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材料一 有调查表明,“00后”是当下最年轻的网民群体,处于成长期的他们好奇心强,普遍对科技信息、文学作品兴趣高。他们对娱乐八卦、社交聊天和手机游戏的兴趣也非常突出。
材料二 2021 年 10 月下旬,钢琴家李云迪私生活不检点被曝光,引发全网关注。有学生说,自己上网查学习资料,被这些信息分散了注意力,对这种信息,自己能否拥有“不知情权”?
材料三 学者刘擎在一个访谈中提到,“年轻人一面喜欢独处,一面又热衷于获取信息,担心自己 out了,这是存在性焦虑的一个征兆”,这戳中了当下很多年轻人的痛点。他说:我们必须做减法,从同质信息的迷恋和娱乐围猎中跳出来,才能获得新知。
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湖北省十一校2022届高三12月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命题方向
1.真实情境的限制
三则材料的内容紧密关联,从不同维度指向同一个话题,我们需先厘清三则材料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第一则材料从正面入手,指出当下年轻人关注、获取信息的积极意义,“好奇心强”“兴趣高”等字眼可看出命题者的态度倾向。
第二则材料与第一则材料相反,指出当下青少年面对海量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不良信息包围,影响学习和工作的现象。
第三则材料是在上述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如何消弭信息焦虑,学会做减法,有选择地获取信息。
三则材料的逻辑关系为先分后总。厘清了这之间的逻辑关系后,则立意自明,即在当下信息社会,面对海量信息,如何获取有益信息,减少信息焦虑,使信息更好地为学习、工作、生活服务。
2.典型任务的限制
本题没有显性的驱动任务,但“以上三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受和思考”暗含写作驱动任务:一是不能孤立片面地理解某一则材料,如根据材料二立意为“明星艺人应该德艺双馨”,显然背离了这一典型任务;二是缘事而发,联系现实,联系自身实际,不能仅对材料中的调查数据、明星事例、学者观点进行评论。写作时,学生要凸显自我,要贴近青少年实际。
3.价值判断的限制
本題旨在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关注自我,学会自我管理,学会独立思考,涵养品格,培养自律的能力。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其中难免会泥沙俱下,作为网络时代、信息时代的现代青年,更应具有与之匹配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
文题具有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
从三则材料的不同要素入手,可以有不同的立意:
如从材料一“对娱乐八卦、社交聊天和手机游戏的兴趣也非常突出”,可以立意为青少年如何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辨别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涵养高雅的情趣,避免困于所溺,远离低俗和无聊。
也可以从学习成长角度立意,如针对青少年如何将自己旺盛的好奇心和兴趣转化为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远离无聊的生活方式等。
还可谈生活的加减法。哪些方面应该做加法,如利用知识信息,精进学业、洞悉世界、抢抓机遇、发展自我,这些可做加法;适当放下手机,回归清静生活,回归宁静内心,这是做减法。
2.联想和思考具开放性
确定立意后,充分展开思考,选取并运用素材展开例证。
如由信息焦虑,可联系最近的“B站崩了”等热点素材,B站崩了一会儿,很多网友吐槽“我也崩了”,这折射出当下很多年轻人对信息的依赖。也可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场景,比如有人几乎无时无刻不在低头晒朋友圈,浏览信息,他们在虚拟世界中异常活跃,朋友圈里朋友很多,而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朋友。
也可对比联想,想到时下有一群“清净一族”,他们专注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看似与世俗社会格格不入,实际上他们心无旁骛,有定力,执着追求自己的目标,拒绝诱惑,理性坚定,从不让自己的时间精力被微信、qq、朋友圈、抖音等切割成碎片。这些人,他们是信息的主人。他们能辨别信息,整合信息、而不是成为信息的容器。他们无疑是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①信息时代,学会做减法
②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③信息时代,涵养媒介素养
偏题立意:
1.不要盲目追星(没有结合三则材料,仅从一则材料入手,且没有把握材料的重心,陷入思维定式)
2.艺人应该德艺双馨(立意角度不当,没有明确立意的主体应是信息的受众,而非制造流量方)
3.信息时代是把双刃剑(停留在现象浅表,没有理解第三则材料中蕴含的写作指向,即我们如何做)
下水作文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 徐建华
信息爆炸时代,每天都有海量信息包围着我们。我们唯恐遗漏重要信息,错失机遇,成为“被时代匆匆撞倒的人”。于是乎,我们习惯于终日目光向下呈45度角,手指在屏幕上滑动的距离远远超过行走的距离。抬眼望去,到处是低头一族,时间、精力被海量信息的“黑洞”耗尽,本该是求知若渴的青年,却一个个沦为“巨大的移动硬盘”(王开岭语)。
无独有偶,最近B站崩了一会,兹事体小,却冲上热搜,引发关注,这无疑折射出当下年轻人普遍存在的信息焦虑。
哈里斯说,可怕的不是电脑像人一样思考,而是人像电脑一样思考,不幸一语成谶。信息焦虑下的人们,“看起来很努力”,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事实上,充斥我们大脑的,多为搞笑抖音、娱乐八卦。指尖上的翻飞,却成思维的钝化,我们失去了那种寂然凝虑、俏颜动容的阅读、沉浸和思考。“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不少高学历的年轻人,大脑被各种信息充斥,已然不会学习,不会思考,成为知识、信息时代的新文盲。
如何从信息焦虑中突围,让我们学会学习?不妨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内事不决问百度,外事不决问谷歌”,利用网络时代最便捷的搜索引擎,旁稽博采,博观约取,向罗翔的短视频学习法律知识,向“科学姥姥”学习物理知识……只有这样,怪力乱神等才不会“纷纷而来下”。
古人治学,崇尚“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入乎其内而能出乎其外,博览群书而能走出书本。同理,信息时代,我们获取信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一个人即使再博闻强记,精力过人,也无法浏览所有网站信息。因此,只需结合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如果不从信息焦虑中突围,我们就无法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高质量的学习和工作。
一个专注学习、沉潜思考的人,哪怕“躲进小楼成一统,不管春夏与秋冬”,也永远不会被时代放逐。袁隆平除了在稻田里,就是在去稻田的路上,他的眼里没有今日头条、快报,只有“天下苍生俱饱暖”的一生宏谋;北大韦神,没有晒朋友圈,没有“说说”,几个馒头,一瓶超大矿泉水,就可一整天沉浸在数学王国里,这位数学界的扫地僧,从不刷屏,但他何曾被遗忘?
海量信息,不是洪水猛兽;被信息围猎、被字节俘虏,才是洪水猛兽。新时代的青年,应该以理性之光,驱逐浮躁之心、猎奇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学会做减法,远离信息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