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临床价值分析

2022-06-10 05:39黄宇芬赖智民严朝钦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8期
关键词:多发性检出率病灶

黄宇芬,赖智民,严朝钦

(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放射科 广东 佛山 528100)

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属于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是指脑部组织出现的多发软化梗塞病灶,病情十分复杂,和常规脑梗死疾病比较病情更加严重。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临床表现不仅仅为单一病灶,而是具有多个病灶,多发性脑梗死主要是指不是同一时期发生的梗死病灶[1]。此类疾病在发展期间患者不仅存在运动、感觉以及语言障碍,还会引起意识丧失、痴呆等不良情况,对患者身体健康具有严重影响。由此可见,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早期发现以及准确识别对于患者治疗以及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临床上针对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常见的诊断手段为MRI、CT,两者诊断方式均为有效、安全的影像学诊断方案,可以获得足够的影像学资料,有利于得出诊断结果[2]。但是MRI、CT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依然在不断探讨,为此本文选取82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MRI、CT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佛山市中医院三水医院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82例患者中男性51例,女性31例;患者年龄为57~79岁,均龄(68.55±2.94)岁;梗死发病时间<6 h者24例,梗死时间为6~24 h者21例,梗死时间为25~72 h者19例,梗死时间>72 h者18例。

纳入标准:①所选对象均符合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对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②患者临床资料、检查报告齐全;③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文件。

排除标准:①酒精成瘾、具有镇静催眠药史者;②表现为先天性或者遗传性疾病者;③患有疼痛性疾病者;④意识不清、处于昏迷状态者;⑤有严重外伤、心肾功能障碍、心跳骤停者;⑥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相关并发症者;⑦患有脑肿瘤、脑代谢性疾病者;⑧存在意识障碍、精神类疾病、视听障碍者;⑨存在凝血功能障碍者;⑩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缺失者。

1.2 方法

CT诊断:仪器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仪,调整扫描参数:矩阵512×512,实现目标区域层厚、层间距5mm的扫描。增强扫描:指导患者调整为仰卧体位,于患者血管中注入水溶性含碘制剂(55~95 mL),调整CT基线为OML,矩阵调整为512×512,上方扫描范围至颅顶,重点检查部位包含听眉线、颅窝、上眶耳线,以便于显示平行扫描期间不清晰或者未显示的病变位置,观察病变是否具备强化能力,根据强化类型掌握病灶周围组织的特点以及性质,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扫描强度。

MRI诊断:仪器选用德国西门子公司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相控阵头部线圈,在检查前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床铺长轴与头脚直线平行,调整设备位置,促使眉间线处于线圈横轴中心位置,然后应用两侧软垫固定患者头颅,扫描序列进行成像为SAGI、TRNS、CORO位的T1WI、T2WI,结合具体扫描情况落实增强扫描,如果平行扫描期间存在阳性需要进一步诊断,对特定部位落实增强扫描,T1-W扫描时还需0.2 mg/kg Gd-DTPA静脉注射[3]。

1.3 观察指标

①疾病检出率:对比两组诊断措施应用以后梗死发病时间<6 h、6~24 h、25~72 h以及梗死时间>72 h者所占比例。②病灶检查情况:统计平均病灶数量、平均病灶直径。③不同梗死部位检出率:统计分析应用不同诊断方式后梗死部位于基底节区、脑室旁、额叶、颞叶、顶叶、丘脑、小脑所占比例。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示组间数值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检查疾病检出率比较

MRI检查梗死时间为<6 h、6~24 h、25~72 h、>72 h患者的检出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见表1。

表1 疾病检出率对比分析[n(%)]

2.2 病灶检查情况

MRI检查病灶检出个数显著多于CT检查,检出病灶平均直径显著小于CT检查(P<0.05),见表2。

表2 病灶检查情况评估结果(±s)

表2 病灶检查情况评估结果(±s)

检查方法 例数 病灶数量/个 病灶平均直径/mm MRI 82 2.79±0.36 7.86±2.03 CT 82 1.87±0.29 10.82±3.28 t 18.021 6.949 P 0.000 0.000

2.3 对比评估不同梗死部位检出率

CT、MRI应用于基底节区、脑室旁、额叶、颞叶、顶叶、丘脑、小脑等不同梗死部位检查期间所得数值对比差异显著,MRI检查不同梗死部位的检出率均显著高于CT检查(P<0.05),见表3。

表3 不同梗死部位检出率对比分析[n(%)]

3 讨论

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属于急性脑血管意外疾病的一种,其发病因素比较复杂,主要在于脑部动脉主干栓塞后诱发脑梗死,大面积的梗塞于整个脑叶分布,在发病以后对于患者脑组织产生一定损伤,特别是发生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以后给患者机体功能带来了严重影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4]。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发生以后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类型的病变形式,患者出现明显的脑部组织供血不足,还会造成脑细胞间质水肿,对于脑组织产生的较大的损伤[5]。血管造影应用于血管阻塞诊断期间具有理想的效果,但是此诊断措施属于有创检查的一种,虽然可以明确患者病情发展情况,但是因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病情发展迅速,采取血管造影检查于短时间内难以获得理想的检查结果,而且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二次损伤,安全性不够理想[6]。

本文结果证实,MRI检查应用期间的疾病检出率、病灶检出率以及不同梗死部位检出率均具有明显优势,与CT检查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如下:老年多发性脑梗死属于发生风险性较高的脑血管疾病,表现为突发性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缺损,可能伴随发生一定程度的运动、感觉以及语言功能障碍,严重者出现瘫痪、痴呆以及死亡等不良现象,因病灶数量较高,于病情发展初期准确判定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提高患者预后具有关键性作用[7]。CT诊断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期间可以清楚捕捉到相关病变位置,有利于为临床诊断提供肉眼可见的资料,但是此诊断措施在实际应用期间仅仅能够针对明确形成的病灶对患者病情作出诊断,对于病情处于早期状态的病灶组织难以清楚显示[8]。MRI诊断措施的应用原理在于通过共振成像以及脑细胞核氢元素进行脑细胞活动状态的检查和分析,此诊断措施应用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期间可以在患者发生梗死以后的1~2天就清晰显示病变状态,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在影像诊断期间不会受到骨质构造产生的限制,即便是对于小脑、脑干等难以识别的位置也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9]。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期间CT检查措施通过X射线进行颅脑等受检部位扫描,应用探测器收集X线信号,将不同的信号转化为数字形式,经数字模拟成像。因脑组织具有较好的天然对比度,采取CT诊断可以清晰显示脑组织解剖结构,如果患者于诊断期间病灶部位X射线较高于正常区域,影像上呈现出密集化暗影,病灶部位和正常脑区域X射线相比较小时会出现密集度较低的现象,如患者存在脑出血现象于CT图像中反映阴影密集,脑梗死CT图像则反映出阴影密集度较低。CT诊断对于患者而言能够有效减轻自身经济负担,且突出了操作流程简单、快捷的优势,于心脑血管疾病诊断期间被广泛应用。MRI则通过静磁场中的患者施加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促使脑细胞核氢质子发生共振录像,可以有效显示脑细胞活动[10]。和MRI比较,CT检查的费用比较低,检查方法比较简便,但是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脑白质、灰质,可以提供冠状位、横断位、斜面产生体层图像,具有较大的信息量,在应用期间无需注射造影剂,且不存在电离辐射,对患者产生的伤害比较小[4]。而且MRI可以更加准确地判定病灶数量,特别是对于小病灶、多发性病灶具有理想的显示效果,这是因为CT利用不同组织对于X射线接受、透过率不同成像,对于CT值相似组织的分辨率比较差,检查期间可能存在伪影[11]。MRI通过电磁波于人体中对于不同脏器结构产生的衰减不同,最终通过图像形式表现机体内部结构,可以更加清晰地辨别韧带、肌肉、神经等软组织损伤情况。

综上所述,于老年多发性脑梗死诊断期间应用CT、MRI检查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和CT诊断比较,MRI在疾病早期诊断期间可以检出微小病灶,在显示梗死病灶部位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有利于促进患者顺利展开溶栓治疗等工作,可借鉴和推广。

猜你喜欢
多发性检出率病灶
剪切波弹性成像在乳腺不同深度病变中的可重复性评价
能谱CT 在肺癌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QCT与DXA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检出率的对比
大面积脑梗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及检出率研究
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多发性跖疣143例临床观察
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伤的发病机制与治疗进展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山东产品抽查:文胸婴幼儿服装不合格率居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