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凌(湖北美术学院)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是文化的展示场。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博物馆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当前的博物馆在观众参观量上有着显著增长,到2018 年,我国博物馆参观人数已经达到10 亿人次,观众的增长一方面源于大众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另一方面也源于近年来博物馆的观众服务系统质量不断提升。观众服务系统中最为关键的一项就是博物馆展览质量的提升。博物馆从早期教科书式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开放、亲切的姿态之后更广泛地获得了大众的接纳,叙事理论和数字媒体介入博物馆展览是实现博物馆新姿态的重要因素。
叙事即讲述故事,叙事现象诞生于文明之初,有着伴随人类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叙事学诞生于20 世纪60 年代,早期的叙事学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研究故事结构的学科理论,经历经典叙事和后经典叙事时期,叙事学的研究范畴得到了拓展,已经广泛运用于文化、艺术、政治、电影等领域。博物馆作为向大众讲述文化的平台,叙事理论的运用明确了讲述人、讲述方式和受述人三要素,带入了故事结构、情节等观念,提高了博物馆的文化表述力和影响力。数字媒体是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影像等感觉媒体,数字媒体按组成内容可分为单一媒体和多媒体。近年来,数字媒体因其先进的技术优势进入到博物馆领域,对博物馆的藏品储存、展览、教育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数字媒体极佳的视觉呈现能力在博物馆的展览领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而这也是让观众走进博物馆、喜欢博物馆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开始注重碎片化视觉呈现到现在关注整体性叙事表达,数字媒体在博物馆展览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湖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陈叙良强调,艺术展和历史展既有交融也有区别,要注重“表达”的逻辑性和叙事性,让观众有历史和艺术的双重体验感。目前关于博物馆数字媒体叙事性表达的相关研究理论还不多,本文以博物馆中的数字媒体叙事表达为研究对象,从素材、结构、表达、交互几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实例进行探讨,结论将为博物馆的数字媒体叙事表达做理论支撑,为其发展做资料参考。
传统博物馆的文化主体是实物展品,这是博物馆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博物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大都会博物馆拥有19 个展区,200 多万件艺术品,藏品文化涉及非洲、大洋洲、美洲、亚洲、埃及、欧洲等地域,包括雕塑、油画、版画、乐器、武器、装饰品、纺织品、金属制品、陶瓷制品、珠宝等。从展示规模、涉及地域、展品范畴上都凸显出世界级博物馆的优势。展品是博物馆的叙事主体,展览围绕展品展开,在合理的观展流线和照明条件下,突出了文化表述的真实与权威性。今天的博物馆有了数字媒体的介入,影像、音频强大的表述力给原本静态无声的展览增加了视听感染力,实物展品不再是唯一的话语者。传统的展览强调展品的核心地位,配合主体展品使用的相关文字图表等都处于辅助地位。数字媒体的参与使相关信息与主体展品形成整体,不再是从属地位,甚至比实物更能传递有效信息。将展品的影像效果和展品本身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展示,原有的展品与影像之间分离的状态被消除。自然博物馆中的展项“新洼金山龙”的主体展品为大型恐龙化石,博物馆根据原有展品的背景资料制作了影像内容,数字媒体作品呈现在化石前的透明介质上,影像表达的恐龙化石和真实的化石重合到一起,恐龙从骨架到生长出肌肉皮肤,从静止的状态到开始行走,再添加场景环境,结合环境变化恐龙产生了更丰富和灵活的动作,新洼龙的样貌、行动、生长环境和习性通过数字媒体做了系统完整的信息展示。
传统博物馆展陈以观看为主要体验模式,在数字媒体参与博物馆展陈之后,观众可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感官,激发情绪,形成全方位的体验。让观众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参与到故事中,多感官的同时参与使观者获得更全面的体验。
传统的展示体验受展品本身特性的制约,以实物为主,观众主要依靠视觉完成体验。数字媒体技术中交互设计是观众喜爱的体验项目,数字媒体采用图片、图像、文字、视频、音频等素材合成制作,作品时空安排和规模形式可根据表现的内容进行设计,观众在运动中完成或者是采用特殊的动作配合完成体验,设备捕捉动作信息后进行运算,再提供给观众反馈信息,这种对话的方式让观众在体验过程中得到了存在感,参与主动性增强,集中注意力并投入到情境中,过程中生成相应的情感共鸣,达成认同。数字媒体展示方式的合理设计可以有效地提升叙事的效果。在浙江科技馆的“地球诊断”展项中,观众可以用听诊器给地球诊脉,屏幕上显示出听诊器所指区域的环境情况,观众可以针对不同的环境情况选择相应的处理方式,不当的处理方式会使该区域的环境恶化,合适的方式会使不良的环境得以改善。行动和思维的参与,可以提高观者的注意力,参与行为的反馈能让观者了解到不同行动的意义和影响,在积极和愉悦的状态中获得信息认知。
博物馆多媒体展示素材来源广泛,在注重内容多样性的同时还应注重构建与题材的关联性。传统博物馆以实物为主体展示对象,基于多媒体的技术优势,信息的来源和储存更加灵活,传统空间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日趋弱化,这一优势使多媒体信息具备表述的优势,信息的选择和呈现成为媒体叙事的重点。大量的优质素材能增强语言表述力度,素材内容要紧扣主题,可以从不同视角反映主题,表述会使主体更加饱满和立体。数字媒体和实物结合展示的条件下,突出各自优势,全面展现对象价值。良渚博物馆在馆中采用AR 智能眼镜设备,观众通过设备能看到实物的数字影像,视觉效果清晰且可以多视角观察,实物作品的细节被单独提取出来进行展示和解说,极大地提高了细节的可视效果。博物馆室外遗址公园里也设置了数字媒体的展示项目,古建筑在遗址地以原有尺度的三维效果呈现出来,给人真实和震撼的视觉效果。这些数字媒体内容都源于对原始材料的研究与分析,确保成果的真实性和权威性。
博物馆数字媒体展示的故事结构设计应合理和符合认知逻辑。媒体内容的选择是形成媒体叙事的基础,内容结构组织关系到观众的认识,符合逻辑和生动的表述能提高观众接受与认知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传播。通常博物馆采取的是线性叙事和主题叙事结构。线性叙事以时间和逻辑发展为线串联起每个作品,总体表述一个文化的发展始末,主题式是多个内容围绕一个主题展开,他们之间没有时间先后的继承关系。数字媒体参与博物馆展陈之中,叙事的结构组织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数字媒体可以将单个信息点组织成独立的故事,不受空间的制约,形成故事套故事的结构,可采用顺序、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还可以采用互动的方式,由观众共同参与故事。数字媒体让博物馆的叙事变得更宏大,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关注点了解相关信息,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每个受众都能收获符合个人需求的故事。在敦煌数字文化展示中,以壁画为基础,表述了关于生活、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它们的故事各自独立,如其中的有杂技的演示,有不同交通工具出行的演示,有妆容的解说,并有化妆步骤拆解,简洁易懂,这些内容都统一于同一时代文化背景下,让观众对敦煌文化形成整体性的认识。
博物馆数字媒体展示的叙事表达应在视觉和形式表达上与项目整体保持一致。媒体展示是博物馆展示的一部分,在视觉和形式表达上,应与博物馆展示项目整体达成一致,强化主题,营造独具特色的氛围,让观众获得高品质的观展体验。数字媒体的叙事语言从形成方式来分包括自然素材和非自然素材,图像、文字、声音、视频可直接从自然采集,通过对原型拍摄和录制等方式得来,非自然素材主要是通过后期技术加工而来。自然素材与非自然素材经过整合加工,利用数字技术对对象进行再设计,赋予对象以情态,包括形态、运动、色彩、声音等,将景物情感化,这种情态的再设计要求设计者准确把握原有语义,对其隐性语义进行显性表述,艺术化表达,让观众获取到准确的信息,融景生情,产生共鸣。动静结合,具象与抽象,真实与虚拟,都服务于主题思想,是一个有机的整体。2021 年9 月在南京六朝博物馆举办了“公元前202——汉风美学沉静式艺术展”,展览围绕汉代画像石、漆器、瓦当等元素,采用图像、光影、符号、声音等媒体技术手段,为观众提供了一场壮丽的汉代美学文化的沉浸体验。其中的“千文万华”展区的主题是汉代漆器艺术,展览提取漆器上的祥瑞纹饰和色彩,画面在烟云流淌和精美绚烂间交织,流动的是线条,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让观众不禁沉浸其中,情感随之起伏。
《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产生的态度体验。”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表明人对事物的态度,是人与物的关系。审美情感是人的情感领域的一部分,审美的对象物不是简单的客体对象,是包括人和心灵自身的广义的对象,景物被情感化,由此达成情景交融。“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博物馆实现了延续和传播文明的使命,了解大众所需,满足其需求是博物馆展览工作的重点之一,数字媒体参与其中能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展览的内容表述上,数字媒体能优化传统视听品质,优质的图像、视频或音频使原本抽象的文字表述变得鲜活;在故事情节建构上,能提升场景氛围,如在实景建构的条件下通过投影和光影的参与,成百上千的蝴蝶开合翅膀,在夜空中有节奏的明灭变换,真实细腻的视觉呈现让观众瞬间被自然的魅力所震撼;在互动环节设计上,根据观众的兴趣点提供多样的参与方式,互动翻书和穿戴游戏等让大众与故事拉近的距离,参与其中,文化由此和人们关联起来。浙江省博物馆利用数字媒体配合展品玉琮的展示,展示中首先结合实物的数字化视觉形态介绍玉琮的出处,尺寸、形态,质地和纹样等信息,进而从纹样带入玉琮产生的背景——良渚文化,随后展开了对良渚社会文化生活的介绍,道出琢玉是良渚人期盼美好生活的希望。在故事中穿插两个互动环节,一个是良渚人的典型服饰穿戴互动,一个是琢玉的工艺制作互动。数字媒体技术不仅通过3D数字化展品信息展示了作品的形式特征,还通过对背景文化的图像表达和互动设计把观众带入剧情,变成良渚人民,参与玉琮制作,从而形成对玉琮文化的认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结合数字媒体技术的展项给观众提供了全方位的场景体验,使观众沉浸其中,融景生情。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应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展厅中表现的是城市历史景观,展览由一条主街道串联不同城市街道场景构成,街道两旁搭建的实景建筑错落有致,精致丰富。街道采用石板铺路,沿路设有水道和石桥,观众行走在其中,可以俯身看水中游鱼,也可上桥观两岸风光,轻松愉悦。天幕采用LED 屏展现一天的光影变换,夜空中的烟花游动绽放,色彩绚烂,吸引观众驻足观看。雨中的街道带给观众多一份的惊奇,观众可用手感受雨水的清凉,也可聆听雨水滴落的声音。数字媒体的参与让场景更富有活力,观众在其中可漫步、停留、观赏、触摸或聆听,参与到整个城市中,获得身心的满足,产生文化认同。
数字媒体在博物馆中的运用时间不长,但是却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博物馆中重要的展示手段之一,根本原因在于数字技术的支撑和受众对展示方式的认可。随着技术和理念的不断发展,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还可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在素材的获取上将更加广泛,结构设计上也会更丰富,形式表达将会得到更多的突破。优化数字媒体的叙事表达,在现有的基础上丰富展示形式,提升观众体验品质,以促进文化传播和交流为核心,推动博物馆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