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征明园林山水画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研究

2022-11-04 21:15王莹王珊珊天津美术学院河北北方学院
艺术品鉴 2022年14期
关键词:拙政园图式用笔

王莹 王珊珊 (.天津美术学院;.河北北方学院)

一、文征明园林山水绘画背景

明代晚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造园活动兴起,私家园林建造增多。而园林的生活也成为那些在政治道路上不得志的文人墨客的寄托之地,在一园之中体会山水之乐趣。造园的活动带动了园林山水题材的创作,以沈周,文征明为首的吴门画派崛起。园林山水绘画以园林风光,文人生活为主要题材,主要表达其内在的精神所求。沈周的《东庄图》仇英的《独乐园图》文征明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都是当时著名的园林山水绘画作品。

文征明晚年南下,以诗书画为伴,寄情于园林山水之中。与其他三位吴门四家的画家不同的特点在于,文征明的作品更多为文人气息,充满书卷气。从作品中的图式,笔墨,选材中更能体现出文征明极深厚的文学修养。造园与园林山水画的相互结合,也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据史书记载,王献臣邀请文征明修建园林设计,将绘画中的章法经营,留白艺术等等全部融入园林建设中,并且留下很多园林作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就为此而做。

二、文征明园林山水画特征——以《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为例

文征明的园林山水画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深翠轩图》为代表,中期以《真赏斋图》为代表,晚期以《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为代表,而晚期作品在当时在探索园林山水方面的造诣无人能比。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一)意的表达

宗白华先生指出:“意境就中国艺术方面而言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最有世界贡献的一面”,在山水画中,意境的表达是最高层次的追求,不仅仅是绘画技法的高超,往往是与画家的个人涵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画家在进行园林山水画创作中首先要注重的就是意境的营造,也就是立意,此中也是反映作者所追求的一种生活态度和思想。

文征明在《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描绘了拙政园中内的三十一处景点,因在园中建造多处水池,文征明充分利用此园中特点,临水而居,营造出幽寂清冽的空间感,以及宁静典雅的氛围,体现了作者闲逸的生活态度。此处的“意”正是整幅画得立意,也是其中心点。那么作者如何表现其立意呢?从内容上来讲在此画中多为俯瞰,又兼取平远法,使整个画面的空间感更为深邃,具有诗意。具体来看,整套画中,树的种类很多,有松树,槐树,小竹林等,参差不齐的错落于亭台楼阁周围,隐隐约约,若隐若现,形成了自然和谐的画面,有种宛若天开之感。以《听松风处》为例,文征明在此图中并没有用笔墨大量的渲染风的氛围,只用了人物侧耳倾听的动作以及松树的朝向去表达,用无声的视觉感受去倾听具有动感的风声,达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仿佛有着秋风飒爽的气息,自此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从中就可以体现出闲适,隐逸的思想。在绘画中树木与石头是山水画中必不可少的绘画元素,整套作品的图中最多的就是松树,这一树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意义。例如在《玉泉》中,主要的就是突出了前景松树。此树树鳞斑驳,蜷曲俯卧的姿态颇具有古意,象征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从中可以看出园林作者的精神向往,在《玉泉》作品中在处理松树的技法中巧妙地运用了淡墨,虽浅淡但富有丰富的层次感,又融为一体。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耐心与从容,也体现出对于当时时代的洞若观火以及淡然的心态。《拙政园三十一景图》中有《倚玉轩》《静深亭》《待霜亭》《槐雨亭》等作品中都有一高士或坐或倚于亭中,远离喧嚣,宁神冥思,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志清处》作品中人物临水而坐,水面一片空白,把人的视线引入到静坐的人物中去,达到了凝神的效果,此中正是体现了文征明的隐逸之心。在《繁香坞》《若墅堂》等作品中都是以建筑为中心,山石树木掩映其中,文人雅士品茗其中,更能体现作者的归隐山林生活态度。从表现手法中来讲,运用了新的艺术思想,不同于其他画家,他在园林景观中进行了取舍,使画面更有形式感,给人眼前一亮的新奇感。综合来看,作者赋予了画面深层次的艺术内涵,从而呈现出古朴雅致,闲适淡然,心无杂质,具有诗意的文人气息,这也正是整套作品的立意。

(二)笔墨的表现

文征明为沈周的学生,追随老师数十年,其绘画技法也受到了沈周深刻的影响,其绘画思想以及审美情趣都很相像,尤其是园林山水画的绘制。另外也受到了王蒙,吴镇,赵孟頫,倪瓒的影响。文征明绘画的笔墨表现分为用笔和用墨两个方面。在他的绘画中按照笔法来分的话,分为“粗笔”和“细笔”两种风格,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和前期学习沈周和元四家都很大的关系。“粗笔”用笔精炼疏朗,“细笔”用笔细劲,变化微妙。《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明显的呈现出细腻的风格,从中依然可以看出早前临摹王蒙、赵孟頫作品所学习到的东西,整体秀雅清润,传承又加以创新,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以拙政园的《小沧浪》为例,可以明显看出房子和篱笆的用笔,线条纤细有力,富有弹性,区别于界画的僵硬,线条具有丰富的变化,蕴含丰富的内涵与修养。再看其树木的表现,笔法相对于篱笆的实,树的表现看似轻描淡写,但实则虚中带有力量感,干笔勾勒,干脆利索,层次清晰可见。通过用细笔慢慢皴擦树的质感,准确地表现出了松树的斑驳粗糙感。松针的表现,用笔挺拔有力,稀疏确有力量感,寥寥几笔,展现出松针的尖锐感,整体便显出松树的精神品格。不但显示出了文征明的功力之深,更显示出了他的才学涵养之深。从《尔耳轩》此作品中观察,着重刻画了前面的树丛,树枝一俯一仰的姿态,中锋用笔,挺拔有力,笔笔到位,圆笔方笔相结合,增加了写意性与丰富性。在点叶子中用笔沉稳有力,紧紧围绕在树枝周围,牢牢长在树枝上,虽然密集多变但是尚有空气流动。用墨的表现来看,文征明吸收了黄公望和赵孟頫的墨法,很重视淡墨的运用,惜墨如金,在淡墨中寻找细微的变化,用墨,调墨,用笔,都会经过深思熟虑,以减少过多地用墨以及用笔产生不必要的废笔,一定要使画面清爽干燥,才能营造出意境的幽远。山石除了皴擦,还会用的是积墨,用很淡的墨,一点一点地积染而成,也注意到用墨即用笔,墨随用笔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待霜亭》这幅作品中,用的皴法比较少,运用更多的是层次丰富的墨色,来表现景物的刻画,干湿浓淡变化丰富,但是又很干净利索。以凉亭与树木为主角,一疏一密,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画面中有大量空白,但是也运用极淡的墨色一遍一遍进行烘染衔接,使得空白蕴含在朦胧的氛围之中,同时仔细观察也会有深浅的对比,只是比较柔和,不易察觉。其中也会有浓墨的提神,淡浓墨交相呼应,产生一种幽深的效果。在《水华池》这幅画中可以看到文征明根据山石树木的结构调节用笔的变化以及墨色的浓淡干湿。近景用浓重的墨色一层层皴擦点染底部的山石和几棵树木,层次丰富分明并留有空隙,使得山石带有活力的生命感。水面上的荷叶通过笔墨的点染而成,墨随着笔法而变化,浓淡干湿变化丰富。其中有几片荷叶的浓重与山石相呼应,达到墨色的统一,使得前面的山石的墨色不至于突兀。远处的柳树以淡墨勾勒,其中有一两棵树木为浓重的墨色,虚中带有实,使得远处有分量感,也是与前面墨色相呼应,用笔与用墨的结合形成了笔墨的统一,使得整幅画面空寂苍茫之感。细笔园林山水画的表现除了与师承有关系,还与他从小受古代传统思想的影响,以此影响了他的心境,追求雅致的生活,从而塑造了诗意的空间。整套画中观察可以看出园林中家具的摆放,山石树木的品种种植,以及彼此之间若有若无的巧妙的联系,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传统文化的痕迹,而且其中景点人物的布置,随意又恰到好处,颇有随遇而安的豁达,但是其位置也是经过仔细考量,透出其经营之心,有得画中文人傲于巨石之上,胸怀天下的气度油然而生。整个作品虚实、动静、开合营造出宁静致远,空灵雅秀的氛围。

(三)图式的表现

文征明的园林山水并不似以往画家的常规构图,而是从园林本身的特色出发进行图式的表达。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繁香坞》《小沧浪》作品中以墙,篱笆,桥,植物等具有平凡但具有园林特点的景物进行分割整个画面,与山石松柏的实形成对比,增加了层次感使画面丰富并且富有趣味性。而且在三十一景图中的《倚玉轩》《小飞虹》《深静亭》等作品中大量的出现了竹林的绘制,例如在《倚靠玉轩》中构图呈现了包围的形式,亭子旁边有一大片的竹林,对于竹林的层次的把握很精确,尤其是外轮廓的处理,留白,虚实等方面经过了深思熟虑。竹林的出现,也正是作者托物言志的一种手法。故园林特色景物成为园林山水的标志性图式。

第二,在《拙政园三十一景图》每一幅的画面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大量的留白,且各处的留白都不同。中国画中很重视留白,例如,宋代马远因为大量的绘画,常常以山之一角作为题材进行位置,从中得名“马一角”。《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其中有故意强调扩大的水面,而且对于水面的处理,也借鉴了倪瓒的作品。例如在《小沧浪》《怡颜处》。其中《怡颜处》树木高耸,背景是大片的水面留白,空间格外的空旷,使得观者的心胸开阔,进入到想象的空间之中。《小飞虹》中的水面都是庭院小景,水面的扩大使得庭院有辽阔之意,扩大了其空间结构。在《得真亭》中水面被分为了几个小单元,与宽阔的水面相比,更多了几个层次,白与黑相互对应,白即是黑,黑即是白,营造出水天相映的诗意与野趣,之中也有着意象的表达,从而蕴含隐逸的思想。留白的图式显现出园林疏朗的美学特征,也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间,从而也成为园林山水画的标志。

第三,体现在诗画结合的图式。文征明的诗书才情并不亚于绘画,也经常用诗文把绘画的意境得以延伸,以此把作品进行升华。《拙政园三十一景图》都是对开式图画结合的形式,其中不同的作品对应的书法是不同的。例如,《若墅堂》搭配的是小楷,因作品整体为山林深寂静之感,故搭配的是较清雅的小楷。《倚玉轩》这幅作品整体闲逸舒适,配飘逸的行草。《意远台》《志清处》意境幽远,配颇有古意为篆书与隶书,诗书画景融为一体。而文字除了有形式的作用,在画面中还可以作为引导,与园林绘画的意境遥相呼应,也为绘画题材也提供了理论依据。《竹涧》题诗中所讲:“最怜明月夜,凉影共悠悠”,与诗句相对应的是绘画之中一条小溪流从竹林之间流过,与岸边的悠悠竹林声相应和,清凉寂静,有种淡淡的忧愁。《小飞虹》中题诗:“我来仿佛踏金鳌。愿挥尘世从琴高。月明悠悠天万里,手把芙蕖照秋水。”此诗句一题,与绘画中的人物,景与境相结合,有种对于世间生活的淡然之感。此两幅作品诗书画相融合,意境得到了升华。

三、文征明园林山水的影响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在园林山水绘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文征明为晚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三十一幅画,一图一景,成为一套完整的园林游览图,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的审美趣味。与明代以前的园林山水画相比较,文征明的山水作品可以看到临习古人的痕迹,在图式以及笔墨的运用中都有所体现。在构图图式中融合各家长处,也赋予了文人园林的精神意义,又注重想象空间的营造。文征明通过临习与创作的结合,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四王之一的画家王时敏对文征明的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此图树木藏秀,烟云变灭,尤称杰作,且人物屋宇一一精绝,亦近代所罕见,文沈以后一人断无疑,叹服叹服。”整套作品笔墨精道,无一废笔,文人气息充足,乃世上一绝。沈士充的《郊园十二景》,这幅画中的园林山水竹林的排列,松石的疏密节奏,水流的走向等空间图式的处理与文征明得很相似。这些画家都不约而同地受到了文征明绘画的影响,并且用最经典的山水图式阐述着绘画理念的延伸,园林中的山水,树木,小桥流水,一一呼应,展示了园林山水特有的图式以及人文情怀。园林山水画也制约着园林建造,山水画中独特的水墨意趣,为园林建造提供了意境的营造,各种物体微妙地联系为园林的建造提供了良好的布局方式,故明代园林的设计使得游览的人仿佛置身于绘画之中,移步异景。

《拙政园三十一景图》的意境表现,对于笔者以后的园林创作有着更深刻的研究与体会。对于园林山水的创作首先一方面要注重学习临摹古人的绘画技能以及文学修养,还要通过实地考察写生,在自然中寻找可以表达的符号语言,以身临其境之感去体会当时文人墨客的心中所感,这样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其次一定要注重作品意境的表达,每个地区的山水都存在不同的意境。例如,在四川地区的园林山水之中,常年雨水量多,雾气常年萦绕,那么在笔墨的运用中,应以墨色为主。而苏州园林山水中,整体是娴静,古典的氛围,应以枯中带湿的笔法为主,结合当地的文化以及气候特点才能有高格调作品的产生。《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在后世不但是建筑学家研究园林建造的重要资料,对于各大美院中山水画整体脉络的学习,写生与抒情的处理以及中国画文人精神的传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猜你喜欢
拙政园图式用笔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不要用笔去玩电风扇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包饺子
风雨拙政园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江南古典园林生态文化研究
荷花节
论经济、文化等要素对园林设计的作用
智力大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