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欢,张航琪
(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 郑州 450001)
“国力恭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深刻阐述出了人民体质与国家存亡的关系,表达了体育在“切扶大厦之将倾”中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国民体质尤其是作为未来国家脊梁的青少年学生的体质水平再次面临逐年下滑的严峻挑战。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多年来国家相关部门相继印发了如《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2021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也再次强调保障学校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时间,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干预。学校体育再一次被推到时代的“风口浪尖”。
因此,本文以多元教育理念为切入点,通过深入挖掘学校体育的价值并发挥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以打破学校体育发展瓶颈和社会上对体育偏见的桎梏。
“五育”教育观包括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即美育)5个部分。“五育”教育思想最早由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这种教育观产生于中西教育思想的碰撞融合之中,是近代教育思想中的杰出代表。关于“五育”之间的关系,蔡元培先生更是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观点。显然,体育在当今学校教育中不仅有其固有的强心健体和促进社会适应等价值功能,从现代教育角度来看,体育的内涵也延展到了德智美劳“四育”之中。
身心一元是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其具体含义是:作为完整的人,应是生理与心理的统一,而不是将两者割裂而论。从身心一元的角度看,体育侧重关注物质的、身体的发展,德育、智育和美育侧重人心灵的真善美,而身体的存在是人精神世界得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若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身体作为促进其他教育的支撑载体。从这个意义上看,体育对其他教育的支撑促进作用体现在以体育德。学校体育既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能培养其合作意识,谋求两者的和谐统一。同时,随着体育与“课程思政”互融研究的兴起和纵深发展,学校体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也得以进一步融合。以体益智,体育对于孩童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促进已经成为体育界和医学界等学界的共识。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John Ratey通过百余项严谨的科学论证,证实了运动对大脑结构的影响,并在其著作《运动改造大脑》中对这一过程及其原理进行了详细论述。以体健美,体育对人体外在形态美的塑造在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上就已经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对于人内在审美情趣与精神的影响、心灵的温润和人文素养的提升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体助劳,劳动融身体活动和智力活动于一体,但究其根本仍是以身体为劳动之根基,健康的身体是劳动教育得以顺利实施的必要前提。
终身教育思想最早见于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的著作《终身教育引论》。简而言之,终身教育就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终身教育思想的不断完善下,终身体育思想也随之孕育而生,并逐步形成一个相对成熟且独立的体系。终身体育强调不同年龄的人进行身体锻炼的持续性和在一生中不断交替进行的过程,它与人类健康持久且连续的健康密切相关。通过学校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观念符合时代和个人的发展需要,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都会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从国家层面来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对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思想解放的机遇”。《“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宏观的国家顶层设计入手,为实现“健康中国”目标指明了道路和方向,而终身体育则从微观的自下而上的角度为实现群众终身健身提供了科学具体的方法,是达成“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基础。从社会层面来看,通过学校体育课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有利于终身体育社会的建设,从而进一步满足未来群众对多元体育及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同时也有助于缓解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后的社会保障体系压力和国家财政及家庭的压力等。从个人层面来看,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有规律地进行身体锻炼不仅有助于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也能有效地提高群众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联合国于1948年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中首次明确提出“人人都享有受教育权利”的宗旨,全民教育理念由此诞生。全民教育理念有社会和个人两层含义:从社会角度看,人人都有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从个人角度看,接受教育是公民的权利,也是一项需履行的义务。学校体育教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学生有权利也有义务去接受体育教育。相对于全民教育,终身体育侧重纵向的时间范围,强调公民应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生都要进行的活动。而全民教育侧重横向的数量范围,强调每位公民都应当参与适量的体育运动。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明确规定,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这也使学校体育的参与人群惠及每位适合参与体育运动的公民,为全民体育打下了坚实且广泛的群众基础。其次,接受学校体育教育使群众在参与体育运动时的过程趋向于科学化、规范化,有利于为我国竞技体育事业的后备人才选拔提供便利和基础。同时,《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中也明确表示全民健康对于国家、社会、民族和个人的重要影响,因此,广泛开展学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顺利推进和提升全民健康水平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战略意义。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的规律为研究对象,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学校体育作为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其背后是一张社会性网络,学校体育是这张大网上的节点之一,通过无形的“蛛丝”与其他节点发生着联系或存在着发生联系的潜在条件。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界定上看,体育课堂上的学生作为个体,同时构成了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当下对学生体育意识、科学锻炼知识的培养与灌输,在学生未来成为“社会人”后将会以多种形式呈现。其呈现在个人层面,即公民不断深入的健康意识;其呈现在社会层面,即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对体育产业的发展和我国体育事业建设起到强力的助推作用;呈现在国家和民族层面,则为体育强国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从学校体育课对学生教育到3个层面显现的整个过程存在递进式关系,但并非单向递进,每个过程是相对独立的个体,但同时又属于一个整体。组成整体的个体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相互促进,最后达成“中庸”式整合,发挥出个体不具有的效果。
学校体育是在向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国梦伟大征程迈进的基石。以五育并举为切入点,学校体育在五育中有着极为特殊且重要的地位,其不仅发挥着固有的价值,同时也将德智美劳教育融入学校体育;从终身教育思想入手,学校体育在传授学生科学锻炼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体育强国建设添砖加瓦;从全民教育理论视角下看,学校体育对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进和全民健康的目标实现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从唯物辩证法视角来看,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体育教育,在未来将进一步推动我国体育产业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并反作用于学校体育,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必须时刻抓牢学校体育工作,树立“身心一元”思想,将身体也作为教育的培养重点之一,通过学校体育建构知识、创造精神,从而展现体育的认识论意义。同时,地方部门和学校应切实将国家有关学校体育的文件精神传达、落实到位,为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