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苡(湖南科技大学齐白石艺术学院)
打击乐作为在全球范围内都具有深厚历史意义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远古时代就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与人类的社会文明发展相辅相成,并随着时间的进展而日益绽放出全新的生命力。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我国和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我国少数民族打击乐和主流打击乐之间的文化交流也空前繁荣。两者在相互碰撞中相融,在融汇中共进,西洋与东洋、远古与现代的音符在这里共同产生了回响,从而打造出打击艺术民族化与多元化共存的崭新态势。而又是中国音乐体系中重要的分支,随着我国打击乐的起源时期和地域差异,又会有很多不同的种类。我国民族打击乐和主流击打乐就是一个二类。同属击打乐类,但却又有一些不同,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音乐各个领域竞争日益积累的形势下,民族打击乐既面对着全新的挑战,也面对着全新的发展契机。必须重新思考民族打击乐和主流击打乐,以找出二者的本质差别及其协调发展的策略,为我国音乐教育变革发展打下了基石。
民族打击乐与流行打击乐之所以叫作打击乐器吹奏,也就是都要使用击打乐器去吹奏,一般来说以膜鸣乐器和自鸣乐居多,而且旋律都非常强烈。二者能够区别开,与演奏的主题及其形成的年代相关,但是发展历程上二者还是存在很大联系的,关系不可分割。
民族打击乐器演奏的和流行打击音乐在基本原理上有着共同点,但又具有各自的特色和魅力。二者的发展,分别以中国各个地方的风土民俗及其历史文化为根基,但在艺术表现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同。民族敲打音乐带有文化符号性质,通过民族敲打的音乐,代表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比如在陕北的传统腰鼓,便具有非常强烈的民俗气质,可以使人通过钟鼓声体会到陕北的豪迈。而传统打击乐也是以创新为主要方面,走在现代发展的最前端,冲破了许多固有的传统框架,内容涉及国家、主题等。又例如可融入现代流行打击乐中的节奏韵律、运用多类音乐。但一言蔽之,二者在象征意义以及表达方法上,均有一些不同。
中国传统打击乐和西洋流行打击乐,是当今中国打击乐领域中各具特色的两种类别。但在现阶段,中西传统打击乐的融合性演奏并不是非常普遍,同时也还存在着较大的局限。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这两种音乐数量和品种均非常少,且在音乐配置上也并非都很先进。民族打击乐的表演形式较主流表演形式为简单,但又不够严格。因为主流打击乐需要严格地根据音乐进行表演,而民族打击乐则能够按照音乐进行自由发展,相比之下,民族打击乐的表现比较灵活,而且二者完全能够扬长避短,在求同存异的同时实现有机融合,协同创新。正是如此才可以让他们更良好地发展与融合。不过,不论是我国民族打击乐或是西洋流行打击乐,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流行打击乐相对于中国打击乐来说,历史发展的相对较晚,不过也形成了自身明显的特点。
民间打击乐和流行打击乐之间具有一脉相承的联系,二者都存在着共同的乐器形式和演奏技法,从而建立了二者彼此融合的理论基石。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在器乐教育领域的中西对话更加频繁,中西打击乐之间从表演形式、表演技巧、教育经验等方面,都在进行着相互沟通与总结。而民族打击乐与流行打击乐融合的关键点,就是双方能发挥各自的优点。流行乐往往在团体演出中成绩优异,但民族打击乐往往在个人演出中成绩更胜一筹;主流打击乐往往具备了良好的把握全局的能力,但民族打击乐却更突出了表演者的个人特点,而且变化更加丰富。所以,在根据中国的当下语境,对二者进行融合创造音乐时,要注重在保留传统民族打击乐的自然个性基础上,充分发挥流行打击乐的优点,让整个音乐演奏更显浑融圆唇、流畅整饬。
由于西方文明的大规模引进,中华民族文明在中国的流传与继承遭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当然,目前人们已经采取了大量有效的措施促进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有了更多的中国青年投身到维护传承文明的事业中。但毋庸置疑的是,在中国音乐艺术教育领域,流行音乐远比中国传统声乐的受众区域更广,尤其是在民族打击乐方面的学习和传播情况着实不容乐观。因此,可通过更积极地在我国境内的主流打击乐节目中适度添加民族打击乐的成分,以扩大民族打击乐的影响范围,使更多的听众了解到其魅力。在我国的传统乐曲中,不仅仅只有打击乐,很多乐曲类型都具有了这么一种突出特征——和人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中国的民俗传统音乐艺术很大多是来自于普通民众日常生产实践中产生的,因此音乐作品都比较质朴简单,但富有真挚实感和鲜明的剧情性。同样,将大量的生活画面也潜移默化地转植到了乐曲之中,使民族在传统打击乐艺术中形成了更加鲜明的生命画面感和氛围感,能引起人们更加丰富的生命印象。在表达情节以及创造图像艺术形象等技术方面,中国传统少数民族击打乐都有着和主流敲击乐乃至任何音乐艺术种类如声乐等无可比拟的优势,不过在与主流少数民族敲击乐相融的流程中,往往需要使得这一优势才能得到有效体现。比如,流行打击乐器所演奏的基本乐谱就是严格的五线谱,由于演唱者需要严格地按照谱中确定的节奏和强度加以演奏,而随意发挥的空间也比较小,因此这种精雕细刻的歌曲表演模式尽管浑融精彩,但却无法令人眼前一亮,如同一个函数曲线,只能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以一定周期性起伏幅度发生变化。而传统民族打击乐的速度和力量不能按一定模式,由司鼓者指挥。一旦在流行打击乐节目中的适当时候穿插了民族传统打击乐的音节或片断,“函数曲线”就成为大海的浪花,一潮未平一潮又起,涨退变动难以预测,能使整体的剧目更为跌宕起伏、角色个性更为明显,故事容量与气氛感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而在节目中观众对形象刻画和情感表现的需要,也将能更进一步地得到了实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各地流行的民族流行敲击乐队的组建与活跃,关于民族打击乐的问题也首先反映在政治观念上。目前,国际打击乐节已在世界多个国家举办,这是音乐爱好者非常关注的问题。为了取得优势,国乐团必须从大型活动入手,做好外展工作,培养青少年。民族打击乐的教师、创作者和研究者必须从各种活动中学习全世界打击乐的创新经验。只有观念创新才能体现出新的魅力,吸引更多的关注,获得更广泛的认同。从历史沿革过程来看,我国民族传统敲击乐在西欧落地生根的时间远晚于东方。因为彼时西欧本土的音乐表现体系已经初具雏形,所以中国民族传统打击的音乐表现体系在西欧并没有在一开始就获得了高度独立的地位,而是仅仅作为对其他民族声乐表现的陪衬而存在的。长久的“配角”处境和辅助作用使流行打击乐更具有“集体意识”。如果我国民族打击乐的主要影响对象是普通听众,注重于调动听众的情感意识,则中国流行打击乐主要是诉诸于其他音乐形式的,为整个音乐气氛进一步营造而服务,并不注重于形成特定的音乐形象。民族打击乐表演过程中,每一个音乐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尽管彼此之间的密切配合,却又更强调了各自的个性,颇有“百花争艳”的气派。而在现代主流击打音乐中,由于各种乐器的声音都最终融合为一个声音,所以具有了高度的包容性和整体性。所以,在把民族打击乐与主流敲击乐融为一体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可进一步发挥对主流敲击乐的辅助功效,让其填补了民族打击乐间在乐音转换时可能产生的缺口,并将连接缝隙之处包裹得更加细腻流畅。同时,中国流行打击乐本身所具有的高度艺术美感也为它在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中的运用打下了基础。在京剧演出中,就经常可以看到流行打击乐的影子。由于京剧演出中对唱腔有着很严格的规定,所以流行打击乐可以在精准表达旋律的同时,也把整个演出气氛衬托得更为淋漓尽致。
再有,在流行打击乐中的传统键盘类民族敲击乐器如马林巴、颤音琴等,则完全弥补了在传统民族敲击音乐中无法体现旋律、只能以旋律为载体的欠缺,为敲击音乐中建立一种特殊而又表现力丰富的音乐形式,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功能。而中西融合的民族敲击乐器组合形式也变得别开生动,让人耳目一新。如我国著名青年艺术家万方的打击乐重奏作品《绽放》,在乐曲选择上既使用了传统民族敲击乐器演奏中的鼓书、小锣和大锣等,还使用了传统流行打击乐的颤音琴、定音鼓等。定音鼓还可以将音色变化得更加丰富多彩,人们通过它来渲染雷声的氛围,使其产生了一种环绕式效应,为整体乐曲添加了一种热情周到、生机盎然的光彩,同时音乐也更显圆融流畅、更富感染力。
打击乐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乐器表现形式,是值得人类共同学习与探讨的艺术珍品。音乐是不为国界线所限定的东西,在其历史的形成与发展繁荣过程中,各种流行音乐都已发生过各种程度的融合。但是,从现阶段的乐器融合现状来看,可以非常自由巧妙地将民族敲击声音乐和流行敲击乐器艺术熔于一炉的器乐艺术成果还比较罕见,并且多数都还停滞在二者单纯融合的阶段,而往往在同一门类艺术作品中,将民族敲击声乐器艺术和流行敲击乐器艺术一起搬上了舞台,而表演者们却各行为是。这种的“整合”是存在局限的,而且没有技术创新和变革,就不能真正地发掘中西打击乐融合发展的潜能。在未来的世界音乐融合创新中,要解决好一样的问题,就一定要注意增进全球各地间的音乐文化艺术交流,并首先在意识上进行文化交流的“融入”——当然,这并不代表着我们在文化认识过程中就对二者做出了同质化对待,只是注重从更深刻的思想情感上意识到二者本身便是音乐教育家庭中的优良成员,以更加开阔的胸襟面对二种音乐形式的沟通和交响。随着我国打击乐事业的日益发展,中国打击乐团的演奏活动已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形成了一个有着广泛受众群的文化艺术欣赏活动,这也将为全球不同国家的打击乐爱好者进一步深入领略世界各地方打击类乐器演奏的文化提供了良好契机,并将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打击乐和流行打击乐文化的融合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乐团在巡回演出的整个过程中,往往会根据本土社会人文特点对演出曲目进行选择性的调整,使其更能符合本土社会文化背景和民众的审美取向。而在小说改编的进程中,大学生们通常也会寻找本地画家以及专业学者们的协助,而如此一来,对于久居于象牙塔、缺乏创作实践机会的学子们又可以得到和已经成熟的打击金属乐队对话沟通的机会,可谓一举多得。
放眼整个世界的传统文化与艺术历史,人们都可以看到,任何一场所谓“文艺复兴”的运动,究其本质,都是世界各个民族的各种文艺形态共同融合影响下的必然产物。在20 世纪初期,我国音乐艺术文化发展正步入了一个全新发展过程的初期,中国的音乐界人都曾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展究竟应该选择怎样发展途径的问题,进行过广泛而长期的讨论。就像人们对很多个音乐艺术范畴的探讨那样,有些提出高举我国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伟大旗帜,把中国音乐视为洪水猛兽,坚持对其不闻不问,集中力量实现对中华民族古老音乐的整体复兴。也有些提出对中国西历传统音乐文化秉持坚决推崇的立场,把中国的古老传统音乐文化看作落后的象征,要将流行音乐文明彻底地留在中国境内;也有有识之士积极提出将流行音乐文化和传统中国的声乐传统文化融会贯通,取其所长、为我所用的现代化方略,也就是这些思路为中国传统声乐文化的国际性、发展,开辟了一扇窗。我国悠久的声乐文化历史发展也已向人类社会证实,整体复兴和全盘西化都是不可取的,不光是在传统声乐方面,文学、舞蹈、建筑等现代文艺门类乃至其他的自然科学领域,也必须在中西交融中发展与前进。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打击乐与流行击打乐间的有机融合和大胆革新将是百利而无一弊的发展趋势,它非但不能消弭传统中西击打乐各种的共同特点,反而还可以最大化地突出二者的共同优点,以便于为其寻找更丰富、更合理的演绎方式。民族打击乐和流行打击乐艺术之间的融合与创新需要多种协作能力,艺术家、表演者、指挥家以及研究者们都需要携起手来,提高自己的作曲水平与表演才能,进一步充实打击乐的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涵含量,让音乐之花在中西方的文化土壤上,都能充满活力、蓬勃而旺盛地生长。
现代的音乐领域中,民族打击乐和流行打击乐彼此关联,表现着各种不同的魅力,在国际文化交流的大历史背景下,民族打击乐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外来音乐文明的撞击。文明根基无法丢弃,但文化创新也是中华民族打击乐持续发展的必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