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邳州东大医院放射科 江苏 徐州 221300)
机体的踝关节是由距骨结构和胫腓骨下端内外踝结构一同构建的,是人体最大、最重要的曲关节。踝关节作为机体最大负重屈曲关节,局部没有软组织的保护,若是局部出现外伤抑或是骨折时,骨折的类型将会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对骨折进行常规诊断的方式一般为X线片和常规CT诊断,运用上述两种方式可以显现骨折的位置和断端形态,对一般的外伤类骨折诊断较为明确。X线片诊断方式是最便捷、最基本、最经济的诊断方式,但是该种诊断方式对机体关节显示不够清晰、全面,立体感相对比较差,特别是对粉碎性骨折和后踝骨折诊断评估全面性不足,很容易有漏诊和误诊的问题发生[1]。但是,根据临床解剖学研究发现,踝关节的解剖学构造非常的多样和复杂,量多一般会呈现重叠状,开展X线片诊断会导致影像出现重叠问题出现,影响诊断的精准性。和X线平片诊断相比较,普通CT诊断技术可将轻微骨折线清晰显示出来,但是扫描方式有诸多的限制,在对横行骨折线进行判断时准确性不足,缺乏立体感和直观性,诊断的效果不够理想[2]。由于计算机影像学技术飞速进步,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技术运用广泛,尤其是对复杂性踝关节骨折中诊断的正确性较高。三维重建技术作为一类无创伤性检查技术,检查的时间比较短,可以给骨折的治疗赢得更多的时间。该种诊断技术下图像的分辨概率相对较高,操作较为便捷与全面,具有优质后处理系统,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对骨折性质和状况进行判定,明确骨折的位置与程度,在临床中应用广泛。加上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将骨折线的走向位置、骨折碎片大小以及关节面塌陷状况显现出来,确保诊断更为直观[3]。经过CT重建与测量,对患者骨折四周骨量、状态进行描绘和测量,继而对置入治疗位置进行指导,可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影像重叠问题出现的概率,有效地弥补X线片方式以及二维CT的不足,保障手术计划构建更为合理。基于此,本文将研究该技术对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选择2019年10月—2021年11月到邳州东大医院治疗踝关节骨折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分别运用X线DR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踝关节骨折状况和程度分型,在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之后,对复位质量与置入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估。患者年龄为23~68岁,平均年龄(41.16±4.28)岁。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②病历信息资料完整者;③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其他骨科疾病患者;②凝血功能等血液疾病患者;③有精神类疾病,遵医行为差者。
患者接受常规的踝关节正位和侧位的DR扫描。运用本院先进的螺旋CT设备,仪器型号:Somatom Definition Flash。从患者的足部朝着远边逐渐扫描。扫描范围需要控制在胫骨的下段1/3处,直到患者足部的轴位,范围控制在骨折线上下各2 cm左右。扫描参数设置:电压设置为120 kV,电流100~180 mA,层厚1 mm,螺距1,重建间距1 mm。对各种位置开展三维图像重建。运用X线对患者进行扫描,由两名资深的医生单独对患者的影像学图片进行判定诊断。
运用医院中常用高效的分型方式开展骨折分型,包括PER、PAB、SAB以及SER,依照患者受损的程度进行分度。其中,PAB型可被分成一度到三度,PER型可被分成一度到四度,SAB型可被分成一度到两度,SER型可被分成一度到四度。复位质量评估,判定骨折位置恢复正常解剖关系。对内固定治疗的质量进行适宜的评估,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观察置入物在外裸露的长度和置入的位置,一旦各项指标和要求不符合,骨折固定地方表现对位不正问题等,则可表明内固定的质量不够理想。
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依照术中得出分型结果数据发现,PAB患者有10例,PER患者10例,SAB患者20例,SER患者20例。术前的DR分型和术中结果相对比发现,各个分型项目的Kappa值都≥0.75,可以明确地看出,检查的一致性相对较高。其中PER型一致性最高,PAB型、SER型Kappa值相对较低;PER型灵敏度最高,SER型灵敏度最低;PAB型、SER型特异度最高,SAB型特异度最低。术前CT重建技术与术中检查的结果相比较,可看出各种分型Kappa指标值均≥0.90,证明一致性很好,见表1。
表1 术前分型评价比较
术后CT三维重建诊断下,各种分型检出的解剖复位概率都显著低于X线DR,X线DR和CT三维重建对各种类型的复位质量相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PER型、SER型的内固定置入质量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术后复位质量与内面定置入质量评价比较[%(n/m)]
踝关节作为机体承重最大的屈曲关节,踝关节的力学机制和解剖学结构较为复杂,各个结构之间存在较强的内在稳定性,包含胫距关节和距舟关节等相对非常关键和基础的关节,加上踝关节的关节腔对比较为轻薄,接触紧密,结构和组织间作用,确保各种应力可被较好分布。但因为关节四周的软组织较为菲薄,很容易出现运动损伤造成骨折。经研究发现,关节面出现移位问题亦或是平整度改变,会对其应力与韧带所具有的弹性间存在的平衡关系打破[4]。一旦机体有距骨外移超出1 mm,就很有可能导致机体的胫距关节所具有的接触面损失接近一半,会造成关节旋转角度超出5°,进而使得关节面严重损坏,引发应力分布表现异常[5]。对此,临床医生治疗骨折时,要明确强调对患者开展解剖复位干预。其中,手法复位模式在临床中运用的效果不够显著,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模式作为现阶段在临床中被广泛运用的治疗踝关节损伤的模式之一,可提升治疗的效果[6]。曹宝卿学者认为[7],该种技术能够多方位、多面性地将骨折线的走向位置、骨折碎片大小以及关节面塌陷状况显现出来,使得诊断更为直观。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运用在骨折术前诊断中,特别是关节骨折手术前诊断中。表面阴影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综合多平面重建(multiple 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三维成像(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以及立体化重建四周组织结构和关节骨骼,可克服平面扫描诊断骨骼重叠问题,提升诊断的准确性。可从X轴、Y轴、Z轴上任意地旋转,多方面、多方位了解关节脱位的状况和骨折的类型,避免影响出现重叠问题。在对头颈部多类复杂骨折评估和诊断中独具优势[7]。
此次研究中运用针对性的分型标准开展骨折分型工作,可准确和快速地了解骨折程度、机制,在骨科疾病治疗中相对比较常见,可保障术前评估的准确性[8]。运用CT三维重建技术与常规X线DR诊断技术分别诊断,实施术前评估与术后评估分析,发现各个分型项目的Kappa值均≥0.75,表明所具有的一致性比较高;PER型检查灵敏度最高,SER型检查的灵敏度最低;特异度分析发现组间一致性较为优秀;PER型检查的灵敏度是最低的,而SAB型的特异度是最低的。可以看出,该种诊断方式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较高,出现漏诊与误诊的概率较低[9]。
而后,分析术后复位质量与内面定置入质量评价,发现术后的CT三维重建诊断下,各种分型检出的解剖复位概率均显著低于X线DR检查(P<0.05),CT三维重建诊断下各个分型检出的内固定适宜率均显著低于DR检查(P<0.05)。可以看出,CT三维重建诊断技术可更为敏锐地发现内固定置入物与具体的解剖结构间表现出的差异性,保障应力异常与畸形可以尽早地被检出,而后对手术方式进行合理判定[10]。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优势在于:首先,该种诊断技术下,图像工作站内的X轴、Y轴以及Z轴都可在任意的轴向和角度旋转,可有效消除重叠图像问题,能够将手术治疗中重点部位暴露出,可保障医生可在最佳视角上了解骨折,明确地检出因结构重叠不好被检出的位置。其次,检出的图像所具的立体感更强,能够直观与立体地了解骨折位置结构,清晰地发现骨折粉碎状况和骨折断端的移位状况。最后,可全面地观察游离骨碎片的大小、数量,了解关节特异性结构,判定关节塌陷与脱位的程度[11]。
程永芳学者[12]经过探讨该种诊断技术的意义,经过对68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展开CT三维重建,了解与明确骨折分型,发现B型骨折患者有41例,C型骨折患者27例,而后依照诊断的结果制定出了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手术计划。选取适宜的手术入路方式,治疗后的有效率高达92.6%。且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之后并没有感染问题出现,亦没有骨折畸形问题和骨不愈问题等出现。表明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与术中结果的一致性明显超出了普通X线片诊断与术中结果的一致性。该技术近些年在临床中有较为广泛的运用,特别是运用在骨折治疗领域中,优势显著。该技术扫描的速度相对比较快,可有效缩短检查时间,规避伪影的出现[13]。
综上所述,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诊断踝关节骨折优势明显,可多方面、多方位地明确关节脱位的状况和骨折的类型,防止诊断中有重叠现象,给手术的制定提供正确和真实的依据,对疾病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