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花嘉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将情境教学引入课堂,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但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创设必须与课堂教学相联系,否则即便教师创设的情境理论层面上看似非常有效,但是若缺乏合理运用,将难以发挥出有效情境的价值。本文将从有效情境教学的创设原则、意义及运用等方面展开分析。
关键词: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4-0148-03
The Creation of Effective Situation in Mathematics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PENG Huajia (The Fourth Primary School of Jingtai County, Baiyin City, Gansu Province,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more and more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ers introduce situational teaching into the classroom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cognitive development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of mathematics. However, the creation of effective situations i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must be linked to classroom teaching. Otherwise, even if the situation created by teachers seems to be very effective in theory,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exert the value of effective situations if they lack reasonable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will analyze the principles,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effective situational teaching.
【Keywords】Situation; Primary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Creation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将数学知识置于特定情境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呢?
1.有效情境教学的创设原则
创设情境服务于教学内容是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应遵循的首要原则。在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无论教师创设哪种类型情境,都应为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学会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随着新课程改革逐渐深入,小学数学公开课教学过程中必然会在某个环节创设情境,否则将会被认为是一堂不合格,不符合课改标准的好课。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师会想尽方法创设有效情境,虽然情境形式丰富多样,但并非深度考虑到情境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而出现颠倒主次问题,所创设出的情境也不能被称之为有效情境。虽然形式丰富的小学数学情境会更加具有“观赏性”,课堂氛围也非常活跃,但这些仅仅只是表面现象,易于使情境教学流于形式,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实际上,一些与学生经历相符合的朴实情境反而会比华丽外表的情境更加具有教育性,学生也能够在情境内轻松掌握知识,并在所熟悉的情境内进行运用解决生活问题。出现形式化情境教学的主要原因在于:备课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创设情境时未能将学生发展需求摆在首位,因此,需要高度重视此问题并加以解决,以确保创设情境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应遵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则,在寻找素材、情境设计及内容渗透等过程,都应当满足学生当前认知层次发展需求,超过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将会失去情境教学的价值,更不用谈有效性。对于超过学生认知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学生难以理解某个或几个环节内所涉及的知识,因此,情境探究的参与度也会随之降低,对情境的兴趣也会逐渐降低。如在教学初步方程相关知识时,小学数学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创设天平称重的情境,然后运用问题进行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天平的原理是什么吗?”虽然部分学生见到过天平,有些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也有所接触,但却无法通过语言去陈述天平的原理。小学数学教师的目的在于通过天平原理引出方程概念,但此问题全班几乎无人能够作答,即便有学生举手,回答的效果也会与教师的预期有很大偏差。当学生无法回答教师的提问时,只有教师自己进行解释,这样不仅会浪费课堂时间,引入后的天平情境,学生也不会产生探究学习欲望,有些甚至会认为:“这是科学课还是数學课?”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创设有效情境时,必须要遵循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原则。
小学数学有效情境应遵循真实性原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与运用。真实性的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到熟悉,使学生能够产生良好的学习内驱力。真实情境符合学生生活经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观察及数学分析思维能力,当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后,会不由自主想起在真实情境中尝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脱离真实性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虽然会很精彩有趣,学生也会积极参与,但学生无法理解情境内涵。有些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时会感觉到困难,主要在于情境创设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难以在知识结构中调用知识点。例如,经典的水池加水与漏水情境,问水池需要多久才能够加满或者放完。此情景在真实生活中,基本不存在,小学阶段的学生也难以接触到此情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抓住情境的真实性特点,遵循有效情境创设的真实性原则。
2.有效情境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有效情境创设应为教学活动与学生发展而服务,但仍然有部分教师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充分发挥出有效情境的价值。首先,有效情境运用单调是最常见的问题。情境教学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较,最主要的特点在于生动形象,情境种类丰富等,它可适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堂导入、课堂探究及复习巩固等,但有些小学数学教师会将情境固定在某个环节使用,习惯于在课堂导入中使用情境。虽然在课的开始阶段,有效情境能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但其他环境仍然可以使用情境辅助教学。例如,在练习口算时,为了避免机械式的做题而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小学数学教师可创设抢答比赛情境、游戏接龙情境等,避免陷入枯燥乏味的口算训练境地。此外,小学教师在创设有效情境时,经常存在形式单一问题。情境的创设形式有许多,如生活类、多媒体、游戏类、竞赛类及实物展示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小学数学教师喜欢运用生活类情境,其他情境创设频率相对较低。若学生长期处于同一形式下的情境学习活动,即便所创设的情境非常有效,但仍然无法阻止学生感官与认知方面的疲劳,学生难以长久保持良好的学习内驱力与激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在合适的环节丰富情境创设形式,以增强有效情境教学的效果。最后,在互联网时代下,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喜欢下载网络资源作为有效情境创设素材,缺乏自主创造性。网络上的素材固然优秀,但与学生的实际认知需求仍然会存在差异性。为了缩小差异,确保有效情境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教师应适当创造性地开发情境素材。例如,在教学利率问题时,通常情况,教师会利用PPT呈现情境,但教师可选择利用存钱取钱的凭据,使学生能够直观看到各种数据,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情境的欲望。
3.有效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教学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对待新鲜的事物能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小学数学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问题情境,确保学生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问题情境能够引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快速活跃起来。教师则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学习欲望以及学习动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类课堂教学活动以及实践操作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可以灵活、巧妙地理解多种学科知识,深层次挖掘学科知识的本质与内涵,并以此为基础,逐步提升學生的综合学习能力以及学科素养,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以及理性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则需要逐步激发学生较为强烈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各类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帮助学生在理解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逐步提升学生的全方位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能与内生动力。在学生初步理解学科知识的前提之下,教师也可以选择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融入全新教学策略,促使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之中理解更加复杂的学科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选择从其他教学资料之中汲取有益资源,逐步完善课堂教学具体流程,丰富课堂教学主要内容,将相关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整合,针对于教学设计之中的主要教学内容进行层次划分,随后创设不同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融入其中。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所存在的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提问学生:“同学们,圆在我们身边很常见,那么如何测量它的周长呢?请利用现有知识提出解决办法。”学生们通过教师的引导,纷纷开始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有些学生会说:“用软尺进行测量”,有些学生则会说:“将圆滚动一周后,用直尺进行测量。”通过学生们的回答,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们的建议具有局限性,无法测量虚拟的圆。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继续引导学生探究如何测量。当发现学生进入状态后,便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便能够轻松测量出圆的周长,大家有没有信心快速掌握?”问题情境在小学课堂中主要运用于新课导入环节,不仅可以快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进入思考探究状态,还能够让学生带着疑惑进行学习,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培养学生思维的操作情境教学
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以及多方面学习能力的过程较为复杂,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当天学习情况以及具体学习需要,选取不同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以及多方位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将各类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也需要针对课程教学的具体过程进行全方位分析与调整,不仅仅需要将能力发展策略融入其中,也需要针对部分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情况,选取更加全面化的教学手段,为小学生制定个性化的能力发展策略以及课堂教学策略。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主要从动手操作开始,若中断操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那么思维将无法得到快速发展。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尚未发展成熟。小学教师需要全面分析各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集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相关知识时,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剪刀与纸张,在课上让学生亲手操作裁剪形式多样的三角形,让学生利用量角器测量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够逐渐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有些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将三角形的三个角裁剪拼接,最后发现是一个平角。通过不同的探究方式,学生能在实践中总结出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操作情境,能够真正实现学中做,做中学,进而显著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故事情境教学
在创设教学情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一部分学科知识转化为具体故事,积极鼓励学生融入相关故事情境之中,充分发挥情境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基本每一位小学生都是故事迷,因此,将数学知识与故事相结合,不仅能够增强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还能够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可能性”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自由自在地飞翔,突然乌云来了,鸟儿也随之飞走不见了。突然出现的变化会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个时候教师接着提问:“同学们,乌云来了,接下来可能发生什么事情呢?”小学生们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有些学生会说:“刮风下雨!”,有些则会说:“电闪雷鸣,还可能会下雪!”还有学生认为:“说不定,过会天又晴了!”学生根据学生的发言,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变化。当学生回答结束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有些学生说的可能性很大,而有些学生说的可能性则很小,甚至不可能发生。通过具有趣味性的故事情境,让学生能够初步感知“可能性”,后续的教学过程也会更加顺利,学生对于可能性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故事情境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认知,进而确保课堂教学有效性。故事情境主要适用于小学低年级阶段,此阶段的学生对故事最为感兴趣,因此,创设故事情境会具有更好的效果。
(4)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教学
在教学设计中要贴近学生的情境教学,兴趣可以让学生主动自主地去学习。现代教育对于小学数学有了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行多方面的培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把教学方式变得贴近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接受数学内容。在小学数学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把贴近学生的情境教学应用到教学中,实行数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的趣味性也会增加,从而可以让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和学生想贴近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小学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同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小学数学的学习与生活中的各方面都息息相关,所以实施情景教学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习,能够把小学数学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相信这样通过情景教学方式的融入,一定会受到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 任万仓.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探究[J].学周刊,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