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日益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改变,更加需要复合型的优秀人才,高校也随之肩负起更重大的教育使命。在大学生培养时,高校不仅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应将人格培养纳入重要范畴,确保培养出德行兼具的人才。纵观高校现阶段的学生人格培养状况,还是较为滞后的,无论是教育模式还是手段,都呈现出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并对大学生人格缺陷与成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人格培养策略,以期为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贡献绵薄之力。
大学阶段是心理、人格趋于成熟的核心阶段。大学生在社会中能否更好站稳脚跟和此阶段的教育密切相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极为迅猛,使社会环境日益变化,在多元化的局面下,大学生极易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促使人格发生裂变。在日益复杂的环境下,作为未来国家的主力军,大学生人格塑造问题对于高校来说尤为关键[1]。高校必须要对学生人格培养引起重视,并汲取积极心理学的营养,采取科学有效的培养模式,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引导其能够将理论知识内化成个体行为,树立健康人格,在精神层面为大学生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石,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一、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教育的本质要求
教育旨在对学生潜能的激发,塑造良好的精神人格。大学阶段是再造学生人格的核心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注重对大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而对健康人格的塑造不够重视,必然会影响学生未来的发展,也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对每个人来说,健康人格对其的发展極具意义,所以在大学阶段必须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问题。
(二)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其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必不可少的就是完善人格,大学生若要应对未来的挑战,就应有健康人格作为基础。塑造健康人格,有利于激发大学生潜能,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以及培养创造力,而缺乏健康人格必然会阻碍大学生今后的成长[2]。所以,高校在人格培养教育方面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确保教育的有效性,促使学生创造力、竞争力的提升,成为一名复合型的人才,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塑造人格不单单要学校努力引导,社会、家庭也必须共同努力。所以,高校在培养学生人格时,社会与家庭也应共同付出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人格塑造提供助力。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和成因
(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缺陷
1.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社会价值观给大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导致其自我意识通常较为强烈,具体体现在以自我为中心。目前,国内更多的是独生子女家庭,而这些孩子极易被父母溺爱,导致思维模式往往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互动过程中不会对别人的感受多加照顾,极易产生负面情绪,轻则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对他人自尊心造成伤害;重则会出现暴力冲突,酿造重大悲剧。
2.缺乏独立自主能力
通过分析学生的心理,诸多在校生都渴望独立,但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导致大学生面对挫折的勇气严重欠缺,很多只是尽力做到思想独立,但要将思想转变成实际行动就尤为困难。所以,学生做事往往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讨厌别人的干涉,由于一直对父母的依赖性非常强,承受能力很差,也无法独立解决各种难题[3]。
3.集体意识与社会责任心欠缺
校内开办的活动,一些学生总想着如何凸显自身的优势,对团队的状况不够在意,导致集体效果非常差。除了利己思想极为严重,某些学生还具有虚无主义思想,觉得自身发展和国家发展不相干,进而无法明晰自身的学习目标,导致学习过于盲目,学习成效并不佳。
4.人格发展不均衡
健康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一直处于均衡的状态。大学生不仅要注重吸收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对其他能力多加重视,如自强自立等心灵正能量。进而更好地使得大学生的心理人格更为健全,能够在复杂的社会中更为快速的适应。
(二)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成因
1.社会方面的因素
全球化发展脚步日益加快的同时,社会环境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作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尚处于人格塑造的核心阶段,社会各种思潮极易给其产生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也阻碍了人格的塑造。时代、社会、家庭等会给当代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促使其出现心理机能不平衡、信念缺失、价值观偏差等问题,进而形成人格缺陷。之所以有人格缺陷,最为显著的因素是大学生思想意念过于薄弱、家庭的不良氛围、社会消极思想冲击、学校教育体制不完善等。
2.教育方面的因素
学校的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目前有诸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不够重视,教学手段过于单一,教育模式较为落后,有些学校甚至采取形式化的教学。学校并未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也不会和学生进行沟通,为其提供心理辅导,在人格培养方面严重缺失。而校园文化也不具有人格塑造相关引导内容,教师自身也缺乏人格魅力,没有良好的氛围,学生自然也难以形成健康人格。学校在制定教学规划时,并未纳入学生人格塑造这项内容,狭隘的知识结构,使得大学生难以提升素质,阻碍健全人格的形成。诸多高校对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完全不重视的,并未做好积极的引导,这种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健康人格的形成,所以必须尽快改革观念,注重此方面的引导[4]。
三、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人格培养途径
(一)制定科学的心理教育目标,构建心理人格培养模式
在人格教育方面,高校必须要结合学生现状明确科学的教育目标,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并稳步推进教学工作的开展。高校还应设立培训机构,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人格引导,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之上,将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相互结合,在心理教育体系中加入人格教育,以人格塑造作为基础目标开展实践教学,使大学生朝着健康人格方向发展。
(二)实施立体化的教育培训,助力学生健康人格构建
人格教育也是旨在激发学生潜能,将教和学进行有机融合。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主导者,学生为主体,两者的互动融合可达到最佳的教育成效,教师应将学生视作课堂主体,并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潜能,采取有效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内部力量得以强化,人格塑造顺利升级。人格教育和其他教育有相似之处,同样也有差异,其可开启学生的心灵,指引性极强。所以教师在具体教学时,应基于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内心世界产生冲击,通过情理教育来促使人格教育效果达到最佳,学生也可更好地形成健康人格。教师在操作过程中,应积极开展心理辅导,采取有效的手段创设积极向上的教学情境。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的感官得到更大的冲击,促使学生的内心更好地被触动,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可自主将所学内容内化成行为,独立人格得以形成。
大学生在特殊的成长阶段,人格也处于重塑的核心时期,要达成该使命最好的方式是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教师要采用积极的理念与态度来对大学生进行感染,使其人格重塑的内动力得以激发。此种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是立体化的教育体系,系统性地培养人格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尤为注重开启情意动机系统,在实践过程中渗透教育因子,促进内容内化成人格[5]。此外,应创设乐观向上的校园风气,使得学生能够在良好文化熏陶之下,形成与保持健康人格。
(三)加强健康人格的普及,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健康人格
在每个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个体保持良好状态,和别人友好交往,能够更好地解决生活难题,拥有健康的人格是最为基础的保障。健康人格可促使个体对个人生活状态进行有效控制,能够自行调节情绪,更好地适应环境,并树立正确三观,跟上社会发展步伐,得到教师、家人及社会的认可。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首要做的就是让其精准了解健康人格的重要性,明晰何为健康人格,并在学校开设培训课程中积极参与,进而达到更好的塑造效果[6]。
(四)引导大学生自我管理情绪,强化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研究得出,积极情绪和健康人格间的关系十分紧密。积极情绪有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进而助力健康人格的塑造,而健康人格的个体表现的积极情绪更多,对自身身心发展非常有利。已有一些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积极情绪对人的压力缓解极为有效,所以对每个人来说情绪管理都是尤为重要的。而要做好情绪管理,最为基础的是对人类情绪有清楚的了解,并懂得适当与积极的情绪有哪些,先有良好的感知力。同时,对于情绪表达渠道也必须有所了解。例如,语言相比于躯体,是更好的情绪表达渠道。此外,教师还可采取团体辅导的做法,将情绪管理方法交予学生,也可开办公益性活动,让学生可通过活动的参与来感受到奉献的美好,从中获得积极情绪。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能够增加业余爱好,也是其强化情绪体验的极佳做法,对缓解学业压力非常有效,所以教师也应在此方面多加鼓励,让学生参与感兴趣的社团,获得更好的福乐体验。
(五)辩证看待问题,建立合理的归因方式
对于人格,解释风格理论将其划分成乐观型与悲观型两种解释风格,指出人格特征不同的人,看待相同的事情,归因方式也是不同的,由此产生的心态也有乐观与悲观两种。乐观型是在面对失败时,会有积极的倾向,认为这只是一時的失败,并不是永久性的失败,而引发失败的因素有很多,且不完全是个人的因素,外部性因素占据大部分,因而对于失败会更为积极看待。悲观型和乐观型恰好相反,此时的想法会非常糟糕,觉得失败是永久性的,已经难以挽回此次的失败,且认为这次失败自身原因占据大多数,也会对今后产生更多影响,进而会感到内疚自责,未来对待事物的看法也会更为消极。同样,在面对成功时,乐观型的人会觉得是自身努力才造就了成功,悲观型的人则觉得此次成功大多数都是运气,并非是自己能力的体现。总的来说,在面对成功或是失败时,乐观型可产生更多积极情绪,会感到更为满意与自信,而积极情绪更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所以,要引导大学生看待任何问题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灵活转换关注焦点,应用积极的方式来应对,形成合力的归因方式,寻找更多积极的因素,将负面情绪更好的消除[7]。
(六)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环境助力人格发展
人格的完善发展,环境是其中极为关键的因素,而环境不仅体现在家庭,也体现在学校与社会。社会组织系统是积极向上的,个体获得的体验也将更为积极,可在更大程度上支持健康人格的塑造。而现今的大学生几乎都是全日制与寄宿制的,所以对其来说校园环境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因而高校必须注重校园环境的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必然有健康文明、朝气蓬勃的特征。
1.在所有学校中教育理念都是尤为关键的
由积极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应对学生的积极品质更加关注,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也能够认清自身的优势,并积极应用这些优势,促进自身人格的完善。
2.学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也应尤为重视
主要原因在于校园文化的潜在教育功能是极显著的。高雅文化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才,包含的内容有软环境建设以及硬环境建设,软环境主要是指歌剧、画展等,硬环境主要是指现代化设施、高雅建筑等,引入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让学生积极阅读,都可让学生引起深思,对塑造健康人格非常有利。
(七)客观了解自己,善于自我评价
其实,很多人都拥有自愈能力,积极心理学强调所有人的内心都应为积极向上的,有着自我完善动机,因而认为在解读问题时也应积极乐观,用开放、欣赏的眼光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对个体的积极品质提升关注度,并主动扩大这些品质。做到这些,需要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主动分析并完善自身性格,全面客观地了解自己。积极心理学启示我们,帮助大学生对自我进行客观评价,积极挖掘自身的积极品质和美德,充分发挥自身的美德与优势弥补不足,不断完善,产生恰当的自信和自尊。此外,还可以为大学生开设一些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或者讲座,让大学生做好自己的人生规划,提高自我效能感。
四、结语
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若是缺乏健康人格,即使学到再多的知识与技能都是无济于事的,也不会有良好的发展。人格的培养是净涤心灵、内化修养的过程,具有一定的难度,没有具体的量化手段,积极心理学理论为高校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通过其方法论的运用有效地开展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晓彧.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创新大学生人格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5(1):3.
[2]韩广海.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创新大学生人格培养模式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4):3.
[3]王瑞.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创新人格培养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7.
[4]王云辉.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J].企业家天地:中旬刊,2009.
[5]卢春丽.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研究[J].2021(2):67-69.
[6]祁萌,卞小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积极人格培养机制研究:以舍己救人英雄孟瑞鹏烈士为例[J].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3):4.
[7]甘雄.积极心理学对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启示[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
作者简介:刘晓艳(1984-),女,土家族,湖北恩施人,硕士研究生,初级,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