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涵
摘 要:本文从叙事学理论视角,分析裘山山的作品《我需要和你谈谈》中的叙述话语的特点,探寻读者产生“多重沉浸、切换间离”的阅读体验因由。
关键词: 叙述话语; 叙述视角;叙述时序; 语言风格
裘山山的作品《我需要和你谈谈》让读者产生了“多重沉浸、切换间离”的阅读体验,这跟作品中体现的的叙述话语的艺术特点密不可分。本文从叙事视角的呈现、多重叙事时序的设置和独特的语言风格等方面来作简要剖析。
一、多样叙述视角的呈现
(一)多重视角的叙述切换,叠化人物形象
纵观全文,为了打破单一的线性时间叙述,作者大量采用内聚焦的视角来让读者快速了解事件发生发展全貌。为了弥补第一人称视角的不足,作者还灵活运用变换内聚焦和多重内聚焦的方式,给予读者极大的阅读自由度和理解自觉性。在故事中通过小姨、父亲、院子邻居、单位保安等第三人称的叙事视角,多方位地去描述失智母亲的种种异常行为表现。而在小姨、父亲的第三人称叙述时又巧妙地变换为第一人称。在多重视角切换之下,失智母亲形象的刻画更加真实饱满,同时赋予作品宛如电影般交叠式的空间艺术感。
(二)多重视角的分布分层,凸显时空复调性
文中的每个视角都与叙事弧紧密关联,互相作用。在哪个章节引入何种视角进行叙事,通过怎样的分层展现各个时空的情节,作者都经过深思熟虑、合理布局。作品有两个叙述层,主叙述层是围绕“我”,与父亲、丈夫、小姨等人物展开的主体故事。在主叙述层中又穿插了小姨、父亲、保安等人口述,使其成为小说的次叙述层。正因为有了对叙事视角和对分层叙述的巧妙布控,使得整个故事更具时空复调性。
二、多重叙述时序的设置
(一)多种叙事方式的有序糅合
整体来看,作者以倒叙为主要叙述方式,并将顺叙、预叙、倒叙、插叙有序糅合,很好地表达故事内在的曲折,形成“微悬疑”的叙事效果。
1、顺叙与预叙:拉升结局效果
作者以小章节为独立单位展开顺叙。为了丰富阅读体验,作者设置了多处预叙,如第八章:“忽然感觉手机振动,不由得一阵紧张……”读者结合前文阅读经验,能在此处推断出一定是母亲出事儿了。预叙将文本高潮提前揉碎从侧面透露给读者,使读者在跟随故事发展情节走的同时,完成了阅读情感的累积,因此才能使结局效果拉到顶峰,达到预叙所要的效果。
2、倒叙与插叙:展现运思力量
作品中多处通过倒叙与插叙结合的方式,探寻了母亲婚变的原由,释疑了失智行为,追溯了原先美好的家庭生活,让读者不由深深地沉浸故事情节中。
事件的回溯,可让原本日常生活的碎片记忆审美化,将本并不尽美的东西变得完美。如文本十四章中更在插叙中点出作品的人文主题:“我陡然意识到,所谓的幸福,只存在于回忆中。或者说,幸福就是拿来回忆的。”作品中的回忆有着由隐到显、由内而外的运思力量,使人们精神世界深处幽闭着的东西得以敞开,并且形成有序的结构。
(二)时序零散杂糅的互文呈现
在整部作品的叙述中,作者有意地脱离了注重逻辑的线性文本结构,以一种零散的、杂糅式的互文结构模糊故事情节。大量使用一种断裂的叙事语言去强化表达效果,以此来增加读者与事件的审美距离。这一叙事方式看似跳跃、难懂,实则富含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将传奇的“故事”配上独特的演绎方式,既吸引当下的读者,也充分展示了作者巨大的创造才能。
三、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
(一) “复调”中的“对话”精神
裘山山的这部小说俨然如巴赫金所提出的“复调小说” 。而“对话”精神则贯穿作品始终,成为结构上的“大型对话”,即作品与生活的对话和主体与客体的博弈。而作品中众多声音和意识是脱离作者而自成一体的,它们构成了多声部曲调的“合奏”,在内容上形成了“微型对话”。如第一章节中:“谢谢您这么快就和我见面了……与“您”的对话实际是作者与自己的“微型对话”,与文中“失智症可能遗传”这一线索暗合,有一定的隐喻效果。其次,文中多次出现“这样的母亲,怎么会糊涂呢?” “我的心咚咚咚地跳,好像发现了可怕的秘密”的矛盾心理的“微型对话”,也从侧面展现了社会心理现象,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病症。
(二)闲笔的意味
小说中的思想艺术魅力蕴含在其不经意的“闲笔”之中,需要细品与体悟。
裘山山小说中出现的这些闲笔,不仅仅体现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还体现出了很多民俗特征的意象,这些意象的使用,使作品充满了民族审美情感的意味。
如文本第一章由“茶”产生的美学效果:“您喝茶,这是我特意从家里带过来的茶,……”如果不懂川土文化,因为急于想后续发展而匆忙阅读,并会品悟不到此闲笔带来的意味。
第八章“请原谅我的啰嗦……我在讲一个人的生命形态。”在这里,作者借由“思绪混乱”写的一处闲笔,与小说的人文主题联系起来,更是提升了文本的厚度和深度。
(三)重复的语言运用
作者对语言的重复运用是小说叙事的又一鲜明特色。文中既有短句的循环出现,又有相似段落的重复描写,对故事的冲突和阅读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尤其是多次出现的 “我需要和你谈谈”这类短句,制造了悬疑的故事氛围,读者仿佛聽到了母亲内心那份隐忍的诉求,并与之共情。
综上说述,这部小说正因作者有着对叙事话语独到的驾驭能力,故给读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参考文献
[1]吕小小. 经典叙事学视野下裘山山小说的叙事艺术[D].厦门大学,2019.
[2]张旻昉.论裘山山小说中的闲笔运用[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03):43-46.
[3]张晶晶.裘山山短篇小说的共性解读[J].青年文学家,2014(18):11-12.
[4]陈国珍. 温情的灵魂守望[D].山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