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金融服务 助力普惠金融发展

2022-06-11 10:54张学文
清华金融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创普惠金融服务

银行机构作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致力于通过科技赋能、聚焦薄弱群体、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举措,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要切实推动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助力新时代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中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要求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人民群众物质丰富和精神富足。普惠金融提倡金融供给的均衡性和公平性,切实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公平实惠的金融服务,是最为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服务,也与共同富裕的目标一脉相承。在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形势下,普惠金融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十四五”时期,我国普惠金融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但要增强金融的覆盖面和可得性,还要提升发展质效,打造普惠金融良好生态,将普惠金融发展融入共同富裕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金融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政策引领,推动建立普惠金融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2015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普惠金融的概念,这是我国首个国家普惠金融发展规划,提出了要在2020年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随后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出要加大普惠金融发展力度,提高普惠金融覆盖面。2022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我国普惠金融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强调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县域、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金融服务短板,促进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发展,有序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监管机构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引导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金融支持,于2013年、2015年提出关注小微企业贷款“两个不低于”“三个不低于”发展目标,2018年关注单户授信总额10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两增”指标,2020年以来转变为关注量、价、质、效等多个维度的小微金融发展情况。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普惠金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显著提升,基本建成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20年)》,从金融服务覆盖面来看,截至2020年末,全国人均拥有账户8.8户,同比增长9.6%;人均持有6.3张银行卡,同比增长5.5%。从金融服务可得性来看,普惠小微贷款持续实现量增、面扩、价降。截至2020年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5.1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全年增加3.5万亿元,同比多增1.4万亿元;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228万户,同比增长19.4%,全年增加530万户;2020年新发放贷款额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5.15%,同比下降0.81个百分点。金融服务满意度不断改善,金融服务更加安全便捷,信用贷款占比逐步提升,融资成本稳步下降,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更加完善。

多措并举,推进普惠金融创新实践

银行机构作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致力于通过科技赋能、聚焦薄弱群体、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举措,在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是科技赋能、高效触达,普惠金融覆盖面持续提升。近年来,商业银行广泛运用数字技术,提高了对普惠群体的覆盖,数字化转型成为银行业务拓展的“第二曲线”。一方面,移动互联让金融更加高效、便捷地触达普惠群体,降低金融机构的获客成本,尤其在疫情期间,手机银行让小微企业足不出户即可获得金融支持,“无接触”式服务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和外部平台数据的对接,综合运用征信、税务、公用事业、社保等多维度数据和行业特征数据,有效地对客户进行了精准的识别和画像,让批量获客、客群深度经营更加便利,降低了运营成本。此外,商业银行顺应金融科技发展趋势,积极搭建不同的业务场景,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服务。例如,在充分获得借款企业授权的前提下,通过与核心企业进行系统直连,自主进行模型风控设计,积极开发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和产业链金融产品,为稳定产业链、盘活应收账款,提供了稳定的支持。

二是聚焦重点薄弱群体,守正创新,普惠金融可得性持续增强。商业银行通过移动互联建立手机应用程序(Application,简称App)、网站、小程序等线上渠道,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场景”的一站式服务,批量获客;围绕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各类经营管理场景,开发各类多场景融合的线上贷款产品,使得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下沉,首贷户和信用贷款比例持续提升。通过政银合作、银保合作等模式,商业银行可以接入地方工信、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等政务数据,有效获得农户和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数据信息,创新信用贷款产品。此外,商业银行通过搭建“信用村”,自主采集信用村、信用户数据,对信用村进行整村授信,信用高的农户无须抵押担保物,即可获得信用贷款,满足了农户生产经营或者大额消费的需要。

三是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注重人文关怀,普惠金融服务满意度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旨在让所有群体都享受到公平、可负担的金融服务,现阶段尤其要针对偏远地区和弱势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创新产品和服务,并开展广泛的教育和保护工作。老年人、农户等群体都是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群体。商业银行关注老年群体、农户的差异化需求,创新丰富的适老产品和服务,对网点、手机银行界面等进行适老化改造;通过移动展业或手机银行,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帮助农户足不出村即可获得贷款。为营造健康良好的金融环境,开展各类金融知识教育宣传活动,包括针对理财知识和保险知识普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周、个人征信宣传等活动,帮助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和能力,提高人民群眾金融知识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C7C46967-FEBA-473C-8AAF-0FC956033F0D

以邮储银行为例,邮储银行坚守服务“三农”、城乡居民和中小企业的定位,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持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满足普惠群体各层次的金融需求。覆盖面方面,邮储银行拥有近4万个网点,网点数量多、覆盖面广、深度下沉;个人客户数量超6.4亿户。可得性方面,邮储银行通过打造“邮储经营”等手机银行App,建立了线上批量获客渠道,实现随时随地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场景”的一站式服务。借助“小微易贷”“极速贷”等线上产品,开发了税务、发票、工程、外贸等10余种业务模式,满足小微企业各类融资需求,有效提升融资可获得性和便利度。截至2022年3月末,邮储银行线上小微贷款产品余额8692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满意度方面,邮储银行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多暖心服务和人文关怀,丰富金融知识教育,降低金融服务资费,持续提升客户服务满意度。在手机银行上线“安享金晖”专区,推出适合中老年客户的一站式产品和权益;持续开展智能应用的适老化改造,比如在老年客户拨打95580电话热线时,可以直接跳转使用尊长人工服务。建立金融知识教育宣传常态化机制,积极通过“线上+线下”“阵地化+外拓化”等差异化宣传方式普及金融知识,充分利用自有渠道,投放宣传资料,扩大宣传范围。通过差异化定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优惠、减免收费等措施,切实让利小微企业。

多维融合,助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要切实推动普惠金融和数字金融、绿色金融、科创金融等融合,助力新时代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几点思考和建议如下:

第一,要推动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融合发展,促进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数据时代是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之后的第四次浪潮,数字经济正以波澜壮阔的迅猛态势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要进一步加强普惠金融与数字金融的融合:一是政府部门要加快培育统一的数据要素市场,使得数据成为一种真正可以进行市场化交易的生产要素,最大化发挥数据价值。二是通过大数据、區块链、云计算等技术,提高信息挖掘和风险识别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广大长尾客户;持续开展数字普惠金融教育和消费者教育,为老年客户、农户、新市民等群体提供“适老化”服务和特色综合金融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取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弥合数字鸿沟。三是监管部门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引导和管理,促进合规开发大数据资源,实现大数据应用百花齐放。

第二,要推动普惠金融与科创金融融合发展,优化科创型小微企业服务模式。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集合优势资源,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科创型小微企业作为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重要主体,由于存在产品产线新、传统抵质押物少、历史信用记录少、项目周期长等客观因素,有时难以达到传统金融机构设置的融资条件,从而无法获得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要进一步加快普惠金融与科创金融的融合:一是要突破传统抵质押物的制约,相关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评估与交易机制,加强各地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推动知识产权的确权、定价与交易、质押、银保、物流、转化、风控等多方联动的新模式。二是金融机构要建立一套适用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以科创型小微企业的股东和核心成员的经济记录、行为记录,企业的研究记录以及专利成果等“软”数据替代企业的经营数据和财务等“硬”数据,优化科创型小微信用评价模型,全方位评估企业成长和风险。三是为科创型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在初创期以及成长期,商业银行要发挥与子公司的协同作用,为小微科创企业提供持续资金支持,在风险可控前提下与外部投资机构探索“贷款+外部直投”等业务新模式。在发展期及成熟期,商业银行要做好客户承接,为优质企业提升额度,提供开户、结算、理财、信贷、信用卡、私行服务等一揽子综合金融服务。充分运用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等信贷产品,与票据、信用证、保函等交易银行贸易融资产品,为企业提供组合授信方案,满足企业发展阶段各方面的需求。

第三,要推动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构建完善的绿色普惠金融体系。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具有内在联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离不开“三农”、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等普惠群体的积极参与。当前,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的融合仍然存在一定的痛点、堵点:一是绿色普惠金融专属产品需要进一步丰富。由于普惠群体的绿色项目具有规模小、经营分散化的特征,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导致业务营销和管理成本高,供给端缺少满足小微企业、农户绿色生产和转型需求的专属绿色信贷产品。二是小微企业和农户的碳排放核算机制不健全。农业和小微企业排放监测统计困难,绿色转型的内部动力和外部投入均较为不足。三是绿色普惠金融统计不够精细。绿色普惠金融所涉主体基础信息不全,且多为流动资金贷款,缺乏可用于绿色信贷认定项目说明等依据,认定和统计存在较大难度。

未来,建议加快构建全覆盖的绿色普惠金融机构体系:一是要优化绿色普惠金融的资源配置。从公司治理、组织管理、产品创新、政策制度、业务流程、评级授信、绩效考核、内控管理等方面,加大对绿色普惠金融的差异化扶持力度。比如,对纳入绿色普惠金融统计口径的业务,实施差异经济资本系数、内部资金转移定价、贷款定价、专项贷款规模、绿色通道等措施。二是要加强绿色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绿色环保信息碎片化,分布在不同部门和机构,金融机构难以及时获取和整合相关信息,不利于绿色信贷业务认定和风险防控。建议完善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整合征信、环境、安全、税务、司法等信息,提升信贷技术,降低金融机构和客户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绿色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张学文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本文编辑/秦婷)C7C46967-FEBA-473C-8AAF-0FC956033F0D

猜你喜欢
科创普惠金融服务
H银行“非金融服务”平台运营策略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工行为农民工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研究
The Great Unbanked
青海省设立4957个惠农金融服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