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亚马孙雨林中那些没有被人类触及的最原始部分,正在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在分析过去40年收集的数据后,科学家发现,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亚马孙雨林中几乎所有鸟类的身体都变轻了,大多数鸟种的体重平均每十年减重约2%。气候变暖对于生活在雨林高处的鸟类影响较大,原因可能是此类鸟的飞行时间一般来说更长,而减轻体重有助于减少飞行途中的代谢热,所以“变得苗条”更能适应高温干燥的气候。另外,鸟类的身体越小,翼展也就相对越长,宽大的翼面能够帮助鸟类高效散热、保持凉爽。
科学家从枫树等树木利用强风传播种子的机制中获得启发,研制出世界最小的飞行器。大小仅如一粒沙子的飞行器像直升机一样迎风旋转,靠风力带动飞行。在这种飞行器的超小型电路片上,有传感器、电源、天线和嵌入式存储器,只要对它轻轻一吹,它就可以飞起来。这种飞行器可被用来监测空气中是否有污染物泄漏。
2021年12月5日,上海交通大学的“四人深海科考团队”结束了在西太平洋的科考任务。他们出海将近4个月,乘坐潜水艇下潜23次。其中,他们6次到达了超过万米深的海底,每次深潜都超过13个小时。这期间,他们处理了200多个位点上采集到的珍贵深渊样本,包括水体、沉积物、岩石和各种生物(水母、海葵和海星等),并测量到一系列环境参数,为研究深渊生态系统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数据。
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在最深的生命禁区看到了人类制造的垃圾。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2021年11月24日,美国宇航局发射了一艘飞船,这艘飞船所携带的卫星飞向了一颗直径约160米的小行星。美国宇航局计划让卫星于2022年9月下旬与小行星相撞,这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小行星碰撞实验。
这颗小行星属于双小行星,它本身围绕另一颗较大的小行星公转。这次碰撞预计将让这颗小行星的公转速度每秒增加半毫米,从而让公转时间减少约10分钟,这个差异将能够从地球上观测到。
图中,白线是小行星的公转轨道,黄线是卫星的轨道。美国宇航局希望通过这个实验,为人为改变小行星轨道积累经验,以应对未来或许会发生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
霸王龙是最有代表性的恐龙之一,以致于谈到恐龙时,很多人第一时间联想到的都是电影《侏罗纪公园》中霸王龙的形象。然而,我们对霸王龙的所有了解仅来自于18 例已发现的化石标本。 其中,只有8 例标本的完整度在50% 以上。霸王龙“苏”(Sue)是保存较为完好的标本之一,它出土于1990 年,完整度约为85% ;在另一具标本中,霸王龙正与三角龙对峙,这具标本的完整度有98%,是目前发现的最完好的霸王龙化石。
霸王龙化石零星而稀少,且一般都因地质变化而产生了扭曲。苏的头骨就随着所在地层的运动发生了变形。科学家对其进行矫正后,又做出了一件复制品放在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展示。
所谓“保存完好的标本”,不仅要结构完整无损,还要尽量没有变形,各个部位的相对位置也要基本没有改变。如此完美的化石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了。
据悉,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科学家为一只斑尾塍(chéng)鹬(yù)安装上太阳能跟踪器,以追踪这种候鸟的迁移路线。此后,跟踪器每个小时都传回这只鸟的方位坐标。这只斑尾塍鹬最终到达澳大利亚。期间,它昼夜不停地飞行了11天,飞行距离超过12200千米,平均飞行速度55千米/时。这是人类观察到的鸟类连续飞行时长的世界纪录。
近期,科学家首次发现了拥有不止一千条足的千足虫(马陆)。世界上有1万余种千足虫,虽然名为千足虫,但此前并没有发现真正有一千条足的千足虫。
新发现的千足虫出现于澳大利亚一个矿物勘测钻孔的地下60米深处,它有1306条足,无眼、短足,头部呈锥形,头上有触角和喙,躯体为长线状,由多达330个体节组成。科学家测量了新发现的千足虫的四个个体,其中最长的一条长9.57厘米。
一种新的癌症疗法可以在杀死癌细胞的同时,不影响健康组织。这种疗法主要依靠核磁共振仪器和名为“磁种”的小钢珠。首先,医生通过核磁共振仪器找到肿瘤的位置,并划出其与健康组织的边界;然后,在核磁共振仪器精准定位下,“磁种”被一步步引入肿瘤病灶,并在核磁共振仪器的磁场作用下将磁能转化为热能,“磁种”于45秒内被加热至55℃,癌细胞在高温下死亡;最后,医生从患者体内取出“磁种”。整个手术过程仅需几分钟。
目前,这种新疗法在小鼠实验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科学家近期通过碳同位素分析,对好奇号火星車(以下简称“好奇号”)在火星上发现的碳的来源,提出了三种可能性:宇宙尘埃云、二氧化碳的紫外线降解及生物产生的甲烷。如果最后一种可能性成立,那么火星上或许存在过生命。
好奇号采集的碳样本来自火星地下沉积物。通过测量样本中碳的两种同位素——碳12和碳13的比例,科学家可以了解碳循环的具体情况。在地球上,生命活动明显倾向于富集更轻的碳12,而碳13的富集几乎都是非生命(如地幔中钻石)过程所为。科学家指出,火星的物质组成和形成过程可能与地球并不相同,因此火星碳样本中碳13含量低并不能确凿地证明存在生命或曾经存在生命。要想寻找最终答案,还需要继续探索微生物在地下留下的痕迹或冰川沉积物等样本。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问题,人类从未停止探索未来建筑的种种可能。在荷兰水城阿姆斯特丹,46栋漂浮房屋向人们展示着未来建筑的一种可能性。
目前,已经有100多名住户住进了“浮屋”。浮屋之间由浮桥相连,以方便出入。浮屋靠太阳能发电设备可以在用电方面自给自足,同时还能通过节能和能源回收技术,实现区域内的能源闭环。能源回收设施包括用于给房屋取暖或冷却的换热器、废水处理设备等。
一项新研究的结果显示,抗癌药物帕博利珠单抗,可以把潜伏在人体的HIV病毒“骗”出来,使HIV病毒能被攻击和消灭。
HIV病毒能与T淋巴细胞上的PD-1蛋白“合作”,隐藏在长寿的免疫细胞内,逃避检测,从而使抗病毒疗法不能完全将其清除。而这项新研究表明,帕博利珠单抗能够阻断PD-1蛋白的表达,逆转HIV病毒的潜伏过程,将HIV病毒“骗”出隐藏的地方。不仅如此,帕博利珠单抗阻断PD-1的过程会重新唤醒疲惫的T淋巴细胞,而T淋巴细胞的工作正是寻找和摧毁对人体有害的细胞。
科学家表示,虽然帕博利珠单抗在这项研究中并没有完全清除HIV病毒,但研究结果为操纵T淋巴细胞来消灭HIV病毒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为了这一疗法将来能更好地用于临床,研究人员即将开始另一项试验:研究抗PD-1疗法对血细胞和淋巴结的影响,试图为没有患癌症的HIV感染者找到最低、最安全的用药剂量。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纳米技术,如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为了纪念和庆祝目前为止人类在纳米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科学家利用双光子聚合技术建造了一个微型旗帜雕塑。
旗帜可以看作是人类探索精神和成就的象征。这面纳米旗帜长44微米,宽4微米,高128微米,其细节达到了纳米精度。它的宽度大约只有头发丝平均直径的一半,人的肉眼几乎看不到,只有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这面“飘动”的旗帜雕塑。旗帜雕塑的底座采用的是与半导体相同的材料和工艺,并使用飞秒激光技术在其表面刻有这样一句话:这面旗帜用于纪念纳米科学成就,鼓舞持续深入了解世界的跨学科研究。
一项新的研究证实,猫在过去一万年和人类共同生活的这段时间里,它们的大脑体积明显缩小。
研究人员比较了家猫、欧洲野猫、非洲野猫以及家猫与欧洲野猫的杂交种的颅骨大小,发现相对于欧洲野猫和家猫的祖先——非洲野猫,家猫的颅骨更小(意味着大脑更小),而家猫与欧洲野猫的杂交种的颅骨大小介于两个亲本物种之间。这种在驯养动物中出现的大脑变小的趋势已经在绵羊、狗和兔子中被发现。
研究人员认为,驯化过程中对驯服性的自然选择导致动物体内产生较少的神经嵴细胞(与兴奋和恐惧有关),这可能导致压力反应、大脑大小和整体身体形态的变化。但研究人员也认为,与狗等动物相比,猫目前只是“半驯化”——猫选择与人类在一起生活,并不完全是人类将猫圈养起来,它们更加“独立、自主”,因此不能被视为完全驯化。
科学家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咖啡、腰果和鳄梨等热带作物的潜在影响,发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况下,由于土壤pH值和构成成分等方面的变化,全球可能失去一半的咖啡最佳种植地。巴西、哥伦比亚等国的土地将变得不那么适合种植咖啡。巴西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产国,而它最适合种植咖啡的土地将减少约79%。
科学家认为,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以适应这种变化,例如将特定作物转移到更适宜的地区种植。然而,无论采取何种缓解措施,许多热带作物似乎都有可能在未来变得更加稀缺,并因此更加昂贵。就咖啡而言,它甚至可能从一种廉价的日常饮料转变为一种在特殊场合才可能品尝到的饮料。
气候变化影响咖啡种植
研究表明,鱼是会发出声音的,只是声音在水下不易被听到。近日,美国科学家研究了辐鳍鱼纲(现存超过3.4万种鱼)的鱼群后发现,辐鳍鱼没有声带却能发出声音。科学家猜测,这声音可能是辐鳍鱼游动时鱼鳔振动发出的。在此结论的基础上,科学家重建了辐鳍鱼演化树,并推断鱼类用声音交流的能力至少进化了33次,三分之二的鱼可能会通过声音交流。
那么,这些鱼在“说”些什么呢?科学家推测,鱼用声音交流,可能是为了吸引配偶,可能是在保卫食物或宣告领地,也可能是和其他鱼沟通彼此的位置。如果推断为真,那么大多数鱼还是挺爱“唠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