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会接到一些學生家长打来的咨询电话:
“乔老师,昨晚因为作业的事情,我和孩子发生了争执,结果他就赌气跑了出去,我找了大半夜才找到他……”
“女儿每天放学回家就刷手机,我们批评她几句,她却理直气壮地说手机是她的私有物品,我们管不着。真是气死人了!”
……
很多时候我只能耐心地听对方倾诉,给不出立竿见影的建议。
孩子不服管教的情况并不鲜见,我们不仅需要探讨父母的教育方法是否出现了问题,也许还应该换个角度思考——是不是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出现了重大裂痕?这一裂痕大概存在多久了?
我一直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管教方法和技巧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培育亲子依恋关系。孩子对我们有了依恋,才会亲近我们,才会听从我们的教导,才会把我们当作遮风挡雨的港湾。在家庭中,孩子最依恋谁,谁对他的影响就最大。可以说,是依恋赋予了我们教育孩子的权利。一旦依恋缺失,父母的权威就失去了根基,孩子就不再相信我们,他会变成一个不服管教的“刺头”,处处跟父母对着干。那些有着逆反表现的孩子,不一定是出现了什么心理问题,也不能简单地归因于我们的教育方法不当。孩子不服管教的原因往往在于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出现了问题。
一般情况下,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是不太容易出现问题的。孩子天生就对父母有一种依恋,他需要父母照顾他的生活,关注他的需求,回应他的情绪,呵护他的感受,指引他行动的方向。这种依恋从一出生就存在,不需要我们付出多大的努力就能建立起来。作为父母,我们也从这种依恋关系中获得了不竭的动力,不惧养育过程中的苦与累,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人格得以丰富与完善。换言之,如果我们尊重孩子、处理得当,这是一种共赢的关系。
有一次,我带女儿去郊外骑行。我们爬过了一段长长的陡坡后,坐下来休息。女儿拿着饼干,望着远处灿烂的晚霞,笑着俯在我耳边说:“爸爸,我突然觉得好幸福好幸福啊!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幸福就是有你又有我!”我听后特别感动,心想今后一定要多开展类似的活动,创造亲子之间分享情感、无障碍交流的机会。我切切实实地体会到,平时和孩子一起散步、夸张地说笑,以及开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远胜于无数次严肃的说教。我觉得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场景。
也许是依恋关系来得太容易,许多父母就认为它理所当然存在,在养育的过程中,与孩子走着走着就拉远了距离,甚至在某个拐角处父母就消失了。
当孩子被人欺负了,父母大声呵斥:“哭哭哭,就知道哭,没出息。”
当孩子吵着要买玩具,母亲不胜其烦:“家里有那么多玩具还买什么?要买,就叫你爸换个大房子。”
当孩子做错了作业,父母火冒三丈:“你是个猪脑袋?讲了多少遍还记不住!”
当兄妹闹矛盾时,父母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你是哥哥,为什么不让着点妹妹?这么大了还不懂事。”
当孩子在画纸上把人画成了“倒人”,父母强硬表态:“人哪有倒立着走的呢?如果都倒过来,这个世界不是乱套了吗?”
当孩子想你陪一陪时,父亲一副不耐烦的面孔:“爸爸很忙,下个星期再说吧。”
……
在各方面压力都很大的现代社会中,父母总是有很多理由放弃经营依恋关系。当父母一次又一次地从依恋关系中“出走”,孩子就会主动去寻找另一个依恋对象。对孩子来说,他有一种天生的“定向”本能,害怕迷茫,害怕未知,没有方向感就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几乎是他无法承受的。当父母在依恋关系中缺位后,他会急切地找一个新的“领航人”,甚至不在乎这个人是否成熟、是否优秀、是否可靠。一般来讲,这个人会是他的同伴。一旦同伴主导了依恋关系,那么父母就很难进入了——就像恋爱中的情侣,是不会允许第三者插足的。
当不成熟的孩子“抱团取暖”时,就会出现父母不愿见到的情形。孩子变得不想回家,或者离家的时间越来越久,刻意躲避父母,即使在“抱团取暖”的过程中遭受欺凌也在所不惜;对于父母的说教,不管正确与否,孩子要么充耳不闻,要么顽固对抗,亲子之间弥漫着“火药”的味道。这个时候,父母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法都很难奏效。
依恋关系一旦被破坏,尽管可以修复,但那是一个非常艰难的重建过程。有的家庭为了挽救亲子关系,举家迁往外地,父母中的一方专门陪伴孩子,这其中的纠结与辛酸恐怕不是旁人能体会的。
因此,在亲子关系还没有那么糟糕的时候,父母要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旅程”。作为父母,无论孩子多么平庸、多么调皮、多么无可救药,我们都要无条件地爱他、接纳他,了解并尊重他真实的想法和意图,这是一切教育行为发生的基础。同时,我们还要努力地做孩子的榜样,成为一个他们认同并能给予他们力量的人。
乔能俊
中学高级教师,“国培计划”项目专家,乔能俊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被评为“荆楚好老师”“湖北省优秀教研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一百五十余篇,各地讲学、执教公开课两百多场次,现为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教科院常务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