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栋,白 锦,张月姣,李小海
(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四科,河北 唐山 063000)
痔疮是肛肠科常见病之一,其发病率居于肛门良性疾病首位,有内痔和外痔之分,两种兼有者称之为混合痔,临床表现主要为便血、脱出、疼痛、肛周瘙痒等,占患病总数的80%以上[1]。中医学有关痔疮的记载较早且认识较深,《内经》有曰:“筋脉横解,肠僻为痔”,提出痔的形成与饮食密切相关,饮食不节可致阴阳不和,恣食肥腻辛辣之品易损伤脾胃之功,致脾胃运化失司内生湿邪,使肛门筋脉纵横交错,湿热蕴结阻滞气血运行,结聚于肛门成痔。《医宗金鉴》中有记载:“痔疮……,不外风湿燥热源”,认为机体外受风湿燥热等外邪侵袭,邪气之毒不得外泄,郁留体内,燥邪损伤津液致大肠不能濡润,湿邪阻滞气机影响脾胃运化,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久而成痔。此外,脏腑虚弱、气血亏虚、房事不节或过劳过逸或久坐久行、气血凝滞、情志失调、气血不和等皆可引发本病[2-3]。目前,临床治疗混合痔应用最为广泛的术式为外剥内扎术,该术式疗效可靠、操作简单,但创伤大且术后并发症较多,尤其是最易出现术后出血,不仅影响创面愈合还会加重患者心理负担[4-6]。因此,如何有效防治混合痔术后出血是临床研究热点。混合痔术后出血属中医学“便血”范畴,已有多项研究表明中医治疗肛肠疾病效果较好且优势明显,其中十灰散具有凉血止血之效,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证,但有关治疗混合痔术后出血方面研究仍较少[7-8]。基于此,本研究旨在观察探讨十灰散化裁对混合痔术后出血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缓解混合痔术后出血提供参考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唐山市中医医院肛肠科收治的混合痔患者400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男56例,女144例;年龄21~60岁,平均(41.32±3.75)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1年,平均(5.32±1.15)年;分期中Ⅲ期134例,Ⅳ期66例。对照组:男60例,女140例;年龄18~59岁,平均(41.09±4.04)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13年,平均(5.29±1.24)年;分期中Ⅲ期139例,Ⅳ期6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基线可比性。西医诊断标准:参照《肛肠病学》[9]和《痔临床诊治指南》[10]中关于混合痔的诊断要求。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1]中湿热下注型混合痔的辨证诊断标准。主症:便鲜血,量较多且色鲜红,肛内有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次症:肛门灼热,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坠胀感明显,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病例纳入标准: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均行外剥内扎术,且术后并发出血,日出血量≤500 ml;年龄18~60岁;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既往有肛门失禁、便秘或先天畸形等病史及肛门直肠部位手术史者;合并其他肛门疾病者,如肛裂、直肠息肉、肛周脓肿、肛瘘等;伴有其他结直肠疾病者,如肛管内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及肠道特异性感染等;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基础疾病者;凝血障碍者;合并有精神疾病无法合作者;易过敏体质或对本次使用药物过敏者。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常规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给予常规处理,包括抗感染、预防大便硬结、术口换药、适量饮水、合理饮食指导等,在此基础上给予1 g酚磺乙胺片(国药准字H13024449)口服,于术后当晚温服,次日起2次/d,餐后30 min 温服,1 g/次,连续治疗7 d。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十灰散化裁治疗。十灰散药物组成:大蓟、小蓟、荷叶、茜草、白茅根、侧柏叶、棕榈、炒栀子、大黄、牡丹皮各12 g。将上述药材烧灰存性后研磨成细粉,用纸包之,于碗盖上放置一夜出火毒。用时先将白藕或萝卜捣碎绞汁取250 ml,然后加入上述药灰15 g,茯苓粉、三七粉各9 g,混合均匀后服用,2次/d,餐后30 min服用,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出血症状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术后2、5、7 d)出血情况,出血症状评分标准参照《痔临床诊治指南》[10]制定。I度:创面无渗血,敷料和便时手纸均未染血。Ⅱ度:仅创面微量渗血,便纸或粪便表面偶有染血。Ⅲ度:创面少量渗血,便时滴血,出血症状无需处理可自行消失。Ⅳ度:创面多处渗血,渗血量多且明显,便时滴血,严重者血流不止,出现休克需行手术止血,分别记为0、2、4、6分,即分数越高则出血症状越严重。凝血功能:治疗前后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型号RAC-2800)检测患者凝血功能指标,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出血停止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出血停止时间。安全性分析:进行安全性检测,包括肝、肾功能,血、便常规,心电图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制定。显效:患者出血症状基本消失或有轻微出血,观察期内无Ⅳ度出血,Ⅰ、Ⅱ度出血频数构成比之和≥80%。有效:患者有少量轻微出血,观察期内Ⅰ、Ⅱ度出血频数构成比之和为60%~80%,无Ⅳ度出血。无效:患者出血症状明显需行止血术,观察期内Ⅲ度出血频数构成比>40%,或发生Ⅳ度出血。
2.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出血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间出血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间两组出血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出血症状积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后APTT、TT、PT及Fib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各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表2 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停止时间比较 见表3。两组术后0~2 d、6~7 d及>7 d出血停止例数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停止时间比较[例(%)]
2.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0.5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7,P<0.05)。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2.5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及血、便、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痔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痔疮术后虽已去除局部病灶,但湿热未尽,且金革之伤会损害肛门经络,进一步阻碍气血运行,迫血妄行,同时开放性创面的暴露更易被风、湿、热、燥等外邪侵袭,致使湿热积聚局部灼伤血脉,使血不行常道,外溢出脉,加上术后大便干燥,而创面新生血管脆弱易被其摩擦损伤出血[12-14]。故治疗痔疮术后出血应以凉血止血,润燥除湿为宜。
研究发现,痔疮术后出血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有关,对于切除痔核过大的混合痔,不仅会导致创面过多、过深,还会增加术中出血量,进而增加对凝血因子消耗,使得患者术后易出现凝血功能下降情况,从而增加术后出血率[15-16]。本研究应用十灰散化裁治疗混合痔术后出血,发现患者出血症状积分显著下降,凝血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出血停止时间明显缩短,疗效较好,且无不良反应出现,提示十灰散化裁可有效减轻混合痔术后出血患者出血症状,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进而缩短出血时间,临床疗效较好。十灰散出自《十药神书》,其理论原则为血见黑则止,由大小蓟、荷叶、茜草等10味中药组成,属于止血名方[17]。方中大蓟、小蓟性味甘、凉,有凉血止血、散瘀消肿之效,二者为君药,为出血诸症如创伤出血、便血、血崩等常用药。侧柏叶、棕榈性兼收涩,长于止血,还可祛湿,止血为痔疮术后出血第一要务,用之正对其标;栀子性味苦、寒,善泻火清热,常用于湿热诸证,炒后性涩,转为止血作用颇著;大黄性味苦、寒,具有逐瘀通经、泻热通肠之效,常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也可治大便秘结、痞满燥实,进而降低痔疮术后因排便引起的出血风险;牡丹皮性味苦、辛,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效,使血热清而不妄行、血流畅而不留瘀,为治血热炽盛之要药;以上诸药共为臣药[18-20]。荷叶性味苦、平,具有升阳止血、清热解暑之效,针对痔疮湿热下注证,加之可升发清阳解下焦之湿热蕴结,缓解痔疮术后出血之症;茜草性味苦、寒,具有祛瘀通经、凉血止血之效,本品止血而不留瘀,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证;白茅根性味苦、寒,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之效,可清血分之热,和上下之阳,且不黏腻、不干燥,不积瘀,为热血妄行失血之要药。将上述诸药材烧炭存性后加以使用,炭药中炭素含量增加,可增强药物吸附和局部止血作用[21-23]。鞣质具有收敛、止血作用,炭药中其含量会相对增加,进而增加凝血、止血作用[24-26]。同时,炭药中钙离子含量也会增多,钙离子对凝血系统具有激活作用,可促使血小板聚集,进而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低下情况,缩短凝血、止血时间,使十灰散止血作用显著[27-29]。本研究在原方基础上加用茯苓粉,茯苓既能渗湿又能健脾,可除阳明经之湿,和中益气,用之使全方标本兼顾。因方中多数为苦寒之药,而寒凉甚可致瘀,为确保肛门气血运行通畅,故本文加用三七粉,三七气味苦温为活血止血之品,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用之既能遏制寒凉之弊,又能使痔核脱落后瘀血不留于经络,提高整体治疗效果。全方共奏以凉血止血为主,亦有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之功,故患者出血症状得以明显改善,出血时间得以有效缩短。
综上所述,十灰散化裁可有效减轻混合痔术后患者出血症状,改善患者凝血功能,进而缩短出血时间,临床疗效较好且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