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谋共富 浙里新明珠

2022-06-11 17:08
浙江林业 2022年5期
关键词:名山景区公园

编者按:

名山公园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综合体”,是浙江省自然和文化资源典型代表,也是景村融合和绿色经济发展高地。自2019年启动首批“十大名山公园”建设以来,浙江省名山公园资源更加丰富,生态更加优质,环境更加优美,产业更加兴旺,品牌更加彰显,百姓生活更加美好。为进一步推广名山公园建设经验,扩大名山公园培育范围,浙江省林业局联合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有关部门共同启动了浙江省第二批“名山公园”网络评选活动。十座名山公园以领先之姿、创新之力、升级之势,引领“自然保护地+”协调发展示范区建设。

清凉峰名山公园

一园助六镇 区镇共发展

清凉峰保护区位于浙江西北部,杭州市临安区境内,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清凉峰,海拔1787.4米,是浙西第一高峰,也是浙西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花园建设、将“十大名山公园”列入重点工作的背景下,保护区紧抓机遇、统筹谋划,积极争创名山公园。2021年12月,经部门评选、公众投票、专家打分等环节,清凉峰成功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名山公园。

拓展创建范围,加强区域联动。为充分发挥名山公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两山”转化,清凉峰名山公园拓展创建区域,拟由保护区+两昌地区6个镇为地域范围,以“一核六翼”为总体布局,总面积1320平方公里。

明确总体目标,打造名山样板。清凉峰名山公园建设以构绘一幅“生态优良、文化兴盛、产业兴旺、和谐富美”的共同富裕山居图为发展蓝本,将清凉峰名山公园打造成为乡村振兴和山区共富的样板地、休闲度假和山地运动的首选地、森林康养和自然教育的目的地、镇村和保护区融合发展的示范地。其中,具体分为四部分小目标。一是平衡区域发展。加强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六镇的内外联动,缩小临安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均衡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二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特色化的传统优势产业体系,培育自然教育、户外休闲、高端康养等新兴特色产业体系,改善周边同质化竞争问题,带动当地居民就业。三是完善设施体系。提升保护管理、公共服务、科普宣教及旅游服务配套設施品质,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设施建设。四是打响名山品牌。深入挖掘生态和文化资源,加强品牌培育和宣传推广,共享名山公园品牌。

清凉峰名山公园建设中还需要锚定创建目标,做好“三个一”工程。

组建一套班子。组建以区领导领衔,由相关部门和乡镇主要领导组成的创建领导小组,推进名山公园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绘制一张蓝图。拟编制《清凉峰名山公园建设规划及 “一区六镇”区域融合发展研究》方案,通过科学定位,统筹谋划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描绘可持续发展蓝图,为清凉峰名山公园项目建设提供指导和依据。

打好一套组合拳。打好保护拳。首先,构建保护区内外协同发展机制,保护区内控制旅游服务设施规模,根据《临安清凉峰省级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结合镇村的建设,将保护区旅游活动较大的服务设施,移至保护区外的昌化镇、清凉峰镇等“六镇”范围,即有利于减少生态旅游带给保护区的压力,同时促进和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其次,完善生态保护基础配套设施,完善设施类型,包括综合科研类、动植物资源监测类、办公服务类等;在游客管控、森林消防、资源监测等方面推进数字化集成管理。最后,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实施梅花鹿栖息地生态修复、周边镇村生态环境治理、山核桃生态化治理等工程,保护核心动植物资源,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打好利用拳。自然资源方面,充分挖掘生物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地质水文(温泉、峡谷)等资源的价值,拓展利用方式,创优生态产品;人文资源方面,充分挖掘国石文化、印信文化、古镇文化、浙西民俗文化、古道文化、忠孝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提炼地区文化名片,保护历史遗址,打造特色乡镇;科研宣教体系方面,建设具有代表性的综合博物馆、展览馆或科技馆等,展示生物多样性资源及保护成效,建立区域标识和解说系统。打好发展拳。其一,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以临安三宝(笋干、茶叶、山核桃)为主导的特色和优势产业规模化、体系化、品牌化经营,加强农旅结合;积极培育森林康养和高端养老、户外休闲和山地旅游、生态体验和自然教育三类特色产业。其二,加强区域联动。充分发挥杭黄国际黄金旅游线及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整合周边区域的风景旅游资源和旅游服务体系,形成“环清凉峰”的绿色发展圈。其三,助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清凉峰的资源优势和核心辐射作用,结合未来乡村建设,积极创建自然保护地融合发展示范镇(村)。其四,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各类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名山公园产品特色、地域文化和品牌形象。

百丈漈名山公园

护好“生态流” 拓宽“资金流”

百丈漈-飞云湖风景名胜区地处浙江省南部的文成县境内,东接寨寮溪,北临青田石门洞,东南连南雁荡山,西倚乌岩岭国家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558.8平方公里。境内山峦起伏,沟谷纵横,集水光山色之大成、融自然人文于一体,是以云湖飞瀑、壶穴清潭、幽谷奇峰、刘基故里、生物多样为主要资源特色,以生态保育、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考探险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森林覆盖率达71.7%,全年平均气温15.2度,空气和地表水质量均超过国家Ⅰ类标准,被誉为“天然氧吧”。

坚持保护为主,在合理利用中开发旅游资源。重新修编《百丈漈-飞云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天湖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以及山海协作规划等,尽可能保护风景区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同时科学开发,有序展示景区魅力。近年来,风景区对单一人工林、低质林进行从彩化、美化到珍贵化分阶段提升,积极利用低产低效林抚育改造、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通道生态绿化提升等方式,并开展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强化珍贵树种培育,打造美丽森林景观。实施“多规合一”工程,全面对接全域旅游、小城镇综合整治、美丽乡村等规划深度融合,构建覆盖全域的“一心两轴四组团”产业空间格局。

实施项目建设,打造一批旅游核心吸引物。近年来已落地开工百亿项目1个,天顶湖国际旅游度假区,总投资约108亿元,内容包含“一环、五板块、十三个重大项目”;10亿元以上旅游项目4个,天顶湖康旅项目、大水桥现代文旅项目等5个涉旅县市长工程项目先后落地开工。全面建成刘伯温故里“1+4”游客服务中心、百丈漈南入口电厂立面改造等一批景区建设工程;建成天鹅堡、迦南美地、开臣·武阳等一批高档的民宿项目。

实施市场改革,引导乡村旅游大发展。风景区在围绕“美丽乡村”建设时,深入推进“万村千镇百城景区化”和“微改造、精提升”,成功创建风情小镇1家、4A级以上景区镇2家、A级景区村30多个(含3A景区村5个),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化改造;与此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还有力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民宿的建设,特别是“侨家乐”品牌的打造,将国际时尚文化与中国乡村文化巧妙融合,以群众首创、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新业态,走出了一条“中西合璧、土洋结合”的“侨家样本”。

坚持“风景旅游+”,促进相关产业大融合。加强“风景旅游+农业”融合发展,带动茶叶、杨梅、花卉、高山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品牌创建,有力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风景旅游+文化”融合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要素的深度渗透,推进文化创意在旅游要素中的全面运用,增强文成旅游的文化魅力。加强“风景旅游+康体”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红枫古道”资源,在现有健身步道建设的基础上,启动“生态旅游小径”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配套设施,着力打造独具区域优势的康体休闲品牌。加强“风景旅游+商贸”融合发展,依托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平台建设,重点扶持“侨品汇”和“特农汇”等龙头品牌。

乌岩岭名山公园

保护优先 科学发展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泰顺县的西北部,总面积28.3万亩,占泰顺县面积的10.71%。乌岩岭属洞宫山脉,森林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态系统完整,保存有大量原始次生林,森林覆盖率达到93.48%,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丰富,动植物资源均占浙江省动植物种类的50%以上,被誉为“天然生物基因库”和“绿色生态博物館”,更是中国最主要的黄腹角雉保种基地和科研基地。保护区主要有森林、生物、地文、水域、气候五大景观,区内有千米以上的山峰52座,主峰白云尖海拔1611.3米,是温州地区的最高峰,是浙江省第三大河流飞云江的发源地,地表水为超一类水质。

资源保护成效明显。保护区建有完善的“中心、站、点”三级管护网络,建区40多年来,未发生森林火灾。生态保护成效显著,根据保护区综合科考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底,已确认高等植物2371种,记录到脊椎动物349种、昆虫2245种,发现植物新种3个(浙江垂头蓟、浙南木犀、黑果石楠),新增保护区动植物新记录439种,获得小灵猫、角原矛头蝮等珍稀物种的影像凭证资料。

科研能力提升有力。先后续签全国首家生物多样性保护院士专家工作站、建成浙江省首家以“生物多样性”为研究方向的博士后工作站和泰顺县首个生物多样性科研实验室。科研保护工作取得良好成效,荣获国家梁希林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个,省科技兴林奖二等奖1个、三等奖1个,创成浙江省首个全国第一批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多篇。

基础建设持续完善。建成中心管理大楼、黄腹角雉主题馆、黄腹角雉繁育中心、生物多样性科研实验室和17个保护站点建设,配备专业森林消防器材100多套,购置森林消防用车3辆。搭建数字化保护区平台,建成资源管护指挥中心1个,安装资源保护监控50多个,野外监测红外相机200多台。

旅游发展提速增效。先后创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生态旅游示范区、省森林康养基地和省智慧旅游景区,入选浙江省第二批名山公园、首批“浙江省气象康养乡村”。与温州大学合作开展野外实践教育基地共建活动,并组织开展面向中小学生、中老年人的各类活动。

社区发展显著提升。把促进社区融合发展作为中心的重要工作来抓,近年共投入社区发展资金1000多万元,有效改善了社区的基础条件。扶持林农发展林下经济,建立黄精繁育示范基地、种子繁育基地和种茎繁育基地,种植竹荪、黄精药材等经济作物200多亩,有效提高社区居民自身造血能力。

宣传推广反响良好。牵头举办2021世界青年科学家大会——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物技术国际高峰论坛(2021年浙江省植物分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高级研讨班),成功举办2021年温州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月暨“爱鸟周”以及“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活动。多渠道宣传推广乌岩岭,中央电视台《地理中国》《秘境之眼》《中国影像方志》节目、电影《夏至廊桥》都对乌岩岭进行了深度的宣传。

天姥山名山公园

融古贯今 续写天姥传奇

天姥山位于浙江省东部,绍兴市东南部,曹娥江上游的新昌县境内,包含大佛寺风景区、十九峰景区和天姥山景区3个风景区,总面积达142.14平方公里。天姥山名山公园是融石窟造像、丹霞峰丛、幽谷溪涧、碧湖烟波、硅化木遗存和唐诗之路为一体,以佛教文化与名士文化、山水文化为内涵,以资源保护、宗教朝觐、寻古探幽、观光游赏、休闲健身和科普教育为主要职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天姥山获批天姥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从2020年天姥山开发建设至今,景区始终以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文化带精华地”为核心任务进行项目重点规划布局。目前,景区的开发建设已初见成效,部分项目已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营。

天姥山金银台。项目位于天姥山景区山顶区域海拔900米的最高峰,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为70平方米,为山顶的建筑观景台。节点设计取意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著名诗句“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设计将这诗中的玄幻之景呈现在了天姥山的最高峰,使其成为天姥山名山公园文化的地标性景点。站在金银台既可一览景区的延绵群山,也可远眺新昌县城区的全貌。

天姥山云之台。项目位于天姥山景區南部的半山腰区域,平台建设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是天姥山景区拍摄云海景观的绝佳摄影点,也是印证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最形象的现实节点。项目根据场地地形高差,设计了三个高低错落的观景平台,并配备了一处室内文化展示类茶室,因其秀美的景观与独特的设计,广受游客们的好评。

天姥山露营地大草坪。草坪位于天姥山金银台、天鸡台项目周边区域,占地面积约4500平方米,是围绕山顶营地的核心体验类项目之一。项目场地平坦,风景秀美,视线开阔,能满足游客户外露营体验的乐趣。

天姥隐。项目位于天姥山景区山顶区域,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700平方米,是目前景区山顶区域唯一的餐饮住宿点,现已正式对外营业。该项目对原场地建筑进行了全面的改造提升,并规划了木屋度假区,这些特色客房将更加贴近自然空间,极大地丰富了景区游客的旅游住宿体验。

2022年,天姥山名山公园建设将紧盯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浙东唐诗之路”龙头景区两个目标,围绕“一个核心、二个文旅产业区、三个全方位”的工作思路框架,积极推进开发建设各项具体工作:

加强名山公园开发建设,确立“一个核心”。聚焦名山公园核心区域建设,确立山顶区域为公园的核心区域,并聚焦进行开发建设使之达到一定体量,加快形成旅游目的地。

加大招商投资力度,形成“二个文旅产业区”。加大现有招商项目落地,同时加大项目招引力度。积极推进天姥山名山公园南北二个文旅产业区的建设工作。

金华山名山公园

发展绿色产业 打造仙游胜地

金华山名山公园位于浙江省中心,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名单单位,名山公园创建范围为79.7平方公里。近年来,金华山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浙江大花园建设,以全域旅游、全域产业联动发展的思路,着力打响名山公园“金字招牌”。

“生态廊道”编制美丽交通环线。近年来,双龙风景名胜区先后对景区公路进行绿化提档,形成了“四纵二横”的生态交通网络。先后拓宽改造11.79公里的新朝线,打通4.69公里的花海仙路,改善了7.6公里的金九线,新建12.5公里的南线绿道,形成6处景观节点,成为“观山、观水、观城”的风景线。

“变绿为景”打造全域生态景观。坚持“集中保护、有序管理”的原则,建成小西湖露营基地、鹿女湖、双龙溪峡谷、鹿田书院、莲花观景台等“新十景”。鹿女湖按饮用水标准保护水库水质,维持湿地、茶山等区块生态平衡,修复岩石沙滩,形成金华“小洱海”景观。小西湖露营基地最大限度保护利用林地资源和自然环境,成为市民避暑纳凉好去处。双龙溪项目维持生态原貌,植入徐霞客、北山四先生等文化元素,开辟双龙湖—双龙溪—双龙洞的峡谷风景线。莲花观景台适度修复原有堆土场,完善观景、休闲等配套设施,成为远眺金华城的最佳观赏地。

“风貌提升”描绘和谐生态画卷。投资1亿元开展景区农房风貌提升,打造“村村是美景,处处皆画卷”的全域景观。为进一步保护景区水资源,美化景区,投资1.39亿元对核心景区电力线路、通信线路、路灯、供水排水等分批进行改造,实现管线下地,打造金华山美丽天际线。

“全域产业”发展美丽生态经济。加大“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出台《关于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实施意见》。一是“文体旅融合”活动丰富。近年来,成功举办了国际黄大仙文化旅游节、全国霞客文旅发展大会等活动。二是“宿旅融合”打造民宿集群。金华山共有酒店、民宿104家,接待床位共3000余张。三是“景村融合”实现共建共享。罗店镇为中国花卉之乡、赤松镇为中国佛手之乡和3A级景区镇,连续举办枇杷节、樱桃节、佛手节等一批农旅节庆活动。

“内外兼修”全面提升名山品质。投资5亿元建成一级游客中心,新增二级游客中心2个;提升改造旅游厕所20座、3A级旅游厕所10座。根据全面提升景区服务水平需要,开展多期专项业务培训班,打造景区一流的服务环境,培育景区一流的接待力量。金华山建立了一支由机关干部、镇村干部、景区从业人员、社会志愿者组成的能吃苦、能奉献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在景区环境卫生、游客秩序维护等方面给予保障。尤其是在春节雨雪冰冻天气期间,队伍发挥24小时连续作战精神,坚守一线岗位,做好游客赏雪的服务保障。

方岩山名山公园

吴山越水 数“智”升级

方岩山位于永康市东部方岩镇境内,距永康城区约20公里,海拔384米,平地突兀,四壁如削,远望如方山城堡,又如擎天方柱,故而得名。整个景区峰险石怪,瀑美洞奇,融雄伟峻险、青山秀丽于一体,兼擅山石、林壑之胜,素有“人间仙境”之美称。

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为全面优化方岩景区的环境质量,从2008年开始,方岩全力开展景区综合环境整治工作,于2018年完成方岩核心景区程麓、岩下、岩上等3个村落的整体搬迁工作,拆除影响景观视线的建筑,保护现有的自然景观风貌,重点保护原有植被水体、山体,整治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植被水体,对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古建筑予以保留并修复,延续历史文脉。

设施提升和数字化建设。结合方岩安置区建设,目前已完成“方岩智慧景区信息化”项目建设,总投资2166万元,实现方岩山、五峰、南岩、石鼓寮等景区以及游客中心、停车场等场地设施的监控全覆盖,进一步提升了景区指挥调度和安全防范的能力和水平。投资2400万元完成景区通景主道路、彩砂游步道、路灯及绿化景观小品改造,全面提升公路沿线景观风貌,优化景区动线及交通换乘节点。总投资约2000余万元,打造景区夜游亮化氛围及改善景区基础硬件,严格对标A级景区评定标准,着力提升景区服务设施水平。

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方岩为丹霞地貌发育青年晚期的典型代表。永康盆地永康群和方岩地区地层中蕴含了晚侏罗世早期火山事件、白垩世中期断陷事件、晚白垩世早期的隆升事件以及恐龙灭绝事件等事件地层研究的重要信息,是不可多得的丹霞地貌与地球历史演化的理想地点。此外,在生物多样性方面,方岩山群落物种组成丰富,有景天群落、佛甲草群落、江南卷柏群落、石韦群落等,共有高等植物61科103属128种。景区以此开展绿色健康游、休闲康养游等生态体验,同时加强科普教育建设,围绕丹霞地貌、植被知识等对游客进行科普讲解。

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旅游景区的吃、住、行、游、购、娱带动当地村民致富,方岩现有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景区的周边村民近千人,为周边村几百个家庭的脱贫致富创造了条件。此外,方岩景区围绕方岩独特的地貌和胡公、陈亮、刘英等人物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其中包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廉政文化、“义利兼行”事功之学的爱国文化、以刘英烈士为主的红色文化、不畏牺牲英勇救国的抗战文化等优秀文化,以文化传承促进产业发展。

接下来,方岩山将结合“十大名山公园”建设,着力推进方岩旅游开发项目一期工程,确保项目实施有力有效,同时做好二期项目的计划安排,通过项目开发和多业态打造,提升景区整体软实力;以胡公文化为主打,深度挖掘陈亮文化、书院文化、抗战文化等,打好文化传承牌;通过红色旅游、夜游、研学旅游、亲子旅游等产业将市场分类细化,以此改变客源结构单一的问题;增进跨业合作,引入更多优质的文旅、体育、疗养、教育资源及影视合作伙伴,将方岩景区打造为具有影响力的品质型休閑旅游目的地。

江郎山名山公园

打通共富渠道 实现产业增效

江郎山是江山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态系统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主景点三爿石是高大、雄伟且壮观的丹霞孤峰奇观。江郎山生态优势得天独厚,有国家重点野生植物22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近30种,森林覆盖率达95%,大气和水达一级标准。2020年实现旅游业增加值26.1亿元,惠及旅游从业者超3.1万人。江郎山通过打造智慧监管系统、开展科普研学活动、挖掘人文山脉内涵等举措,不断擦亮名山公园品牌。

配套提升,营造共富环境。近年来,江山市组建“两山银行”,对全市夯土房等分散资源进行摸排统计、整合提升,按区域、产业分类,策划形成集中连片优质的自然资源资产项目包,并行使资源价值评估、流转收储、整合提升、交易运营、收益分配等情况,在江郎山小塘源开展夯土房收储试点,通过房屋修缮加固、道路拓宽硬化,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实现“五通三化”,成功吸引“云七”等一批民宿落地江郎山。通过民宿盘活利用闲置山地田地,丰富周边业态,促进农民增收,让“沉睡资产”成为共同富裕的“活水源泉”。据预测,每年经营性收入将达2000万元。

优势转化,激活共富密码。为了进一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财富密码,深度挖掘“资源+”模式,形成资源配置、产业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和增长极。引进华翼三山航空运动基地项目、三维环幕时光隧道项目等一批配套项目落地,成功招引集田园、文旅、颐养功能为一体的春风江山田园文旅颐养小镇和烟雨江郎度假区等文旅项目;引入云端觅境和山田花舍等高端精品民宿;通过举办“金牌菜大赛”,推出石门手工馄饨、石斑鱼和神仙豆腐等一批具有江郎山特色的品牌菜系,挖掘乡愁土味;挖掘本土文化元素,通过举办农民丰收节、状元糕节和草坪音乐节等旅游节会活动,吸引各方游客纷至沓来。

产业联动,延长共富链条。江山市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景区微改造精提升等工作,不断做大民宿、餐饮产业,让农民在家门口创业致富。江郎山周边现有民宿76家,其中省级银宿4家、精品民宿17家,数量是申遗前的6倍多;现有草莓、葡萄和火龙果等品种在内的采摘基地5家;研发清漾火龙果酒、火龙果面、火龙果年糕、铜锣糕、葛粉奶茶、江郎雪藕面等一批特色显著的农家乐伴手礼;附近村民的应季农特产品、新鲜食材成了民宿、农家乐的“菜篮子”,形成一条特色鲜明的旅游产业链。这条以江郎山景区为核心的“吃、住、行、游、购、娱”生态文旅产业链,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擘画共同富裕新图景。

江山市坚持以保护管理为核心,坚持合理利用为方向,坚持富民增收为目标,在保护好生态资源的基础上,注重发挥名山公园在高质量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的独特作用,通过营造共富环境、激活共富密码、延长共富链条,真正实现自然保护地村镇与名山公园的融合发展。

六春湖名山公园

打造名山公园 绘就共富底色

六春湖位于“中国竹子之乡”——龙游县南端,总面积3126.6公顷,森林覆盖率93.7%,被誉为“中国森林氧吧”,有“浙西竹库”之称。2002年经省林业厅批准建立龙游浙西大竹海省级森林公园;2008年1月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升格为国家森林公园;2018年被评为“浙江最美赏花胜地”,并荣获“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荣誉称号;2021年入选浙江省“十大名山公园”。

浙江大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拥有“竹海、云海、雪海、花海”四海景观,有国家保护的其他重要的动物400余种。公园内的绿葱湖湿地是江南罕见的沼泽化草甸型高山湿地,具有很高的科研和生态价值。龙游县在森林公园建设中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原则,在保护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推进森林公园建设。通过将自然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优势,打通“两山”转化通道,助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

强化顶层设计,注重产品开发。六春湖景区坚持规划先行,制订《六春湖景区总体规划》,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程,根据区位特点和森林旅游资源特色,科学划分,合理布局项目建设,明确了景区的总体定位、资源管控、业态布局等发展规划,并将生态环境保护写入规划内容中,强调了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在保护森林风景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普及生态文化知识,发展森林旅游。立足森林公园竹海、雪景、云海、杜鹃花海等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森林文化特色,以绿色、天然、运动休闲为卖点,大力发展森林康养、山地休闲、科普教育等业态,打造多元化休闲度假基地。

改善环境风貌,夯实共富底色。六春湖景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推进湿地生态修复、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设施提升、生物多样性调查等项目,启动诗画浙江大花园核心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在森林公园内实施退化林修复397亩、森林抚育138亩、林相改造200亩。通过扩大绿色空间,夯实共富生态底色。

加强品牌打造,创新宣传模式。六春湖通过申报创建名山公园、森林人家、生态休闲基地等品牌建设,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加强森林旅游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和公众号、客户端、网络直播等新媒体全面宣传,着力建设智慧森林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营销互动平台,创新森林旅游宣传营销模式,助力森林旅游成为扩内需、增就业、促消费、惠民生的绿色产业,扩大影响范围,增强品牌效益。随着名山公园开发的不断推进,六春湖凭借其如画的美景和优越的自然资源,逐渐成为享誉县内外的休闲旅游基地和森林康养基地,其杜鹃花、雪景、雾凇等已成为龙游县生态旅游的金名片。为全面开发利用并保护好六春湖名山公园生态资源,加快生态建设,推动绿色发展,谱写共富篇章,六春湖景区后续将建立长效的宣传机制,不断提高全体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多渠道加大森林旅游行业的资金投入并强化专业人才培养。

白云山名山公园

森林宝库 康养胜地

丽水白云国家森林公園前身为浙江省第二造林场(现更名为“丽水市白云山生态林场”),始建于1927年,是浙江省创立最早的4个林场之一。1992年12月批准建立为省级森林公园。2017年7月21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丽水白云森林公园设立为国家森林公园。

公园地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地带,森林分区属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总面积达3.95万亩,林木蓄积量30.4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96.69%,最高海拔1073米,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3150个/立方厘米,最高时达1.2万个/立方厘米。独特的生态区位,优质的森林资源,浓厚的文化底蕴,加上全年全天候全免费对市民开放,该森林公园被市民亲切地誉为“丽水后花园”“城市会客厅”“市民康养谷”,并先后获得“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全国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国际森林疗养示范基地”“国家森林康养基地”等称号。

据调查,该森林公园太山及其周边山体,分布着面积近7000亩的天然次生阔叶林,有着较高的生态价值和保护价值。森林公园内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共有种子植物1019种、陆生脊椎动物314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7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森林公园还分布着10亩中国特产的植物香果树林,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平均胸径8—18厘米,树高5—10米,是浙江省林业局定点调查片区。丰富的植物生境为野生动物栖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麂在森林公园中也有分布,主要栖息于太山周边海拔为1000米左右的天然次生阔叶林中,现存的种群仅涉及浙江、安徽、江西和福建四省。

2006年以来,丽水累计投入6.45亿元,建成公园入口综合区、白云寺景区、休闲度假区、森林公寓4大区块;建成31公里游步道、18公里康养步道和45公里行车道路;建成1幢林场办公楼、6幢林区管护站;建成35个通信基站;建成2座库容5万立方米以上的山塘和日供水500立方米的水厂。其中白云山山塘库容7.89万立方米,坝高35.1米,为丽水全市最高,实现林区水、电、通信三覆盖。

2018年,该公园向中国林学会森林疗养分会申请了森林疗养示范基地认证。2019年5月,森林疗养实证专家团队对森林公园环境的身心健康促进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具有良好的复愈性”,并编制了《特色森林疗养菜单》。2019年11月被授予国际森林疗养示范基地。2020年6月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民政部等四部门评为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丽水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及各中小学自然教育科普基地。

2020年,公园抢抓国家资金政策“窗口期”,启动康养小镇项目之一——白云国家森林公园公建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45亿元,建设周期为2020—2025年。建设内容包括扩建公园西入口,新建公园东入口区、森林康养运动区、生态体验自然教育基地,配套建设索道、绿道、康养步道等配套设施。

2021年4月9日,浙江省重点研发项目“森林康养功能研究及功效评价关键技术”启动,白云山生态林场是主要项目参与单位。华东药用植物园总投资达8.4亿元,是以药用植物为特色,集科普、旅游、观赏、养生为一体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现代综合植物园,于2021年5月1日盛大开园。

此外,公园还与市110服务中心合作,在公园游线重要节点和偏远地段设置报警定位点1000多个,开通24小时无障碍服务专线。目前,该森林公园实现了移动网络全覆盖,使用手机办公巡逻,实现了负氧离子实时监测、实时播报。现有5个监测点,由丽水市林业局每周汇总,并在《丽水日报》上公布负氧离子监测情况,其中2个固定监测点的监测数据直接上传到国家林草局林业勘查设计院。公园还配有智能治安动态视频系统、红外热成像防火监控系统、语音广播系统,纳入公安的“雪亮工程”,完善了丽水“天网工程”;为森林防火安装“千里眼”,运用先进技术、高科技手段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九龙山名山公园

构筑生态屏障 凸显名山价值

九龙山地处浙、闽、赣三省毗邻地带的遂昌县西南部,与福建浦城、浙江龙泉接壤,属武夷山系仙霞岭山脉的一个分支,是钱塘江水系的最南端源头,主峰海拔1724米,为江浙第四高峰。1983年建立九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九龙山是中国17个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浙闽赣交界山地”和中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武夷山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5525公顷,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黑麂、黄腹角雉、黑熊、南方红豆杉、九龙山榧和伯乐树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区内分布着亚热带东部地区罕见的600多公顷中亚热带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极具保护和研究价值。

40年来,九龙山紧紧围绕强化资源保护、促进价值转化、引领区域发展的目标,切实做好保护、转化、发展三篇文章,不断擦亮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生态与文化底色。

保护优先,构筑生态屏障。九龙山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生态引领、数字赋能的理念,不断强化保护措施,创新保护模式,提升保护能力。在丽水市首次推出生态司法保护的管护机制,与遂昌县检察院联合建设生态司法保护示范区,构建完成自然保护区与县公安局、自规局、林业中心以及属地乡镇等多部门联合执法的工作机制,形成执法合力,严格落实森林消防、资源管护制度,建设社区共建联防联控机制;持续资金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能力提升,自2017年以来,先后投入4000余万元,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巡护管护系统,2022年又安排2400万元资金,进行数字化建设,以实现数字赋能;开展扩区工程,2020年启动,目前已完成前期工作,申报材料以省政府的名义上报国家局,扩面后保护区面积由原来的5525公顷增加至1.27万公顷,实现保护扩面、生态扩容,优化生物种群繁育环境,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保护生物多样性,进一步构筑浙西南绿色生态屏障。

绿色发展,彰显名山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九龙山致力于生态价值实现,让守护的绿水青山成为群众的金山银山。深化与国内知名院校的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发现价值蕴含;进行30公顷大样地建设,搭建全省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平台,广泛招才引智;建设博士后工作站,强化合作研究,加强本土人才的带动和培养;建设野外自然博物馆、自然科普基地,为群众搭建一个走进自然、了解自然的户外平台;以研学、森林康养、生态旅游设施为重点,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大众的能力,构建高端的科普研学、森林康养、户外生活目的地、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加强品牌建设,打造涵盖自然教育、生态农产品、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等内容的“遂九龙”品牌;组建自然教育团队,开展线上线下的自然生态科普宣传,让名山价值不断凸显。

生态引领,区域融合发展。以九龙山名山公园为中心,探索建设环九龙山区域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实践区。一是统筹规划。在编制九龙山森林康养规划、生态旅游规划时将周边镇村融合进来,组团谋划,共同发展,建设以九龙山名山公园为中心,融合周边镇村的环九龙山区域林农文旅综合体。二是共同建设。按照统一规划,九龙山、乡(镇)、村各為主体,围绕研学、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绿色农产品产销等内容,多头争取项目资金,共同建设发展。三是品牌共享。围绕区域发展目标,积极打造“遂九龙”品牌,共享共建,充分发挥品牌效应,推动产业发展,努力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今后,九龙山将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为中心,落实大花园建设的各项举措,严格保护、绿色发展,全面推进区域共同富裕、共创幸福美好生活,推进名山公园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名山景区公园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长假也救不回的景区破产
在公园里玩
“摘牌”
视野中的名山
趣味谜语·每行打一中医用语
国庆节前157个景区将迎来降价
川贵寻茶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