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飞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纪念大会中提出“四个自信”,其中的“道路自信”,即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命运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随着新课改的日益深入,高中历史学科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为首要目标,即培养学生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良好情感,对国家的强烈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及使命感。高中教材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课,重点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点成就及外交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虽然各校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教师持续改进与优化教学方式。
一、当前高中历史学科“家国情怀”的教育研究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课程改革逐步深入,许多教育问题显现出来,为了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在积累借鉴国内外关于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制定了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重点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为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五个层面。将家国情怀的概念明确为爱家乡、爱祖国,以包容的心态看待世界,知晓世界存在多元化的含义。家国情怀承载着历史价值观的根本教育目标,也体现了历史课程对人文教育的深切期盼与重视。因此,历史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道路自信,使其进一步形成家国情怀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有研究者提出,应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视域下的家国情怀,深入探讨了传统家国情怀以及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下的家国情怀,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有重要的借鉴与启发意义。还有学者指出,大部分青少年家国情怀素养的实际情况较差。该学者认为,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应依托历史课程及教材,利用主题活动的实践形式,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进行。虽然新课标推行时间较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理念提出时间不长,但当前学者的研究较为广泛深入,主要集中在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研究上,而以专题探讨高中历史教学怎样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本文重点针对当前培养家国情怀核心素养中存在的问题,以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素材,以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的创新型教学模式为主要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总结、归纳,夯实高中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历史思维能力。
二、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模式有待加强
虽然许多教师对历史核心素养有一定的认识与理解,认识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对在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概念也有一定的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当前教师对家国情怀的讲解存在简单化、碎片化的情况,部分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有意识地针对此概念进行详细讲解。核心素养的培养必须经历长时间的渗透,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他们真正燃起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之情,增强公民意识,感悟民主。在教学中师生互动较少,教师未能真正发挥引导作用,且没有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机制,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教学资源挖掘不足
高中历史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发掘不够,虽然有大量的教材、教辅资料,而且在中国古代史、近代史、現代史、世界史中均有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内容体现,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无法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优化策略
(一)创新优化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与引领者,其教学方法的应用对学生的学习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开展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学时,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分析探究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优化改进,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通过课内外活动开展教学。
(二)进一步发掘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依赖于丰富的教学资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指导。高中教学中,教材及教辅资料对教学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例如教师借助对家国情怀相关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认识各个时期的政治制度,进而实现对家国情怀中“家国同构”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讲解习题的过程中,找准时机向学生自然地渗透家国情怀的内容。
四、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为例,谈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教学
(一)品味外交成就,感悟道路自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查阅网站中有关新中国的外交资料、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快、更直观且准确地了解新中国的多项外交成就。同时结合教材前言周恩来总理阐述的新中国外交,让学生进行对比与认识,培养文化自信。随后,教师可安排学生课后自制思维导图,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上传至交流平台,由学生互评、教师集中评价,选取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教材内容。
(二)探索道路过程,明确道路必然
此环节,教师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史料,引导学生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世界格局及我国国情展开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模式得到锻炼,逐步形成历史价值观。譬如,教师可提问:“中国采取‘一边倒’外交方针的意义是什么?其背景、内涵与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随后为学生提供《共同纲领》中第十五条维持世界和平的内容、《新中国外交启示录》中苏结盟的协议书及驰援项目等,帮助学生认清当时的背景及“一边倒”的必要性。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边倒’方针的不同点”为主题的小组合作探究,为其提供《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重要性,以及《全球通史》中二战后欧洲统治被革命浪潮瓦解的背景,帮助学生认识二战后殖民体系被瓦解后中国外交的变化。最后,教师可提出“中国外交理念·中国智慧”的合作探究主题,为学生提供近年来中国所举办的主场外交活动简要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国外交活动所坚持的道路与方针。
通过上述三个主题探究,学生逐渐认识到国际背景及国内环境的变化,认识到中国道路的必然性,也真正认识到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继而在这一过程中加强了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读伟人故事,感悟道路成因
周总理作为我国首位外交部部长,为新中国外交事业做出了大量难以磨灭的贡献。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浏览周恩来网上纪念馆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伟人风范,感悟中国道路的成因及历史必然性,进而珍惜当前中国一路走来的不易,树立道路自信,养成家国情怀核心素养。
作为历史课程中阐述历史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在高中教学中必须得到有效落实,教师要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时,建立良好的教学机制与教学模式,深入贯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