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丽婕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让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回归校园。为此,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旨在增强学生和家长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我们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这一决策部署,在西峰区教育局的统一安排下,开始了课后服务。家长们却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们大多数在学校里就把作业写完了,结束了孩子回家后一写作业就“鸡飞狗跳”的场景,营造出“父慈子孝”的和谐家庭氛围,无形中也减轻了家长的压力;忧的是孩子们大多数六点半左右就回到了家中,有了大把大把的空闲时间,能看得出孩子无聊的在家里到处乱转,时不时地缠着家长要玩手机或看电视。不给或不让看吧,心疼孩子实在太无聊;给或让看吧,孩子们自控能力差,打起游戏来就没完没了,不等他玩完就要回手机,孩子就会噘着嘴似乎能挂个小油壶,一百个不乐意。更有甚者,爬到地上撒泼、打滚,哭闹个不停……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手机已成为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再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深深地影响着现在的孩子们。诚然,他们可以利用手机搜索与学习有关的知识,还可以听音乐、画画,陶冶性情。但很多自制力差的孩子却沉溺于网络游戏无法自拔,更有甚者,被网络这张“大网”所奴役,抢劫、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频频发生,走上犯罪的深渊……每每看到这样的消息,都令人痛心疾首。
回想我們小时候,唯一的家用电器就是一个小小的手电筒。那时候的我们却很快乐。用正反面都写过的废纸叠“三角板”,抓杏核。杏核是我们找遍山里的杏树,在杏树底下捡到的。每天下午放学后,三个一堆五个一群,男孩子们忙着打“三角板”,我们女孩子们忙着抓杏核。虽然这些游戏简单而单调,但大家却都玩得不亦乐乎。直到天麻麻黑后,才依依不舍地各回各家。由于我的“技术”好,每天都能带好多的“战利品”回家---上衣和裤子口袋里都装满了我“赢”的杏核。哈哈,可别小看了这些杏核,积少成多,等攒够满满的一化肥口袋杏核,就可以卖钱买洋糖吃了。周末我们的生活更有趣。下沟挖坑烤洋芋、上树掏鸟窝,爬坡挖“妈妈奶”(一种形似蒲公英的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生吃,它白白嫩嫩的根茎嚼起来脆脆的、甜甜的)。那时候虽然我们都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鞋子也磨破了,能明显地看到露出来的“大舅哥”,但我们的童年生活却自由自在、无忧无虑。
反观现在的孩子,物质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但却不会玩了。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逢年过节家人欢聚在一起,小孩子们都各自抱着手机,很少一起出去玩。如果留心观察的话,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不玩手机或看电视,孩子们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家长的担忧也引起了我深深地思考:孩子们应该怎样度过有意义的课余时间呢?
记得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孩子,批阅他习作时,看到了这样的句子:“秋天,田野里翻滚着金色的麦浪,麦子快要成熟了!”这是一个生活在乡下12年的孩子,却缺少基本的生活常识。我校地处偏远农村,家长每天为了生计忙碌奔波着,留守儿童居多。显然,“亲子共读”在家里行不通。那么,为了避免出现更多“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孩子,我们是否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去帮助孩子们从劳动中去寻找乐趣呢?春天,草翠花红,莺歌燕舞,可以带着孩子到田野里去走走看看,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多姿多彩。种玉米的时候,让孩子去撒种,充分体会播种的乐趣,同时也能更好地让孩子们明白“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内涵。不负春光,努力学习;夏天,顶着烈日领孩子去收割麦子,汗流浃背,让他们切身体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每天清晨早餐后,校园里总会出现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鸡蛋、白白的馍馍吃几口就放桌兜或扔到垃圾桶里。这种现象屡禁不止。为什么会反复出现这种现象呢?简单的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归根结底是孩子们没有参与到劳动的过程中,根本没办法体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辛苦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切身体会比任何教科书上的道理都更有说服力或教育性;秋天,带着孩子去田野里收获果实,让他们体会到收获的乐趣,同时也能更好地明白“只有春的播种,才会有秋的收获”的道理。冬天,带着孩子们去堆雪人、打雪仗,银装素裹的世界一定会带给孩子们无穷的乐趣。总之,让孩子们忙起来,有事可干,就能有效地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慢慢地也可以减少对手机的依赖。
陶行知也曾经说过:“过什么样的生活便是受什么样的教育。”他坚信,生活是最伟大的老师。温馨的家庭生活,火热的社会生活,都是立德树人的场景,缺一不可。“言传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这就要求家校需要密切配合,循循善诱学生做生活和学习的主人。“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棵树,那么家长就是养分,帮助小树扩张根系,向上生长。老师就是园丁,帮助小树修枝剪叶,实现社会化和自我同一性。”关注和管理孩子的24小时,包括睡眠等方方面面。鼓励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陪着孩子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逐步培养孩子自我规划、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能力,重视孩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志趣。
今年暑假我有幸再次参加了“国培”,西峰区教研室陈鸿彬主任用他那镇原味十足的话说:“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我想这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与担当。教育孩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有责任性、有担当的孩子。在课余时间,加强学生的体能训练,健康的体魄是实现青少年个人梦想的基石。将“更快、更高、更强”的拼搏精神融入学生的生活中,成为他们永不言弃的精神源泉,进而转化为勤奋学习的动力;农忙季节,让他们深入田间地头,帮助春种、秋收,参加生产实践,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在基本的生产实践中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从而养成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好品质。劳动会让他们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网络世界是虚拟的,只有身边的事物才是实实在在的,等待着他们用眼睛去发现,用心灵去感知,用行动去实践。孩子们置身于其中,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去探求无穷无尽的乐趣。学会享受生活,拥抱阳光,身心健康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