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奕杉 徐正中
摘 要:乡村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在培育现代化乡村文化过程中,有必要引入现代文明成果,同时注意防范和管控现代文明的“副作用”,通过融入现代文明,实现对传统落后文化因素生存空间的“挤占”,推进乡村现代化建设和谐有序进行。
关键词:现代文明;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现代化
一、传统因素下乡村文化发展的困境
乡村文化的现代化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充分反映了乡村现代化的精神内核、文明气质,是衡量乡村现代化整体水平的重要标尺。目前,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压力下陷入一定的混乱状态,即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受到不同力量的冲击,人们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不同程度地减弱,乡村传统文化在逐渐失去以往的优势地位,但反映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的现代文化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种尴尬境地充分反映了一个客观事实,即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现有的文化资源和存在形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之一就是要实现乡村的文化振兴。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既要整顿乡村传统文化的混乱状态,从而使其继续发挥应有作用,又要把建立体现时代主题、时代特色和人民愿望的乡村现代文化体系作为基本任务。
从本质而言,乡村振兴就是新时代的乡村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就是要让传统型乡村转变为现代型乡村,这一转变体现在文化层面就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体现。列宁曾经指出,在乡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的是“消除穷乡僻壤那种落后、愚昧、粗野、贫困、疾病丛生的状态”[1]。实际上,列宁所描述的“非现代化”农村状态与落后的、留存数千年的传统性因素关系密切,这些传统因素中一些内容已然荼毒日久,成为了农村现代化的一座“历史包袱大山”。这些传统因素主要有如下体现:
第一,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是我国农耕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源头,同时也是维系乡土社会关系的载体和纽带。然而,以自给自足为主要特征的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先天存在缺陷,其以家庭為单位、牛耕为生产工具,生产规模很小,活动范围比较狭窄,生产效率低下。现代社会的农业已经以机械化、电气化、智能化、规模化为主要特征,实现了生产效率和生产关系的重大进步。目前,在我国东部欠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其农业生产仍然保留大量“小农经济底色”,这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基础使得乡村文化振兴缺少相应的物质基础。
第二,落后、保守和狭隘的文化观念。毛泽东曾对久的、过时的思想态度明确,他指出“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不仅不适用而且有害。这样的东西必须抛弃。”[2]乡村文化观念在过去的千年中,客观上维持了乡土社会关系的稳定,但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的小农意识、宗法等级和怪力乱神思想已经不符合当前的历史潮流,成为了阻碍乡村振兴顺利推进的传统因素。尤其是小农观念,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人的批判。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部分农民小农观念强烈“等着别人送小康”[3]。小农观念中的集体主义淡薄,利已主义等因素是漫长历史磨难对中国农民阶级的客观塑造,广泛存在于全国各地,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应当予以消除。
第三,是以宗法等级制度为代表的传统管理模式。传统封建等级制度仍然在部分乡村地区发挥影响,其表现为“显”规制和“潜”规则两类。许多农村是基于血缘或者亲缘关系结成的生活群体,某一姓在村落中不可避免地会掌握更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话语权,某些地区甚至会直接影响基层民主选举,阻碍社会主义乡村自治进程。近年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不断有各类“村霸”被查处,他们普遍以宗法等级制度为基础形成犯罪网络。宗法等级制度是我们走向乡村“善治之路”的重要挑战。
由此可见,以上传统因素在很多方面制约了乡村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应当融入更多的现代文明因素,从而更好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二、现代文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策略
传统与现代之间是一种对立统一关系。这种对立统一既表现为现代对传统既否定又继承,又表现为现代从传统中生发、传统映射出现代的不足,还表现为不断革新变化的传统是现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现代以渐进方式将传统融入现代。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直接目的是推动乡村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即现实乡村的现代化。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一方面,要面对存在着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性因素;另一方面,又要与现代文明打交道,不断吸收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以促进乡村社会的现代化。可以说,乡村社会的传统性因素和现代性因素既存在于乡村振兴的整个过程,也始终处于矛盾关系之中。在乡村社会的传统性因素中,既有“糟粕之类”,也有“精品”;在乡村社会的现代性因素中,既有“优秀因子”,也有“劣质成分”。从文明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因素代表着两种文明,即以农耕为特征的传统文明和以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历来高度重视这两大文明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要实现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振兴,必须要有“刮骨疗毒”“愚公移山”的气魄,把消除阻滞乡村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发展的传统性因素作为重要任务。为了加快这一历程,需要合理运用现代文明成果推动传统型乡村的现代转型。而自近代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社会开启了现代文明进程。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现代文明成果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例如农业农村部指出,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7%,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驱动力。[4]基于此,乡村文化振兴有必要吸取现代文明成果的优秀因子,将其融入乡村振兴进程之中。
(一)构建现代农业体系,营造现代文化土壤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农业现代化提出具体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5]。现代化农业体系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基本任务,也是乡村文化振兴的必备土壤。可以通过将农业科技、农业机械等做到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将现代社会创造的发达的生产力如科技、信息、智能等文明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进而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奠定生产力基础;其二,将现代社会先进的市场经营模式、方法和经营融入农业生产之中,为农业生产走科学经营管理道路提供动力支撑和方向导引。
(二)利用现代文明成果培育农民的现代文化观念
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生成现代的文化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6],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生成现代的文化观念。农民要有现代的文化观念才能适应现代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现代文明成果以科学知识、民主法制观念、权利意识、现代文化精神等等形态展示,要充分地发挥这些精神形态的现代文明成果的渗透作用、引导作用和培育作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进程,必须把培育广大农民的现代文化观念作为基本任务,这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基本举措。
(三)以农村治理现代化催生现代化乡村文化
为了避免关于城乡差距的假设“一边是越来越现代化的城市,一边却是越来越萧条的乡村,那也不能算是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7]成为现实,要善于将现代文明成果应用于乡村振兴进程中。发达的生产力、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多样化的通讯传媒工具、先进的管理制度、现代的市场体系等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农村发展,促进农村的现代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市场体系、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将农村变成基础设施完备、公共事业齐全、管理规范、设计合理的现代农村。进而产生与治理水平相适应的现代农村文化。
三、将现代文明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的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的是,在乡村文化振兴过程中注入现代文明因素,需要防止和规避现代文明的风险、弊端、恶果对乡村发展造成的负面效应。现代文明既包含着推动人类社会快速发展的优秀因子,也包含着使人类社会陷入异化发展的潜在因素。
资本是现代文明不断前进的主要“燃料”,工业化社会在本质上是完全为资本增殖而服务的。利用现代文明成果来助推乡村文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地会将一部分现代文明的负面因素引入乡村,即“资本下乡”对原有传统乡土文化的解构和重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离开现代文明成果是不可能的,而离开资本的参与也是不可能的,乡镇企业的发展,乡村特产的外销,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都需要社会资金的参与,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8]“吸引資本、技术、人才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9]等思想。合理引导资本下乡,必须管控和规避资本的逐利性等负面因素对乡村振兴带来的负面效应。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公司和企业租赁农地,要有严格的门槛,租赁的耕地只能种地搞农业,不能改变用途,不能搞旅游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农家乐,不能盖房子搞别墅、私人会所,不能违规搞非农建设。”[10]
资本逐利本性可能会增加乡村社会治理的困难、造成乡村社会的异化发展、冲击乡村社会的优秀传统文化如传统美德、民族特色文化等。因此要把现代文明成果的优秀因子融入其中,使现代文明成果的优秀因子为其服务,进而成为推动乡村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现代文明冲击除了“资本下乡”外,还有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冲击。乡村传统文化是无数先辈用心血浇筑起来的历史记忆,其关于乡村规划、住宅设计、房屋建造、农耕技术、生态保护、社会治理、水文勘测、治病救人、文化传承、乡土工艺制作等方面的经验和技巧蕴含着伟大智慧,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不少农民进入城市或城镇务工就业,这些潜藏在乡村传统文化中的智力资源在慢慢流失,传承和保护这些资源的人越来越少。需要深入发掘这些潜藏在乡村传统文化中的智力资源禀赋,让这些智力资源继续发挥作用,特别是在乡村规划设计、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乡村治理、文化建设、公共事业服务、道德法制建设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为建设生态宜居、治理有效、乡风文明、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继续贡献智慧和力量。
四、结语
乡村振兴走什么样的道路以及乡村在新时代走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没有现成的、可照抄照搬的经验可寻。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乡村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举措,旨在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实现乡村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乡村的全面振兴既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也包括文化振兴。文化振兴是新时代乡村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我国乡村地区已经呈现出全新的发展面貌,与此相伴的是社会主要矛盾的深化,农村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提高。回顾过往,传统的城乡二元体制弊端与三农遗留问题也日渐积累,乡村文化振兴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与减缓,在实践中无法准确把握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力点。而这一现象随着农业人口减少、农村老龄化等一系列新挑战的出现,可能会导致文化传承中止、传统文化流失等后果,不利于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完善,也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不相符。所以,以现实为根据用现代文明成果建设和发展现代化乡村,合理吸收现代文明的优秀成果参与乡村振兴是实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 3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7.
[2] 毛泽东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1.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90
[4]农业农村部:202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7%(2021-11-20) [EB/OL].https://m.gmw.cn/baijia/2021-11/20/1302686339.html.
[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6]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150.
[7]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10.
[8]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6
[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38.
[10] 习近平.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74.
作者简介:
周奕杉(1998-),女,山东临沂人,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徐正中(1981-),男,山东平度人,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