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芳芳
摘要:高校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强化学生的民族认同感,而且还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等方面阐述了其具有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遵从内容丰富性、编排序列性、衔接灵活性原则之上融入到高校教育中,继而又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创新融入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 融入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追求,还包含了崇高的精神理念,将其融入到高校教育中,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他们的爱国情感,促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弘扬,还能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大部分的教师在开展思政教学的时候依然采用填鸭式教育,从而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而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果能够将其融入到思政课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进入新时代之后,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同时也促进高校思政课程不断进行创新发展,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课程中,不仅可以更好的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还能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有助于促进二者的同步发展。
2.有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揚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基于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时候应该认真思考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使他们能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为构建美丽家园,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校已经开始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而且很多高校已经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在网络信息化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此时他们还没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对于一些文化可能会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需要高校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并提升他们的辨别能力。
3.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的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兴盛祖国的重任,为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前的课程进行改进和优化,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伟大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来教化学生,使他们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真正成为促进祖国建设的优秀接班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创新融入路径
1.立足于学生需求来构建科学的教学计划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教育中,需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第一,大一阶段的课程教学计划。大学生刚步入高校的时候,对学校和专业都存在强烈的认知需求,基于此,高校思政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第一节课的优势,有效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课程中,通过在思政课程中讲解一些关于求学立志方面的内容来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学习观念,使他们能够通过学习这种优秀传统文化而产生强烈的求学动机,同时还要引入一些关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突显思政课程的优势。第二,大二阶段的课程教学计划。高校思政课程教师在开展第二学年教学工作的时候,要将工作重心放到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学习信念方面,防止大学生在思想层面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偏执的观念。所以,教师在开展思想教学的时候选择的优秀传统文化中要包含一些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案例内容,或者是融入一些革命英雄为了抗战胜利坚定不移、勇于牺牲的伟大事迹,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第三,大三阶段的课程教学计划。入学第三年学生对未来的市场需求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并不全面,也还没有建立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未来的发展道路比较迷茫。此时,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渗透一些关于名人奋发图强、拼搏进取等相关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这些内容引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并且好根据市场需求来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帮助他们确定正确的发展方向。第四,大四阶段的课程教学计划。大四的学生即将要步入社会,此时他们正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在思政教学中必须要将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心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2.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发挥其具有的教育功能
第一,要想使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教育中实现创新融合,发挥关键作用的是教师人员,所以,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要树立传统文化教学意识并具备较强的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只有具备了较强的传统文化功底,才能将自身学习到的知识灵活的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向学生传输高质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并能够深刻体会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和意义,激发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强烈求知欲,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创新融合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还应重视教师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通过开展培训教育活动,提升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构建强大的师资团队,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方便教师能够对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分享,并针对实际案例展开探讨,提升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利用的能力。
第二,教师应不断强化自身的专业知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习,这样才能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选取最为符合教学主题的传统文化内容,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无形之中渗透到教学中[ 2 ]。例如教师在讲授概论课程时,课程内容基本上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等理论性知识,这些知识较为枯燥,但是可以更好的融入传统文化,如在讲授新发展理念时,可以引入传统文化中的“苟日新,日日新”等创新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天下大同”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等息息相关。
3.创新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传统文化在课堂上实现创新融入
随着科学技术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化教育技术,思政课程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将现代化教育技术作为辅助手段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可以为传统文化的创新融入创造契机。现代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还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进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氛围中,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才能增加课堂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形成师生共享的课堂,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现代教育相比之前的传统教学而言,具有很强的直观性、优势作用突出,可以通过图片、视频、声音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课程教师在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将难以理解的部分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示给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学习难度,使讲授的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理解。为此,思政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技术运用能力,并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作用,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中的创新融入,使思政课堂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地结合到一起,不断拓展思政课堂的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4.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实践活动中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实践活动是最好的拓展活动,可以将课堂知识延伸到实际活动中,从而对课堂知识进行深化,并以直观的形象让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和認知。教师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对思政知识有更好理解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新的认识[ 3 ]。思政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必须要灵活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辅助手段,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一是思政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可以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胜古迹或者是参观博物馆等,然后让学生在参观结束之后,结合自己学习到的思政知识和参观的感受来写一些自己的所想所感,或者是写一篇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文。再创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辅助学生共同完成,同时引导他们如何将思政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加强对思政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理解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二是将思政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对思政知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来开展各种类型的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以此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中的创新融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是促进社会高速发展的主力军,如何通过思政教育引导他们进行人生思考、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民族认同感,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有效的路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使其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元旭,刘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综述[J].皖西学院学报,2022,38(01):28-32.
[2]甘子成,林冬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应用的逻辑理路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09):143-145.
[3]李影,李丹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实现传承与发展的路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4(05):35-38+48.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