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彦群
(辽宁省本溪市中医院,辽宁 本溪 1170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指的是椎-基底或颈动脉动脉系统发生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或(和)引起局灶性脑缺血,从而导致脑组织发生短暂性、可逆性和突发性的神经功能缺损。该疾病不仅可引发患者出现眩晕伴呕吐、恶心等症状,同时还易诱发其发生脑卒中,从而对其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临床需尽早采取有效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控制其病情发展和改善其预后质量[1]。该疾病多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通过诱导血小板聚集和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改善患者病情,虽有一定效果,但整体疗效并不显著。中医认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主要因痰浊中阻、气血亏虚等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化痰通络、活血化瘀,故可采用活血通络清脑方对其进行治疗。该方具有祛瘀通络、补气活血、清脑开窍等功效[2]。本研究旨在探讨活血通络清脑方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在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本研究立项后,从我院诊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患者中选取84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患者就诊时间范围为2018年1~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入选的患者进行分组,分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20例、22例;年龄最小者46岁,最大者70岁,平均年龄(59.18±2.24)岁;病程最短者2 d,最长者13 d,平均病程(7.10±1.12)d;其中,26例出血部位位于颈动脉,16例出血部位位于椎底动脉。对照组男女患者例数分别为18例、24例;年龄最小者45岁,最大者72岁,平均年龄(59.15±2.27)岁;病程最短者1 d,最长者15 d,平均病程(7.08±1.14)d;其中,24例出血部位位于颈动脉,18例出血部位位于椎底动脉。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进入我科室眩晕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且静脉滴注营养脑细胞及改善循环的药物;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中国专家共识更新版》[3]中关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标准,且每日眩晕发作>5次;对本研究目的及方法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存在阿司匹林药物过敏史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给患者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用药剂量为每次100 mg,每日1次,药品产自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J20171021。研究组采用活血通络清脑方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方法同对照组。中药活血通络清脑方组方为:黄芪30 g、川芎25 g、地龙20 g、当归15 g、银杏叶15 g、桃仁15 g、石菖蒲15 g、赤芍15 g、胆南星10 g、红花10 g、水蛭3 g、人工牛黄0.2 g,上述中药加水煎煮,取汁300 mL给患者分早中晚3次温服。两组患者治疗周期均为2周。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右椎动脉(RVA)、左椎动脉(LVA)、基底动脉(BA)等脑动脉血流速度(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测定)、D-二聚体(D-D)水平(采用比浊法测定)、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采用凝血酶法测定)、眩晕症状评分、中风先兆症状评分。其中眩晕症状、中风先兆症状评分均参照《中风先兆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进行评估。0分:无任何症状;1分:轻微症状;2分:中度症状;3分:严重症状。统计两组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效果评估标准:显效,经治疗,患者眩晕症状消失,且未出现中风先兆症状;有效,经治疗,患者眩晕症状明显减轻,未出现中风先兆症状;无效,经治疗,患者眩晕症状无显著改善,且出现中风先兆症状。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RVA、LVA、BA等脑动脉血流速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RVA、LVA、BA等脑动脉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对比(cm/s,±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对比(cm/s,±s)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D水平、FIB水平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D-D水平、FIB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D-D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FIB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D水平、FIB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D水平、FIB水平对比(±s)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评分、中风先兆症状评分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中风先兆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眩晕症状评分、中风先兆症状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评分、中风先兆症状评分对比(分,±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眩晕症状评分、中风先兆症状评分对比(分,±s)
2.4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14%)略低于对照组(9.52%),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9,P>0.05)。期研究组头晕1例、恶心呕吐1例、腹泻1例,对照组为2、1、1例。
2.5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62%(41/42),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35/42)](χ2=8.148,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由多种因素所致的脑动脉短暂性或一过性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常见的致病因素有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黏度升高等[5]。当患者出现一过性脑供血不足时,又可引发眩晕、呕吐、恶心等症状,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又可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因此,临床需积极探寻有效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改善其预后质量[6]。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西医多采用扩张脑血管、控制血压及降低血液黏稠度等常规对症方案进行治疗。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之一,能有效抑制血栓素A2合成和促使血小板环氧合酶失活,从而将血栓素A2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阻断,进而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2]。但也有研究证实,部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从而导致该药物单用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7]。基于此,还需探寻相关药物辅助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患者进行治疗,才能提高其治疗效果和改善其预后。
有研究指出,采用活血通络清脑方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患者可取得良好的效果[8-9]。中医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归属为“眩晕”范畴,认为该疾病主要是因瘀血痰浊闭阻清窍,导致清阳不升或气血亏虚等造成脑髓失养所致,治疗的关键在于化痰通络、活血化瘀等。根据这一机理,采用活血通络清脑方对患者进行治疗,方中当归可活血通络,黄芪可补益元气,地龙可清热定惊、通经活络,川芎可活血祛瘀、行气开郁,桃仁、红花可活血祛瘀,赤芍可补血和血,牛黄可清脑开窍,石菖蒲豁痰开窍、理气活血,胆南星可燥湿化痰,水蛭可活血祛瘀,且破瘀而不伤新血,诸药配伍可共奏祛瘀通络、补气活血、清脑开窍等功效,从而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目标。现代现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中主要成分黄芪甲苷可促进人体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裂,从而能较好的保护脑组织,且其还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黏度、抗缺氧及减少血栓形成等作用,从而能有效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当归中有效成分丁基苯酞可促进软脑膜微动脉血流速度和血管管径明显改善。水蛭提取物则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及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另外,动物研究表明,地龙具有良好的抗凝和溶栓等作用,可显著降低血液中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且地龙提取液还能降低血浆黏度和全血黏度。这些药物合用不仅能保护患者心脑血管和促进其血管扩张,同时还能改善其机体血液循环,从而有助于改善其病情和临床症状[10]。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RVA、LVA、BA等脑动脉血流速度、D-D水平、FIB水平、眩晕症状评分、中风先兆症状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研究组患者RVA(46.97±3.15)cm/s、LVA(47.26±3.09)cm/s、BA(49.37±2.71)cm/s等脑动脉血流速度(37.94±2.46)cm/s、FIB水平(9.16±0.97)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7.94±2.46)c m/s、(41.34±2.45)c m/s、(42.35±2.69)cm/s、(5.13±0.21)g/L,研究组患者D-D水平(0.26±0.02)μg/L、眩晕症状评分(4.02±1.01)分、中风先兆症状评分(6.08±1.0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0.43±0.13)μg/L、(8.15±1.67)分、(12.72±1.47)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14%)略低于对照组(9.52%),但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与李恒等[11]研究中得出的活血通络清脑方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88%)显著高于对照组(879.59%)结果基本一致,说明中药活血通络清脑方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阿司匹林肠溶片单独治疗。本次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文献所取得的成果相一致,说明本次研究成果具有可靠性,其能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在上述指标中,RVA、LVA、BA等脑动脉血流速度均能反映出脑部血液循环状况,治疗后,中药活血通络清脑方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患者各项脑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单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说明中药活血通络清脑方能有效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这主要是因为活血通络清脑方中川芎、地龙、桃仁等可促进患者脑部微循环得到改善,赤芍主要成分赤芍总苷具有扩张血管和抗血栓等作用。D-D聚体属于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可有效反映机体纤溶亢进和血液高凝状态,而血液高凝状态是引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病理基础,若其水平升高,往往提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2]。FIB则是血浆中大分子可溶性糖蛋白,可参与凝血、血小板聚集等生理过程,若其水平升高,往往提示血液黏度升高,血小板黏附能力增强,此时,患者病情多趋于好转[13]。因此,通过分析血液动力学指标水平也能有效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病情和预后[14]。
综上所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性眩晕患者采用活血通络清脑方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还能降低患者卒中发生概率,且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见,其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组合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