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贵元
(辽阳市中心医院,辽宁 辽阳 111000)
直肠癌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是指从直肠乙状结肠交接处至齿状线之间的癌,中老年人群为疾病的主要发病群体。年龄与疾病发生率呈递增模式,其中男性占比较高[1]。低位直肠癌主要是指腹膜折返以下的直肠,低位直肠癌的诱因较为复杂,多与饮食、环境、遗传及日常生活习惯等有着紧密的关联,且在疾病形成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无法获得患者的重视度,随着病情的逐步发展,患者机体可出现便意频发、肛门下坠感、脓血便、下腹疼痛及肠腔狭窄等症状,这对患者的日常生活、机体健康状态等方面均会产生不利影响[2]。临床中为进一步确保直肠癌患者预后效果,多予以其手术干预,其中骶尾、腹腔直肠切除术有着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治疗效果确切,可有效降低疾病复发率,且深获临床医师与患者的认可与满意。在患者接受治疗期间,直肠癌造瘘术获得广泛运用[3]。直肠癌造瘘术虽可改善患者的病情,但会使患者排便途径或者方式改变,永久性肠造口会使患者身心负担严重增加,使生活质量显著降低,且患者表现出癌因性疲乏概率较为显著[4-5]。为进一步确保直肠癌患者的预后效果,在予以其手术干预的同时辅以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加之此类患者在自我护理能力方面较为缺乏,从而呈现出术后二次损伤现象,导致造口回缩以及旁疝等系列并发症,对此需通过科学有效护理将患者术后自护能力提升,这对于癌性疲乏进行及时防治意义显著[6-7]。本研究旨在探讨直肠癌造瘘患者应用预见性护理+综合性护理干预的可行性,以实现直肠癌造瘘患者的有效预后。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6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80例直肠癌造瘘患者采用数字奇偶法分组。护理组(40例):女10例,男30例;年龄区间为31~83岁,平均为(60.09±5.63)岁。常规组(40例):女11例,男29例;年龄区间为32~84岁,平均为(60.11±5.65)岁。纳入标准:①通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低位直肠癌。②临床资料完整。③符合手术指征。④患者本人或家属对本次调研相关书面文件自愿签订。排除标准:①存在血液传染性疾病、出血性疾病或凝血障碍者。②精神障碍者。③麻醉高风险者。④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者。⑤不接受手术治疗方案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基础护理展开造瘘护理干预,手术后对于患者瘘口皮肤定期清洁,对于人工肛袋定期更换,就患者瘘口出血、肠道恢复以及肠黏膜等情况密切观察,就其正确排便进行指导,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嘱患者适量活动,饮食确保易消化并且清淡,对于造瘘口肠坏死等现象充分避免。护理组采用基础护理+预见护理+综合性护理展开造瘘护理干预。①针对患者合理展开直肠癌造瘘知识宣教工作,对于系列知识护理人员合理完成视频制作,其中就系列造口底盘更换方法、造口旁疝预防锻炼方法等进行认真讲解,于病区准备视频进行播放,就直肠癌以及结肠造口系列知识对患者认真介绍。造口袋更换方法需对家属进行一对一指导,告知日常护理方法,训练患者排便习惯。此外,针对人工肛门需要定期利用手指进行扩张刺激,以对于良好排便习惯的形成做出保证。②积极展开心理疏导干预,主要安排心理治疗师有效展开,期间需就患者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状态进行认真评估,以对干预措施针对性做出保证。要求同病情患者进行经验交流与分享,将患者信息进行强化,并鼓励患者充分参与系列社会活动等,显著增强自我价值。对于松弛疗法确保患者充分掌握,主要包括四肢放松疗法、冥想放松疗法以及头部放松疗法等方面。③积极展开癌因性疲乏知识宣教工作,就癌因性疲乏引发因素、概念、危害性以及临床症状等对患者与家属进行告知,对于癌因性疲乏防治措施进行认真指导,对于系列简单娱乐活动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以对癌因性疲乏的出现充分避免。根据职业特点、体质量教会患者利用每日热量卡,对每日摄入热量进行计算,通常将从事收银员、办公室职员、教师等职业患者列为轻体力劳作,从事一般农业、司机、学生的患者群体列为中体力劳作,建筑工程、搬运工等列为重体力劳作,掌握患者的活动程度度选择每公斤体质量热量,结合患者的体质量情况,计算热量信息。在热量信息的框架下,从整体上调控患者的热量摄入,以确保营养供给的平衡。同时要求患者定时、定量饮食,避免摄入高盐、高糖以及高热量食物,从源头上对食物的摄取进行有效控制。用饮食指导卡标出日常饮食过程最佳的营养物质比例,即蛋白质20%,碳水化合物50%~55%,脂肪25%~30%,教会患者根据营养物质配比科学的进行膳食搭配。制作食物等分转换卡,利用患者如何利用卡片根据每日需要摄入的热量转换为食物类型,进而科学的搭配食物,在保证总热量不变的基础上灵活选择食物,以免长时间重复单一饮食影响食欲。制订合理的作息时间,以降低患者的心脏负担,同时控制患者的活动强度,避免活动强度过高,形成血栓。对于患者的饮食应做好控制,食物摄入以清淡为主,控制盐分、脂肪的摄入。部分呼吸困难的患者,指导其采取半卧位,通过体位的控制,将回血量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减轻患者的呼吸难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可采取供氧护理。叮嘱患者在排便时切勿用力过度,降低心脏的负担,避免出现心律失常等情况。在进行静脉用药的过程中,注重静脉用药通道的选择,护理人员需要对药物的滴速进行精准把控。对于口服类药物,应对用药的时间、用药的方式做出相应的指导,并介绍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通过上述护理措施提升护理成效,有效解决过往护理环节存在的问题[8-10]。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比例以及术后自护能力评分。对于两组患者癌因性疲乏情况利用简短疲乏评估表完成评定,分值越高患者疲乏程度越严重[4]。对于两组患者术后自护能力利用自我护理能力测定量表(Exercise of Self-care Agency Scale,ESCA)完成评定,主要包括自我护理技能、自我护理责任感、自我概念以及健康知识水平4个方面,分值越高,对应患者的自护能力越强[5]。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癌因性疲乏比例对比 护理组直肠癌造瘘患者无疲乏比例(15.00%)、轻度疲乏比例(70.00%)均高于常规组(0.00%、17.5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疲乏比例(10.00%)、重度疲乏比例(5.00%)均低于常规组(50.00%、32.50%)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癌因性疲乏比例对比[n(%)]
2.2 两组术后自护能力评分对比 护理组自我护理技能评分、自我护理责任感评分、自我概念评分、健康知识水平评分以及ESCA总得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自护能力评分对比(分,±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自护能力评分对比(分,±s)
直肠癌是发生在直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疾病。由于现代人们生活作息紊乱,工作压力大,久坐及精神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直肠癌的发生率呈递增模式。在疾病形成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中老年人群为直肠癌的主要发病群体,且可导致患者机体出现大便性状改变、排便习惯改变等[11-13]。低位直肠癌是指距离肛缘8 cm的直肠癌,包含超低位直肠癌。临床针对低位直肠治疗方案多选择手术干预,从而将病变组织彻底清除,快速抑制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机体不适[14-15]。但不同手术方案所达到的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其中经骶尾、腹腔直肠切除术治疗价值较高,效果确切。临床针对直肠癌造瘘患者在护理期间,应用预见性护理+综合性护理,对于患者心理以及知识宣教等系列干预措施的顺利实施能够做出保证,可将患者针对直肠癌造瘘知识了解度有效加深,对于直肠癌术后自我自护技巧能够充分指导,对于患者自我护理能力不断强化可发挥显著促进作用;此外,通过进行癌因性疲乏系列知识进行讲解,可使患者癌因性疲乏现象获得有效减少[16-18]。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直肠癌造瘘患者无疲乏比例、轻度疲乏比例均高于常规组明显(P<0.05);中度疲乏比例、重度疲乏比例均低于常规组明显;护理组直肠癌造瘘患者自我护理技能评分、自我护理责任感评分、自我概念评分、健康知识水平评分以及ESCA总得分均高于常规组明显,充分证明了预见护理+综合性护理方法运用于直肠癌造瘘患者护理中的可行性。在临床治疗环节,应针对性的调整治疗方案,强化治疗效果,有效改善目前临床治疗方案存在的漏洞,通过治疗方案的对比,形成治疗方案的最优化,有效解决过往治疗方案选择环节存在的干扰性因素,对于后续临床方案的确立提供了方向性引导。
综上所述,预见护理+综合性护理方法的有效运用可使直肠癌造瘘患者癌因性疲乏获得显著减少,同时显著提升自护能力,最终实现直肠癌造瘘患者的有效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