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乡村中学数学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2022-06-09 11:38李欣欣李霞甘丽娟
广西教育·B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西部地区中学数学课程思政

李欣欣 李霞 甘丽娟

【摘要】本文针对西部地区乡村中学课程思政存在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不高、教育评价体系唯分数论、校内第二课堂思政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提出西部地区乡村中学数学课程思政的路径:政府出台全面系统的教育评价体系;教师要用好第一课堂,深入践行“传道、授业、解惑”六字箴言;学校要谋划第二、第三课堂,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促进课程思政建设;家长要支持课程思政,发挥家校合作育人功能;高校可联动地方乡村中学,互促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教育共同体 课程思政 西部地区 中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08-0038-03

当前,西部地区乡村中学教育水平相对落后,部分学校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而德育是学校的育人之本,理应得到高度重视。数学学科表面看似乎只有数字、符号、公式等,与思想政治教育毫无关联,但实际上数学学科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因此,数学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将德育融入数学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转变学习态度,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

此外,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提出以来,“共同体”的理念被广泛关注与认可。在“教育共同体”模式下,各级各类教育单位致力形成合力,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鉴于此,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实践教学等环节,了解乡村中学数学教师对课程思政与数学课程融合的状况,多方探寻教育共同体视域下西部地区乡村中学数学学科课程思政的路径,以挖掘数学思政元素,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助推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西部地区乡村中学数学课程思政现状

(一)数学教师自身思政素养不高

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师也逐渐重视课程思政,但是有部分数学教师对结合数学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敏感度相对较低,没有思考数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三观”和品德,认为品德教育应该交给班主任以及学校团委、德育处;个别教师虽有课程思政的意识,但更多的是在课上生搬硬套,思政教育实施能力还有待提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部分教师没能透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在本质,没有认识到可以通过数学文化以及数学精神培育学生的品德。

(二)教育评价体系唯分数论

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教师的评价过于单一,评奖评优偏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导致数学教师轻视课程思政,认为思政教育是“浪费时间”,多刷几道题提升成绩才是最重要的。

(三)校内第二课堂思政文化氛围不浓

学校没有在文化长廊、宣传展板、学习园地等宣传阵地营造思政氛围,更多的是学习标兵展示、学习成绩公示、通知公告等,而思想品德、文明道德、学科美德没有体现出来。此外,社团活动的德育价值较少,大部分社团活动趋向娱乐化、功利化,学术类社团也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输出,不注重挖掘其背后隐藏的德育价值。

二、西部地区乡村中学数学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

教育共同体导向下,与教育相关的各群体应团结起来,形成合力助推课程思政的落实。鉴于此,笔者从政府、学校、教师、家庭、高校等多个层面探寻西部地区乡村中学数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一)政府要出台全面系统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学校的办学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家长的教育行为都受到教育评价的影响。在传统的教育困境中,结果性评价带来的“应试”和“功利”导向层出不穷。2020年10月,国务院正式颁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针对教育评价改革的核心问题,首次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新理念。这就要求各方要改进“唯成绩论”的评价标准,尝试“增值评价”,即在学校、教师、学生的教育评价中不比基础比进步,不比背景比努力,不比结果比增量。“增值评价”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将要学什么,更重要的还是学生最终学到了什么,同时注重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质性变化。

在增值评价体系上,应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靶向。对学校的考评,不应只是采取“优秀率”“获奖量”等“智”育量化指标,还应增加人文指标,关注德、体、美、劳的发展,构建系统性评价标准。如关于数学教师的年度考核,不应只将班级数学成绩与绩效挂钩,可把班风建设、学生数学创新能力、数学文化氛围等考量指标细化并纳入考核体系,注重学业成绩中“增加值”与“净效应”的比较。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可在入学前先测试学生初始学业成绩,然后利用回归模型预测学生的期末理想成绩,最后以期末真实学业成绩减去期末理想成绩所得就是“增值”。当教育评价不过度注重结果、不过于纠结最终成绩时,教育工作者才会更加注重过程教育,学生的学习也会更轻松、更高效。

(二)教师要用好第一课堂,深入践行“传道、授业、解惑”六字箴言

当前许多专业课教师很好地践行了“授业、解惑”,课前认真备课、课上循序渐进、课后引导复习,把数学知识很好地传授给学生,但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引领,即在“传道”两字上不够重视、不懂实施。

鉴于此,教师要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让课程思政入脑入心,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要提升个人思政素养,充分了解学生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这样才能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把思政教育与数学课堂有机融合;教师要增强自身的学科文化底蕴,深入挖掘与思政、德育相关的数学故事、数学精神、数学文化,阐释数学哲学的价值。例如在教学《方程的求解》时,教师不仅要分享“术”,还要分享数学史——《九章算术》中记载的开平方、开立方等方法及隋唐数学家王孝、北宋数学家贾宪、挪威数学家阿贝尔等对更高次的方程求解的研究与突破,让学生领悟数学家们在探究真理的道路上不懈求索、严谨治学、孜孜不倦的科研精神,将“道”融入课堂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厘清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挖掘数学与生活中相关的实例,利用应用题、案例分析题等引导和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如在讲解“分段函数”的案例分析题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调查日常生活用水量分段计费的情况,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在学习分段函数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意识,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思维品質。

(三)学校要开发第二、第三课堂,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促进课程思政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向外延伸的一种群体性文化,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营造一个良好、和谐、规范的校园文化氛围对课程思政建设有着重要作用。

学校要主动开发第二、第三课堂,在有效补充第一课堂的同时搭建“自己学、朋辈论、老师引”的课程思政育人渠道。一是积极创设课外第二课堂,利用好校园文化资源,丰富思政实践资源。如在校园文化长廊、班级学习园地、校园广播站、课后活动中设置“数学历史我来知”“数学文化我来悟”“数学大家我来学”“数学生活我来用”“数学趣题我来解”等专栏,还可以开设数学美德沙龙,师生共同探讨数学定理的生成之美,让求真务实、严谨唯物的数学之美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二是深入开发线上第三课堂,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搭建智慧教育云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官方融媒体平台,把数学探索过程中追求真理的奋斗精神融入新时代的“长征精神”中,结合校史校情,形成文化微课。此外,还可以设置数学专栏,分享我国数学家所取得的数学成就,科普我国近现代科技进步与数学的关联,潜移默化地在数学学科教育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及爱国主义情怀。

(四)家长要支持课程思政,发挥家校合作育人功能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只有学校、社会、家庭形成“1+1+1>3”的教育合力,教育才会越来越好。近年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显,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明确了家长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家教家风,争做智慧的家庭教育实践者,对孩子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进行培育、引导和影响。因此,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

在落实数学学科课程思政上,一方面,学校可以创设“数学文化节”等平台,邀请家长到校参与亲子活动,形成良性的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学校可以指导、推荐有条件的家庭设立“家长课堂”,积极了解孩子近期所学的数学内容,并与孩子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在学习到图形面积、体积及三视图等相关知识时,家长可与孩子共同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并进行计算,让孩子体验到“实践出真知”,这不仅能提高孩子的想象力,还能让孩子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家长课堂”还可以积极引导孩子参与数学谜语、数学华容道、数独等数学游戏,在增加亲子关系的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

(五)高校可联动地方乡村中学,互促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与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整体,打好中学阶段的基础铺垫、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做好大学的思想升级,三者相辅相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实践活动是重要的阵地之一,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工合作、解决问题,从而获取品德资源,特别是在参加帮扶乡村孩子的志愿活动中,不仅可以增长学识,还可以增强社会责任感、滋养道德情操。而乡村中学的教育资源有限,不仅显性的教育资源有限,隐性的第二、第三课堂实践活动育人效果也有限。因此,高校与乡村中学联谊结对,可以有效地拓宽高校实践基地,弥补乡村中学教育资源不足,高校志愿者从实践中提升了品德,乡村孩子也从志愿活动中培养感恩之心。

1.思政大氛围下的联动模式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红色资源,依托西部地区红色资源,高校可与乡村中学开展互动式党史学习教育,通过大学生与中学生结对子参观学习的方式,实地感悟红色文化,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并以此勉励学生弘扬与践行革命精神。

2.聚焦数学学科的联动模式

高校的教育学、心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师生可以与西部地区中小学校结对,采取一名高校党员教师+多名高校党员学生+多名西部地区中学生(“1+N+N”)的“线下+线上”公益帮扶模式。线下,高校师生每学期定期到定点乡村中学“送课到校”,开展“专家讲座”“心灵辅导”“兴趣导航”等专题活动;线上,可以在假期利用融媒体平台,通过“一对一志愿辅导”“一对多课堂直播”“一对一心灵信箱”等方式,参与帮扶志愿服务,把党史学习教育与数学学科学习相融合。

综上所述,西部地区乡村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因此更要借助合力推进育人成效,通过政府、学校、教师、家庭、高校等多方力量,授人以智、育人以德,形成教育共同体助推西部地区乡村教育振兴。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能使非思政课程发挥隐性的思政教育功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成效。通过形成教育合力和实施课程思政,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不是一门枯燥无趣的学科,能够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和数学教学质量,促进西部地区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国.中学课程思政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19(4).

[2]吴雪煌.聚焦数学文化,落实立德树人[J].试题与研究,2021(8).

[3]文祥.“学习共同体”模式在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

[4]徐枫,王剑璋,杨雄.新时代家庭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0.

注:本文系2019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重点项目“系统性思维能力导向的数学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2019JGZ110)、2021年度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考数学试题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以近三年普通高考数学卷为例”(YCSW202110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欣欣(1999— ),广西马山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和数学教育;李霞(1999— ),广西贵港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数学;甘丽娟(1996— ),广西桂平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和数学教育心理学。

(责编 林 劍)

猜你喜欢
西部地区中学数学课程思政
中学数学竞赛数列求和的探究
中学数学竞赛数列求和的探究
构造法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