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城市之肾 留住美丽家园

2022-06-11 17:08潘志龙秦勇强
浙江林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朱鹮湖州市湖州

潘志龙 秦勇强

湖州是太湖边上唯一因湖而得名的城市,是浙江省湿地类型较为丰富的地市之一,共有4类8型,包含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和人工湿地等多种湿地形态,总面积4.9万公顷(不包括水稻田),被誉为长江三角洲保存最完好的原生态湿地。

近年来,湖州创新性地提出“湿地治水、水美湿地”这一顺应自然的生态建设模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5月,湖州市成为全国首个地市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2016年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国家生态县(区)全覆盖的地级市;2017年其南太湖流域成为浙江省唯一入选首批国家水环境综合治理与可持续发展试点的流域;2019年成为全省首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县全覆盖的地市。

2020年4月13日中午,《朱鹮诞生记》通過央视频、浙江+、FM93等媒体平台向全世界实时直播,与公众一起见证德清野外小朱鹮诞生成长的过程。这是湖州市通过湿地保护推进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与种群恢复工作的生动写照。

规划引领 完善体系

规划既是龙头,又是基础。2007年,湖州完成《湖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06—2020)》编制,这是浙江省首个地市级湿地保护规划;2016年起,湿地保护被纳入全市森林浙江建设目标责任制考核范围;2017年,修编完成《湖州市湿地保护规划(2016—2025年)》,各县(区)同步编制湿地保护规划。规划明确通过湿地面积总量管控、重要湿地划定、湿地自然保护区设立、湿地公园建设等途径,稳定湿地保有量,提高湿地保护率,拓展湿地科研和对外交流窗口,把湖州建设成资源丰富、体系健全、管理先进的湿地保护修复示范区。

随着德清下渚湖、长兴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吴兴移沿山、南浔菱湖、千金省级湿地公园等总体规划的实施,宏观引领和微观控制相融合的湿地规划体系初步形成。

制度保障 规范实施

实现湿地保护与永续利用,必须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2016年湖州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规范性文件,明确湿地保护任务;2017年市湿地保护委员会印发《湖州市湿地生态保护五年行动计划(2016-2020年)》,分区域、分阶段地大力推进湿地的保护、修复、管理和利用工作,并把湿地修复任务列入《2016年湖州市“五水共治”工作考核》和市对县“五水共治”“811美丽湖州”建设任务书,基本保障了湿地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了国家级湿地公园2个,合计面积3510公顷;省级湿地公园5个,合计面积931公顷;公布县级湿地保护名录63处,其中省重要湿地名录10个。

源头防控 强化监督

深入开展“源头治污、岸上截污、水中清污”,全市湿地环境持续优化。湖州实施了一系列美丽河湖、农村污水治理、农业污染治理、工业企业整治、城镇污水截污、矿山整治提升等重大工程。通过严格准入制度、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排放、提升截污能力、完善回收系统、渔民上岸及强化水源地保护等方式,实现源头截污,减少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启动实施长田漾湿地环境整治工程,先后投入约3.8亿元,关停水泥厂、印染厂等工业污染企业,对湿地周边区域的喷水织机、农业畜禽及农村居民生活废物等污染进行重点整治。全市78个地表水监测断面已全面消灭V类和劣V类水质,III类及以上断面比例为98.7%。

生态修复 兼容并蓄

自然恢复,人工促进。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工程,恢复水生植物群落。近5年来,共恢复湿地植被面积5.13万亩,治理湿地面积约24.23万亩。

营造生态保护林和水源涵养林,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如每年在老虎潭水库湿地上游投入约3000万元实施生态林保护。

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计划。在水域河道、湖泊中投放鲢鱼、鳙鱼等增加水生生物多样性,加速湿地生态修复,提高湿地的稳定性,保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

实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保护与种群恢复,推进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德清县依托下渚湖湿地,开展朱鹮异地浙江种群重建项目。先后建成了朱鹮繁育中心、湿地科普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中心等一批保护宣传设施。目前朱鹮数量已从10只繁育到571只,其中野外朱鹮数量已经达到了212只。长兴县扬子鳄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扬子鳄数量已从最初的11条发展到目前的8400多条;安吉小鲵发现地安吉龙王山已建成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累计放归安吉小鲵成体约1500尾。

近年来,中华沙秋鸭、野鸭、苍鹭,甚至天鹅、黄嘴白鹭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在湖州的湿地上越冬,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新景观,充分显示出湖州湿地治理修复取得的突出成效。

聚焦结点 绿色发展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思路决定出路。湖州人在保护湿地的同时,找准保护与发展的最佳契合点,大力做好绿色发展文章。

打造湿地“金名片”,发展文旅经济。依托丰富的湿地资源,水、景、文、游的有机结合,使湿地景致更具风采,自然风光与文化遗存相得益彰,形成“保护—利用—提高”的可持续发展模式,释放出生态红利。如吴兴区西山漾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整合生态自然、历史文化等资源,建设水利公园(潘季驯纪念馆)、吴兴田园慢城、吴兴书画院、婚庆公园和湿地公园等主题区块,形成人文与自然相辉互映的特色景观;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举办防风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将“防风文化”与湿地旅游经济巧妙融合,带动了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长兴仙山湖国家级湿地公园2019年观光人数超过25.1万人次,旅游经营收入1200万元,实现了湿地资源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发展绿色湿地农业,激发湿地产业活力。通过探索“湿地+”经济发展模式,在严格控制河流、湖泊水产养殖基础上,创新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水乡农渔结合的“稻鱼轮作”“稻鳖共生”“稻虾共生”等生态种养技术;优先发展水生蔬菜、水生景观植物和特种水产品等多种湿地可持续利用的农业循环模式。

普及知识 弘扬文化

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自觉意识。大力推进下渚湖国家湿地科普教育基地、仙山湖湿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场馆建设。利用湿地科普馆、科普长廊、动植物监测点等场所,实施湿地生态教育,让公众了解湿地的作用及湿地保护的意义,强化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和生态忧患意识。

弘扬湿地文化,让公众共享湿地保护成果。湿地文化已经成为湖州文化不可分割的元素。“溇港文化明珠”——义皋古村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于2014年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于2018年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湖州正以多年的湿地保护利用的探索实践,营造“清幽、柔情似水”的生态意境,让人感受到湖州的生态文化气息。

猜你喜欢
朱鹮湖州市湖州
明代湖州“丝绸之府”的形成缘由
“两山”理念湖州探路
中国朱鹮在日本首次产卵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