毒野菜的知识和技能。如果能满足这些基本条件,尝春才是可行的。
对于更多的人来说,到近郊或公园,赏春已足够,也就是可以少挖或采摘一些野菜,为的是认识和辨认野菜,也是亲近植物,嗅闻植物和泥土的芬芳,但不必食用。如果有更多的兴趣,也可带一些回家做标本,也算是一种生活的体验和基本的生物学训练。
(摘自《北京青年报》张田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