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神圣人生

2022-06-12 03:20陈直
南风窗 2022年12期
关键词:佛教徒佛法玄奘

陈直

早年,我母亲带着我跋山涉水走了几个小时的山路,去到一个位于深山中的小寺庙里拜佛,因为我母亲听说这个寺庙很“灵验”。她会拜各种神灵,不限于菩萨、佛、土地神等;她会为自己拜神,更多时候是为家人拜神。以前,我总是想,如果真有那么灵验,为什么她拜了几十年,也没有获得神的帮助?不过,后来我又想,或许即便以实用主义甚至势利的态度与方式去拜神,拜神本身就是参与神圣人生的一种方式,哪怕这种参与是多么的微弱。

自从通俗小说《西游记》在16世纪问世以来,7世纪的一个名为陈祎(602—664)的人就以“唐僧”“三藏法师”等尊称,在中国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成为了中国最有名的佛教和尚,是一位“大德高僧”,同时他也被视为中国法相宗(唯识宗)创始人、佛学大师、三藏法师,著名翻译家、佛学家、学者等等。不过,或许所有这些称呼都无法真实地符合于他。那么他的真实在哪里?也许可以用“神圣人生”这个词来概括他62年的在这个世界中的人生。

在这个“祛魅”与物质主义时代,“神圣”已经逃离了我们的世界。我们对它很陌生,甚至持有敌意。祛魅时代的人认为,不需要那些无法“证实”与“证伪”的东西,所谓的“神圣”不过是自恋、狂妄与幻觉,人本质上不过是微不足道的生物而已。然而在玄奘那个时代,“神圣人生”会得到极大的欢迎与尊敬。645年,当玄奘返回长安城时,包括皇帝在内的人们热烈地欢迎这位神圣者的归来。

在印度古典(吠陀)时代,人们认为人本质是神圣的,神圣人生意味着洞见与获得梵我同一;梵(Brahman)是世界的本源与终极存在,它内在于任何事物之中,它也是宇宙本身。在今天,许多印度人依然坚持这样的传统,依然在寻找这样的神圣人生。

玄奘也归属于这个印度传统,尽管他是一个来自7世纪的中国人,也尽管他是一位反对吠陀(Vedas)的佛教徒。佛教徒的人生目标与吠陀教的人生目标一致,他们都寻求从轮回世界的解脱。佛教徒拒绝“梵我同一”的可能性,因為我(Atman)并不存在,梵也并不存在,一切都是因缘而合。然而,佛教依然寻找从轮回世界中解脱,追寻涅槃(Niervana)。

当陈祎9岁时,他父亲去世,迫不得已,他被哥哥陈素带到寺庙生活。此时的他,或许对于神圣人生没有太多的了解。然而在神圣的寺庙中生活,他就能够被神圣人生的光照覆盖。他能够初步经验到神圣人生。13岁时,玄奘说他的目的是“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继承与发扬佛法。而拥有佛法的人就是神圣的人。在那个乱世中,佛法能够让所有人都获得无苦,获得解脱。

也许,从玄奘进入陈素的寺庙开始,他就开启了通往神圣人生的道路,或者说,神圣人生就为他而开启。这种神圣人生使得玄奘远离娑婆世界(Sala)的诸多因果。在20岁时,他在成都的大慈寺接受具足戒(Upasampada),这戒律包括不得饮酒、不得妄语、不得独自与妇女一起坐在隐蔽处、不得杀害动物等。这样,神圣人生与通常的“快乐”保持距离,而很多人的“人生意义”就在具足戒所禁止的东西之中。从20岁到他62岁去世这期间,玄奘一直避免自己被沉沦至娑婆世界。

玄奘认同释迦牟尼佛的教导,认识到每个人本质上都具有佛性,即每个人都内在地是神圣的人。他竭力去获得这样神圣的人生,把自己内在的神圣性真正地绽放出来。与此同时,作为行菩萨道的“三藏法师”,他也努力向所有人讲述神圣人生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佛教徒佛法玄奘
共处与辩诤:一部15世纪藏文传记所描述的佛教徒与非佛教徒“他者”的对话①
最上乘的艺术,皆来自佛法
小议回鹘文《玄奘传》第六卷所见之Ögä一词
玄奘
吉祥“三宝”棕胸佛法僧、蓝胸佛法僧、三宝鸟
少年玄奘的奇妙漂流
古代丝绸之路行旅佛教徒的新闻传播活动
玄奘
赵朴初论佛教徒的公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