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涵(苏州大学艺术学院)
刘士林学者曾表明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诗性源于对生活的理解与把握,在外来文化入侵的浪潮与日常生活审美变化的背景下,诗性文化作为中国式深层的内在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的最大贡献之一,也在经历着种种转变。基于此,诗性设计在高科技时代下如何得以进一步发展,又如何赋予其新的生命,需要着重思考。
原始人理解世界是以直觉的感官方式完成的,一切都始源于原始人的无知与好奇,这并非某一地区特有的现象,而是他们共有的诗性智慧。与西方文化将外向自然视作研究对象、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征服自然有所不同的是,从农耕文化中孕育出的华夏文明视人与自然为和谐的统一体,注重向内探索。作为人类诗性智慧与文化的直观形态——中国古典诗歌包含了深刻的东方哲学智慧,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积淀。“诗性”是一种审美精神与内在标准,它在中国诗学的传统文化与诗性精神浸染下逐渐发展而来。中国诗性设计蕴含东方诗学文化的智性审美,形式与风格等元素皆浸润于数千年的文化滋养之中。
中国诗性设计具有南北之分。北方以齐鲁文化为源泉;南方则从江南文化中汲取营养,是一种以审美自由为基本理念的诗性设计。
(1)中国北方诗性设计。北方诗性设计沾染了太多的道德色彩,它经常发生异化——以道德代替审美,审美特征并不清晰,被看作是中国诗性设计的初级阶段或早期状态。例如北京故宫,等级森明,给人以唯我独尊,皇权至上之感。
(2)中国江南诗性设计。江南诗性设计赋予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脊梁瑰丽的色彩。人文精神发生最早、积淀最深厚的中国文化,正是在江南的诗性文脉中得以实现自身在逻辑上的最高环节。其“情”本质上是一种“诗化的感性”,而其“理”则是一种“诗化的理性”,在感性与理性是二元对立之间,有一种更深刻的中国式的和谐关系。江南轴心期,诗性以生命的精神为最高理想,进而影响至设计领域。由此,摆脱了北方政治道德伦理的束缚,真正属于江南文化的诗性设计孕育而生。
(1)柔性。江南诗性设计具有柔性的特点。江南气候温和,河道纵横交错,水系发达,植物丰富,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的江南人灵秀颖慧,情感细腻而思维活跃,利于艺术与设计。诗性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清丽的自然环境,不仅使人们热爱自然,也促使人们启迪遐思,滋润人的灵性。江南诗性设计崇尚清秀俊逸,设计风格自然婉约。江南柔和诗性设计的特色可以从“小桥流水人家”的空间布局、曲径通幽的小巷中得以体现,街巷也是诗情画意的地方特色最为直接、最为集中的展示空间;小桥流水人家的传统风貌、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都被街巷所包容,给人以整体和谐之感;苏州姑苏区的街巷中仍旧保留传统特色的小桥、绿化、水井等小品,在丰富街巷景观特色的同时,也体现着苏州人典雅精细的人文品格(图1)。(2)刚性。然而江南的诗性设计又是刚性的。江南文化的基础是先秦的吴越文化,轻死易发,尚武好斗。江南地区水系发达,河道纵横,易发生洪涝灾害,而江南人民豪迈勇武,逐渐养成了刚毅的品性。江南是中国最具有自由精神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有骨气的地方之一,江南文士身上皆有豪迈洒脱之风,狂逸、放旷的人生态度突出,江南诗性设计的刚性特点可以从器物、园林等设计中的得以体现(图2)。
图1 苏州甪直 来源:自摄
图2 吴王夫差剑 来源:自摄
江南自远古以来就不断地吸收、融合其他区域文化,使其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西晋末年战乱,北方人口南移。在南北方人民共同开发下,江南出现了“良田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的富饶局面。同时,众多的移民人口,频繁的文化交流,发达的商品经济,使得江南文化呈现鲜明的开放、包容特点,江南人民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在中原地区文化的强势影响之下,江南吸收了源源不断的思想与理念,北方世家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北方的文化,也带来了上流社会的优雅、精致与享乐之风。六朝时期外来文化在江南的迅速发展以及唐代在江南的广泛流播都也反映了江南的开放与包容。
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为例,其线条流畅纤细、刀工洗练精准,给人以极强的艺术享受,满足大众审美的需要。桃花坞年画画面严谨精致,画面中人物多作微笑表情,设色明丽雅致,多采用粉红粉绿的配色。其中,风俗戏曲题材颇受欢迎,主要作品有《杨家女将征西》等作品。清代乾隆时期,出现了吸取西洋铜版雕刻风格的“仿泰西笔法”的作品,着重描绘日益繁盛的城市面貌和市民生活,如《姑苏万年桥》 《三百六十行》等,一般都有题诗。其形式上借鉴西方铜版画焦点透视、排线、明暗对比等技法,注意透视与明暗,都体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吸收。
苏州地处江苏省东南部,古称姑苏、平江、吴门,建城史可上溯至2500 年前,文化底蕴悠久。一河古韵,几世风情,因千年运河所积累下的苏州城市文脉形成了独特的苏州文化。江南地区物产丰饶。东晋以后,汉族政权南迁,对江南的不断开发,经济中心南移,使得江南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也直接刺激了文教的兴盛。再加上东晋南朝的统治者多爱好文学,也推动了江南的崇文尚学风气。崇尚老庄高谈玄理的风气和颓放通脱的生活作风在士大夫中流行,直至今日对江南的地区影响仍是深远的,在后人的心目中,江南无疑是人文胜地。苏州这座沉淀了2500 年、吴文化底蕴的园林之城,与它同样古老的便是隐逸的文化,网师园便是在淡泊自然的隐逸之气中萌生发展而来。网师园位于苏州旧城东南隅,古时为草木茂然、背山临水的郊野之地。南宋时期,吏部侍郎史正志在此地带城桥南营建“万卷堂”,此为网师园之前身。网师园六次易姓有八位园主,历经世事更迭,虽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主体部分基本保留了原有的园林意境,其蕴含的“渔隐”文化内涵也被延续了下来。园主所形容的渔父并非一般意义的渔翁,指的是隐退山间、临水而居、悠然自在的高人。网师园以山、水、植物等景观要素为主体,建筑点缀其间,自由成趣,园景旷然疏朗,水面开阔,彰显了园主文人雅致之情怀(图3)。
图3 网师园中部景观区 来源:自摄
现如今,情感充沛、较为自由的诗性在现代文明以理性精神为主导的世界面临诸多困境。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现代工业文明的弊端显露,现代社会病象横生,环境与生态问题日益突出。面向未来,生态文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人类不可忽视的重大议题。由此,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当今世界,我们应该建设什么样的城市?
现代人在逐渐丧失对于宁静、美好事物的敏感,而农耕时代下所孕育出的诗性空间设计为都市化进程中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具有古典韵味、追求宁静的审美自由生活的参考蓝本。江南诗性空间的布局设计对当代城市空间的规划建设具有启示意义。著名学者钱学森曾在1990 年首先提出“山水城市”的理念,在中国传统的山水自然观等哲学观的基础上,提出的未来城市构想。山水城市倡导在高科技社会文明条件下人文形态与自然形态在景观设计上的诗性融合。
马岩松认为,现代城市应该设计成将城市的密度与功能和山水意境结合起来,能够引起情感共鸣的未来城市。山水之城,不是指自然本身,而是人与自然在城市中的关系。与形式无关,有关的是人的生活、人的行为方式、人对于未来的畅想,而这种情感与精神上的诗性山水,才是真正理想中的山水之城。
古代文人墨客多喜好园林为其借景抒情之所。造园如作诗文,有着深厚的造园美学与营构系统。同样要表达意境,讲究空灵虚实,要求布局得体。如何以新的跨媒介方式和科技手段介入古典园林,从中凝练出新的视觉体验与审美感受,向世人展现出古典园林之美是一个崭新的、具有难度的课题。《拙政问雅》依循东方园林的核心美学思想与营造方式,借由艺科融合的多媒体表现手段,从媒体中发掘创意,从技术中彰显人文。这是一场由影像、声音、光效的跨媒介艺术展示隐存古典造园美学的展演。《拙政问雅》采用崭新的高科技交互媒体技术,营造出时光与空间交错的感知氛围,游园体验丰富。这样的设计表现形式激发了现代人对于园林营造与居住生活的畅想。(图4)相信这是高科技时代下,诗性设计的一种良性的新探索方向。
图4 《拙政问雅》 来源:自摄
其实包括诗性在内的文化都会有其局限之处,也各有其无法回避的现代性困境,不必为诗性的看似没落感到惋惜,因为诗性文化本来就是北方中原文化南传并不断发展的结果。在高科技时代下,外来文化不断涌入并持续发展,诗性在吸纳、融合外来文化之后,也会有更高的发展。
突破当代逻辑思维局限、从新的角度出发,借助奇幻的想象,在客观物象与主观情感中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诗性设计方有一片崭新的天地。诗是超越理性、诗性从历史中产生,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断更新,因此,它不会灭亡,而是会不断更新换代,诗性设计也会以崭新的、多元而丰富的形态呈现在世人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