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兴
摘要:习作离不开生活,重视积累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习作的过程是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更是对生活的审美和创造的过程。指导小学生习作,教师要重在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做到在生活中搜集和发现素材、在体验中整合和提炼素材。
关键词:作文;素材;积累
习作是学生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事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智力技能,它要求学生不但要有一定的观察、思维和想象能力,还要有一定的概括、提炼、整合能力。小学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现实中往往出现教师费心地指导,学生习作却总是要么千篇一律,记事如“流水账”,写人如出一辙;要么内容或匮乏或枯燥。究其原因,主要是小学生经历少,缺乏生活体验与感悟。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生活、观察社会和观察事物,用不同的方法来搜集、发现、整理和提炼素材。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小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写好作文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来加以落实:
一、引导启发,在生活中搜集和发现素材
习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积累习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要使学生作文时笔下有东西可写,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走进自然、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作家何其芳曾说过:“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古今中外众多的文人墨客之所以能够写出许多不朽的名篇名著,这与他们饱览自然风光、亲身体验现实生活而掌握了大量的习作素材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是一个充满文学色彩的世界。教师只要善于帮助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用心品味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每一处景……就能发现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成为习作的素材。
1.让学生身临其境,对生活充满热爱。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美无处不在,好素材无处不有。但唯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感受和欣赏到它的美、搜集和发现到好的习作素材。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源泉,文章就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为此,指导小学生习作,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热爱生活,细心观察生活中的人与事、景与物,精心捕捉生活之美,获取习作素材。他们不仅会写出今天校园的美,表达出对今天学校的爱,而且也会流露出对未来学校的美好憧憬。又如在组织开展《我爱五星红旗》演讲活动时,我先让学生留心观察学校升降国旗的场景,以及全校师生对国旗的崇敬之情;再在主题会上介绍与五星红旗相关的历史,让学生畅谈感想和感受。这样的安排,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学会求知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又让他们在写作时、在演讲中受到德育熏陶,深刻感受到写作素材就在我们身边、作文离不开我们的生活。
2.让学生触景生情,对生活产生想象。好习作离不开想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中实物、实景之间具有接近、相近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思考和想象,认真挖掘习作素材。例如,在进行《我的××》半命题作文训练时,因为爸爸妈妈是学生最熟悉、最亲近的人,也是对学生最有影响的人,所以我让学生写《我的爸爸》或《我的妈妈》。学生在寻找和描述爸爸妈妈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突出特点的过程,就是发现和使用习作素材的过程。随后,我引导学生从爸爸妈妈对自己严格的要求、耐心的疏导、无微不至的关心和言传身教的影响,联想到体育竞技场上的“教练员”和“运动员”、文艺演出中的“导演”和“演员”等,进而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收集习作素材,并尝试《我的教练员》、《我的导演》等习作训练。
3.让学生放飞理想,对生活大胆设想。设想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假设想象,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到升华。作文教学中,教师既要引导学生正视现实,也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设想。如在指导学生写《我爱妈妈》一文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假设:假如发生洪涝灾害,只有一个救生圈;假如发生火灾,只具备一个人逃生的条件;假如在茫茫沙漠中,只有一口可以救命的水……然后让学生思考和讨论,面对此情此景,自己应该怎样做?怎样做才是爱妈妈的表现?教师这样的设计,学生们就会张开想象的翅膀,提出诸多设想,如设想自己变成万能的孙悟空救妈妈,让自己和妈妈变成小蜜蜂飞离危险的地带……这样的引导和启迪,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智能得到了开发,道德情操得到陶冶,作文时不仅有了素材,而且能够把文章写活。
二、观察感悟,在体验中整合和提炼素材
整合和提炼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第一手素材,往往是零散、破碎或不全面的,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多感官、多渠道、多视角去提炼、整合和创新。
1.让学生多感官联动,整合素材。习作素材的获取,需要学生深入生活,更需要学生在生活中调动多感官去发现。新课标指出:“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惜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作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搭建平台,创设机会,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多层面来搜集,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有机地进行整理和组合。学生观察时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动用耳、口、鼻、手、脑等感官多方面去感知和判断,以获得真实、深刻、全面、丰富的材料。例如,观察月季花时,我组织学生先按一定的顺序观察月季花的叶、花、茎、刺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亲手摸一摸“刺”,体验被“扎”的感觉;用鼻闻一闻花,体验“淡淡幽香沁人心脾”的感觉……在获取表象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犹如害羞的小姑娘,鲜艳晶莹,光彩照人;绽放的花儿,忽闪忽闪地眨着眼睛,在微风中翩翩起舞。这样的指导和训练,学生多种感官联动,充实了写作素材,笔下的月季花就是鲜活、有灵性的。学生不仅能写出月季花的美,表达出对月季花的爱,而且也能抒发出内心的真情实感,习作素材自然也就丰富了。
2.让学生多渠道并举,提炼素材。丰富的写作素材除了由作者亲身经历发现和获取外,还可以从其他多种渠道间接得来。教師在指导学生习作时,务必引起重视。针对这情况,我引导学生在实地细心观察获取素材的同时,还要找公园管理处的叔叔、阿姨们进行了解,以丰富写作素材。又如在开展革命传统教育、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时,我先让学生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向老前辈请教,获取一部分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我充分利用集图像、声音、乐曲为一体的电教媒体,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历史纪录片,为学生展示直观形象、栩栩如生的画面,并进行讨论交流;在开展有关植物生长或动物生活习性习作训练时,我先结合语文课堂教学进行讲解介绍,再利用课余时间,播放揭示植物生长过程的科教片或动物生活片,让学生根据听到的和看到的来提炼作文素材。用类似的训练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对写作素材的处理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3.让学生多视角思维,创新素材。“作文切忌随人后”。选材新颖、独特、不落俗套是衡量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之一,小学生习作也不例外。现实中,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对学生创新选材的问题重视不够,导致学生作文选材单一雷同、内容枯燥乏味。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改变思维定势,多视角选取素材。在进行《我的老师》习作训练时,我引导学生多维度立意,广开思路创新素材。如选取老师夜晚挑灯备课、课堂循循善诱、课后耐心辅导的事例,来赞美老师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选取老师生活上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课间与学生屈膝谈心的事例,来赞美老师慈母之心、仁爱之举;选取学生违规犯错时,老师奖惩分明、信任包容的事例,来赞美老师教导有方、胸怀宽广……教师如此的点拨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施展,选材具有多维性,作文内容就会新颖独特。
可见,用“慧眼”细心观察事物,多渠道、多方法来搜集、整理和提炼素材是小学生积累习作素材的关键。只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正确引导和启迪学生,让他们做个“有心人”,多走进生活、深入生活,学生关注的和体验的便多了,习作素材积累也就多了。学生头脑中积累和贮存的素材多了,文章就会写得生动形象。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同步作文》,河北少儿出版社,2005年。
[3]《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作文(苏教版)》,文心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