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圣强
(南京市建邺实验小学,江苏 南京 210000)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能是学生运动能力的主要表现,是衡量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运动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体能的基本要素涉及力量、速度、耐力及协调等素质,耐力素质作为其中的关键一项,对小学生体能的提高至关重要。但目前小学生耐力素质的强化过程普遍采取的是重复性的中长跑训练模式,小学耐久跑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此,研究小学耐久跑中“障碍赛”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小学耐久跑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单一,表现为耐久跑的教学过程主要以中长跑为主,以简单、重复性的训练内容开展训练实践,小学生参与其中极易产生运动疲劳。例如,针对小学生耐久跑的训练多以400m跑训练为主,以单纯跑圈的方式开展。对小学生而言,枯燥的内容所展现的吸引力十分有限,使小学生的成长体验大打折扣,也使小学生的耐力素质的提升受到影响。因此,教学方法枯燥无法适应现代小学体育教育的改革需要,迫切需要探索教学方法的创新思路。
目前,小学耐久跑教学实践中采取的主要评价方法以终结性的评价为主。以成绩的考核为评价依据,虽然能够直接反映出小学生的综合成绩,但并不能将其作为衡量小学生耐力素质的唯一依据,还需要结合不同评价指标做好综合性的衡量。小学耐久跑教学实践围绕的核心应该是小学生成长环境的塑造,以环境塑造来激活小学生参与主动性。这就需要专业评价方案的支撑,显然目前的评价还不够科学和具体。
“障碍赛”是一种开放性的竞赛模式,在小学耐久跑实践中“障碍赛”的设置展现了显著的应用效果。究其原因,“障碍赛”是以中长跑为主的障碍设置类的赛事活动,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基本需求,障碍的设置本身灵活,既可以是一些实物障碍,也可以是虚拟障碍,不同的障碍内容开放性强,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筛选,最终吸引小学生参与到障碍赛中。下文主要对小学耐久跑“障碍赛”的设置进行具体分析,旨在为小学耐久跑的教学实践提供明确思路。
在小学体育教学框架中,耐久跑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充分检验耐久跑的有效性,将“障碍赛”应用到小学耐久跑教学中,需要在前期开展可行性的论证。首先,对“障碍赛”设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障碍赛”设置需要多元资源提供支撑,小学体育课堂环境中资源丰富,且“障碍赛”在设置阶段对资源的使用要求并不高。从这一点来看,“障碍赛”可以在小学耐久跑教学中进行设置。其次,分析“障碍赛”是否符合体育教学需要。可行性的论证强调从多方面着手,让“障碍赛”可以发挥应有的作用。“障碍赛”内容的优化与小学耐久跑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关系,均强调对小学生耐力素质的培养。因此,“障碍赛”内容契合新时代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积极意义。最后,分析“障碍赛”是否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体育学习需要。小学生的个性化特征鲜明,“障碍赛”的设置灵活性更强,能吸引小学生主动参与,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将全面增强。从可行性论证的角度看,“障碍赛”更契合小学耐久跑教学的基本需求。
在中期“障碍赛”实践方案的制订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做好方案制订小学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方案制订,包括“障碍赛”实施所需器材、实施时间、实施步骤、实施预期效果等,对这些基础性的内容做好科学安排,以此来保证“障碍赛”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最终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保障。第二,打造层次性的“障碍赛”方案。“障碍赛”的设置通过障碍设置的灵活性来优化耐久跑空间,打破传统耐久跑的局限性与枯燥性,让耐久跑的价值充分展现。对小学生而言,其个体差异的普遍存在对小学耐久跑教学方案提出了较高要求,需要方案本身具有针对性与多元性,因此应灵活安排“障碍赛”的层次,使“障碍赛”的设置更契合小学生的个体成长,最终为小学生的成长提供必要条件和支持。第三,形成完整的“障碍赛”实践方案。小学体育教师要明确各个细节,准备好基础资源,使其更加契合小学耐久跑课堂并满足小学生的成长需要。
在小学耐久跑“障碍赛”设置方案形成后,为了避免该方案仅停留在理论上,还需要将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优化小学耐久跑的教学空间。因此,可以在开展耐久跑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安排“障碍赛”的内容,从课堂常规、具体实践和系统评价等多角度出发,尝试去打造完整的课堂方案,最终目的是保证“障碍赛”在小学耐久跑教学中可以有效落地。
小学体育课堂常规包括队形队列、师生问好等。体育教师在做好基本的组织工作之后,让小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首要环节是热身环节,在传统的课堂热身模式中多以关节热身为主,小学生对这种热身方式的参与积极性不强。针对这一问题,体育教师可以尝试将一些趣味性的内容(如“贪吃蛇”“大网捕鱼”等)融入,调动小学生的热身积极性,从而更主动地投身到热身实践中。前期的充分热身能够为后期耐久跑“障碍赛”的实施打好基础。在完成热身环节后,体育教师则需要明确教学重点,提出耐久跑“障碍赛”内容,以生动的讲解方式再现,如利用多媒体设备等将“障碍赛”具体化明确化,使小学生初步了解“障碍赛”的基本规则,从而主动地参与其中,为具体实践奠定基础。
在小学耐久跑教学实践中要合理安排活动内容,让“障碍赛”可以有效落实。障碍赛跑的构成要素具体如下。
3.2.1 “障碍赛”活动将小学生分为男生、女生2组,并对组内成员进行调整。将小学生带入事先准备好的场地环境中,初期阶段主要以短距离“障碍赛”为主,让小学生熟悉活动模式,如设置“30cm钻圈障碍往返跑”“解题障碍往返跑”等。“30cm钻圈障碍往返跑”通过设置离地高度为30cm左右的圆圈,小学生在跑的过程中需要成功钻过圆圈,类似跨栏教学模式,以此来达成往返跑,它以竞速方式展开,将小组的成绩作为考核要点;“解题障碍往返跑”指的是安排和设置不同学科的题目,并要求学生在进行障碍往返跑过程中进行回答,最终的衡量依据包括小学生的成绩与答题是否准确等。初期阶段“障碍赛”的实践过程,可以使“障碍赛”的特点得以展现,让小学生更熟悉“障碍赛”的模式,为后续“障碍赛”的深入打好基础。
3.2.2 耐久跑“障碍赛”活动实施以标准400m场地为“障碍赛”的实施平台,要在实践课开始之前做好障碍的设置。在0~100m,每10m设置钻圈障碍;在100~200m设置答题障碍,共计2题,题目随机,以纸条的形式设置,并要求小学生将纸条带回终点,以便于考官进行考核;在200~300m设置障碍物,如小垫子、木棍、跨栏等,让小学生跨越障碍;在300~400m布置实物障碍,让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跨越障碍物。在耐久跑的过程中障碍物的合理安排,能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障碍赛”实践,方便体育教师教学的展开。
3.2.3 小结小学体育耐久跑“障碍赛”的实践过程要求小学生对“障碍赛”的内容有充分了解,实践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做好安全防护,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自身情况,提出可行方案,最终让实践效果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为耐久跑教学目标的达成奠定坚实基础。
小学耐久跑教学强调的是对小学生耐力素质的培养,尝试将“障碍赛”模式运用其中能展现出良好的实践效果。从小学生的反馈情况可以看到,小学生的参与感明显提升,且由于“障碍赛”趣味性较强,小学生耐久跑的疲劳感较小,表明“障碍赛”的实施具有有效性。在开展评价的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充分考虑小学生全过程的表现情况,而并非单纯地以成绩为衡量的关键指标。除此之外,根据反馈回来的教学实践效果,体育教师要进行动态性的优化,对障碍的设置要保持灵活性。“障碍赛”本身具有开放性的特征,灵活地安排障碍元素对小学生体验感的提升有积极意义,也能带来更多的新鲜感,激发小学生参与主动性。
“障碍赛”的设置与安排最终还需服务于小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体育教师要充分结合学校和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障碍赛”灵活地融入小学耐久跑教学实践,推动小学体育课堂的创新与发展,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