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福泉
如果你有话想说
我是一名初二的学生,家境不太好。爸爸总是告诉我“不要惹妈妈生气,妈妈身体不好”,妈妈总是跟我说“不要去打扰爸爸,爸爸工作特别辛苦”,爷爷奶奶常挂嘴边的话是“不要去影响妹妹,妹妹年纪小”。从小到大,我一直小心翼翼,努力做个乖乖女,尽量不给家里添负担,不给别人添麻烦。
每到一个新环境,我都想要做一个受欢迎的人。刚升入初中来到新班级的时候,如果同学有情绪,我便热情地上前安慰;如有同学对我提要求,我便毫不犹豫地答应,虽然有时也不想那么做。我就像被植入了某种程序,对任何人都言听计从。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起初我身边的同学都说我是个特别好相处的人,但一段时间过后,他们又会疏远我。这是为什么?
——明 兰
或许我们心有灵犀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特别在意别人的感受,特别想得到别人的认可,经常没有底线地迎合别人。他们可以把别人照顾好,却忽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经常因“真心无法换来真心”而受伤,这种人可能具有讨好型人格。生活中这样的人也并不少,然而大部分能够很好地取悦别人的人,自己活得都并不轻松。
有句话说“小时候讨好父母,长大后讨好所有人”,明兰的长辈看不见她的需求,不让她表达自己的想法。看似懂事的明兰慢慢内化了长辈们的观念,永远表现出善解人意的样子,即便内心有再多不满,也不轻易展示愤怒的一面。久而久之,她形成了时刻关注别人而没有自己的行为模式。 同学们,如果你们发现自己也有类似的行为模式,可以试试:
一、看见“讨好”背后的心理需求。担心自己不被接纳甚至被讨厌、被抛弃……讨好者往往对于温情和关爱有着极度的需求。因此,要明白自己真正所需,从而允许真实的自己呈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想做的。无须讨好,我们也能被爱。
二、明晰别人远离你的原因。刻意去讨好别人容易被认为是不真诚的行為,不仅会因为压抑自己的需求而严重困扰自己,而且靠讨好换来的人情上的亲近,往往难以持久。那些迁就和照顾,一开始让人感动,慢慢地会让人窒息。别人一直在接受你的好,却不知道真正的你是什么样子,好像和一个没有灵魂的人工智能机器在一起。
三、适当放下对别人感受的敏感。理清自己和他人的界限和原则,做任何事情不以取悦别人为目的,不突破别人的界限,同时也不允许别人在自己的世界里指手画脚。
总之,一旦接受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生活中的主角,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面对随之而来的事情也会变得豁达许多。希望那些蜷缩在别人评价里的人,都能够早日舒展开自己的拳脚。
(插图:周 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