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素素
吴晓华*
陶一舟
王雅君
城市发展开始进入由增量扩张转变为存量更新的阶段,“有机更新”成为新时代城市发展的重心,口袋公园随之迅速建设发展。口袋公园又称袖珍公园,指经过精心设计的小型城市开放空间,呈斑块状散落或隐藏于城市结构中,为当地居民服务[1-2]。中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17)尚未将口袋公园划入行列,结合业内研究成果与实际建设情况[3-8],本研究将口袋公园面积界定为0.035~1hm2。另外,其用地性质与社区公园、游园具有共性[7],与社区公园服务对象、面积和开放程度上存在不同,游园在面积和功能定位上与口袋公园具有高相似度。当代口袋公园建设围绕住宅区、街道,多为居住型口袋公园,即位于居住区内部或附近为周边居民服务、开放性较强的公园[8]。为保证研究的普适性,本次研究以居住型口袋公园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但不包含设有门禁的住宅区公园或仅供专人使用的公园。
在城市高密度发展下,口袋公园是对当代城市公园的良好补充[1],其占地面积小、用地灵活的特点能满足居民休憩需求,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9]。目前,各大城市已有不少建设成果,如北京“微花园”项目[10]、上海老城厢口袋公园和参与式空间微更新[9,11]等。口袋公园除具备基本功能外,还具有科普教育功能,作为居民日常交往、休憩的紧密场所,通过科普展览、实践活动等方式影响居民思维意识[7-8],与环境教育发展目标不谋而合。当代城市背景下应重视中小型社区公园、邻里公园等城市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12],为人们提供了解环境的机会,从身边培养“注重环境问题并付诸行动”的意识[13]。若将环境教育与口袋公园结合,于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居民的环境意识,则可促进口袋公园和环境教育的双线发展。因此,有必要探索环境教育与口袋公园结合的应用研究。
如今,国内外环境教育相关研究大多围绕学校、风景区、国家公园等地展开,针对口袋公园有关环境教育的系统性研究相对匮乏。同时,良好的环境教育建设以了解居民实际需求为前提,相关环境教育需求研究多集中于解说牌、实践活动、设施设计等方面[14-18],相关需求分析文献常采用PCA主成分、Logistic回归、MRT、AHP[19-22]等方法,在风景园林领域探讨环境教需求的定量研究不多。因此,首先总结既有国内外研究中相关环境教育的需求信息,构建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量表;其次,通过问卷、访谈调查获取数据,联合Kano模型与Better-Worse系数分析法获取需求类型与重要度排序,探讨不同人群环境教育需求的差异情况。最后,根据调研数据提出可行的优化策略。
研究区域选定为杭州市临平区,该区于2018年开始全面建设临平老城有机更新口袋公园,这些公园基础建设条件、宣传基础良好、建设面积多样、社会认可度高,具备良好的研究基础。结合本研究对居住型口袋公园进行解读,以面积、开放程度、周边用地、服务对象、使用时间段、区域属性为6个筛选条件[8,23],选出九曲记忆园、大园井文化园、缸甏弄公园等9处公园作为样本公园进行调查研究(表1)。
表1 调研公园信息描述
国内外口袋公园的环境教育相关研究较少,但所有类型的城市公园所开展的环境教育在形式和途径上都是共通的。在本次研究中将参考森林公园、社区公园等城市公园的环境教育开展形式,总结并归纳相关环境教育信息。根据国内外文献分析得出城市公园环境教育一般围绕公园建设环境、解说系统、实践活动和运营管理四要素展开[15-17],由此概括作为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一级需求指标,即场地规划、解说服务、实践活动和维护管理。基于文献提取与一级需求指标高相关性的关键词,合并、剔除部分不完全相关信息,拟定初始二级需求并构建初始需求量表。同时,邀请5位相关专业教师与专家、10位相关专业硕士及15位样本公园居民访谈与问卷调查,通过数据了解他们对初始量表内需求指标提取的合理性、是否影响公园使用者的批判,以及是否遗漏其他指标。
综合调查结果得到最终需求量表(表2),口袋公园环境教育分为4个一级需求指标,每个指标下包含多个二级需求指标,共22个:场地规划需求旨在了解使用者对场地设计要素的感知需求程度,包含环境教育区域、植物景观[24]、环境教育设施[25]等;解说服务需求包括牌示解说、多媒体类解说等,主要了解居民对每种解说手段的需求程度;实践活动需求旨在了解何种活动项目更为符合使用者的日常使用与需求,包含环境教育课程、感官体验活动、角色演绎活动等;维护管理需求包括环境教育监管机制、环境教育成效评估平台[26-27],以了解使用者对口袋公园环境教育管理上的需求。
表2 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
本次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居住型口袋公园使用人群基本信息问卷,包含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月收入共5项;第二部分为Kano问卷(表3),设置正、反向2类问题和实例图片,每个问题设有5类选项(我很喜欢、必须要有、无所谓、勉强接受、我不喜欢),根据受调查者的意愿填答[28]。问卷题项与需求量表22个二级需求对应,共22个正反向题项。
表3 Kano问卷形式
本次调查采取电子与纸质问卷于2021年4—5月发放,依据调研经验将调研时段选定为公园使用率最高的工作日、周末的早晚[29],分别为6:00—8:00、18:00—20:00。以“样本规模是量表项目数的5~10倍、样本总数不少于100~150份”为依据[30],本次问卷发放有效范围须在110~220份以上,结合以往口袋公园调查经验,每个公园的发放问卷总量均为30~60份。因此,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60份,每个公园发放40份,剔除部分漏答问卷与答案一致答卷,共收回有效问卷349份。
2.5.1 Kano模型
Kano模型是由质量管理专家狩野纪昭提出的“双维度认知模型”(图1),运用统计学方式精准客观识别使用者需求,并了解使用者对各需求的需求程度[31],获取使用者填答正反向问题问卷的数据结果,用分类和排序明确需求类型与需求程度。现广泛应用于产品设计与管理领域[32-33],风景园林领域有研究将其运用于森林公园自然教育需求[34]和城市公园适老环境影响要素[35],还结合AHP进行满意度评价[36]。
图1 Kano双维度认知模型
Kano模型不采取直接询问需求的方式,避免居民错误判断而得到不确定性数据[37],其精准识别需求的优势能弥补因子分析或多元回归缺少需求层次识别的缺陷[35];改进层次分析法对单一评价因素优化迫切程度缺少明确分析的缺点[36]。Kano模型可精准表现使用者对环境教育需求的情况,本研究引入Kano模型用于需求分析,探讨居住型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类型与需求程度,为日后公园开展环境教育提供设计指导。
2.5.2 Kano需求类型分类及重要度排序
Kano模型将需求分为5种类型(表4):必备需求(M)、期望需求(O)、魅力需求(A)、无关需求(I)和反向需求(R)。提供必备需求时,公园使用者满意度不提升,反之降低;提供期望需求时,公园使用者满意度提升,反之降低;提供魅力需求时,公园使用者满意度提升,反之并不会降低,属于使用者意料之外的需求;提供或不提供无关需求,公园使用者满意度不产生变化;提供反向需求反而导致满意度下降,需在数据中尽量剔除。在实际运用当中,主要通过统计数据与Kano评价表(表4)进行对应来明确需求类型。
表4 Kano需求类型评价
根据以往学者研究经验,传统分类确定过程简单,存在分析结果过于绝对的情况。本研究引入Berger等提出的改进版Better-Worse系数法以定量化分析分类[38],其计算公式为:
Better=(O+A)/(M+O+A+I)
Worse=(-1)×(O+M)/(M+O+A+I)
式中,Better系数表示当满足某项需求时使用者的满意程度;Worse系数则表示当不满足某项需求时使用者的不满意程度。参考陆明琦以数值判定分类结果的说法,当Better值与Worse值皆大于0.5时为期望需求,皆小于0.5时为无关需求;当Better值大于0.5、Worse值小于0.5时为魅力需求;当Better值小于0.5、Worse值大于0.5时则为必备需求[39]。结合四象限图将数据图示化表示需求指标情况(图2),以“M>O>A>I”为重要度判定依据[39],得出重要度初步排序结果,但该结果无法判断优先设计哪些二级需求能满足使用者,还需引入敏感度计算方式求得各项需求的需求程度具体数值,通过比较值大小确定环境教育需求在各层面和单项上的设计排序[39-40]。以R值表示指标对使用者影响的敏感度,其数值为该点到坐标原点的距离,R值越大则表示重要程度越高。
图2 四象限图示
通过SPSS 24.0对Kano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测。问卷总体Cronbach's α值为0.876,其中正向问题为0.822,反向问题为0.843,均大于0.8,问卷有较高信度。KMO测度值为0.886,且Bartlett球体检验统计值显著概率为0.000,小于0.01,具有相关性,说明问卷有良好效度。
居住型口袋公园使用者基本信息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其内容涉及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及月收入。
表5 调研公园使用者基本信息
经统计分析得出样本数据中男性使用者占51.86%,女性使用者则占48.14%,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年龄主要在18岁以下、36~50岁和51岁以上的区间,以51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比最大,可知居住型口袋公园的居民及未来环境教育主要受用者将集中于儿童、青少年与中老年人;学历上初中以下占总样本的34.67%,说明开展环境教育需采用浅显易懂、快捷的方式;职业以学生、普通工人与退休人员居多,分别占样本的24.36%、23.21%和17.19%,开展环境教育需考虑符合这3类人群的活动方式;月收入情况占比较多的主要为处于3 000元以下与3 000~5 000元的类别,分别占38.11%与29.23%,说明这2类人群去公园频次较高,需注重该类人群的环境教育需求诉求。
3.3.1 需求类型识别
居住型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类型如表6所示(分析结果中需求名称以字母序号简称),必备需求(M)有A2、B1、C9和D1,分别为植物景观、牌示解说、专题展览活动和环境教育监管机制,使用者认为这4类需求是居住型口袋公园开展环境教育必备的基础;期望需求(O)有A1、A3、A4、A5、A7、C4、C6、C7、C8和D2共10项,分别为环境教育区域、水体景观等,使用者期待公园能规划合理的教育区域并开展新奇的环境教育活动;魅力需求(A)有A6、B2、C1、C2和C5共5项,分别为铺装铺地、多媒体解说等,若公园满足此类需求,则能给使用者带来惊喜;无关需求(I)有B3、B4和C3共3项,使用者并不在意此类需求。
表6 KANO模型分析结果汇总
3.3.2 需求重要度排序
基于需求分类结果对总体需求展开排序,求得各项需求重要程度数值。排序一般为M>O>A>I,由图3可初步判断排序为必备需求(A2、B1、C9、D1)>期望需求(A1、A3、A4、A5、A7、C4、C6、C7、C8、D2)>魅力需求(A6、B2、C1、C2、C5)>无关需求(B3、B4、C3)。
图3 居住型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better-worse系数四象限图
结合表7、8的结果来看,场地规划与实践活动层面的重要度排序较为靠前,说明开展环境教育需优先对公园场地规划、实践活动进行合理严谨的设计与策划。使用者对场地规划层面内需求项的需求程度较高,A3(生态水景)为敏感度首位,结合“M>O>A>I”依据与敏感度数值,故排序为A2>A3>A5>A1>A7>A4>A6。解说服务方面排序为B1>B2>B4>B3,使用者对B1、B2表现出强烈需求与良好认可。实践活动中多数项目呈现出一定需求程度,其排序为C9>C6>C4>C8>C7>C2>C1>C5>C3,使用者对C9需求程度较高,为必备需求且敏感度排名靠前。维护管理排序为D1>D2,显然环境教育监管机制对于居住型口袋公园必不可少,环境教育成效评估平台也呈现出较高的需求性,侧面体现出公园尚缺乏此类服务。
表7 需求指标敏感度及排序
表8 居住型口袋公园环境教育需求排序
据以往需求分析,年龄、学历及月收入为影响环境教育程度较高的社会属性,对这3项通过需求重要度排序最高的3项需求进行需求对比,查看使用者环境教育需求的差异情况。根据表9来看,年龄层次分为少年组、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从结果来看,在场地规划方面,4组人群对A1、A2、A3和A7有较高的需求,少年群体对A3生态水景需求程度最高;老年群体对B4人员解说需求程度高于其他群体;实践活动上少年组偏向动态性活动,老年组则偏向静态活动。
表9 3类社会属性需求重要度排序情况
学历层次包含初中及以下人群、高中或中专人群、大专或本科人群、硕士及以上人群。4组人群在解说服务与维护管理上无明显差异;场地规划上均对A1、A2、A5有较高需求,硕士及以上群体对A1环境教育区域需求程度较高,注重场地规划,对公园设计认知度高;初中及以下群体追求动静态参半的活动需求,其他3组则对专题展览、园艺种植等活动有较高需求。
个人月收入层次为低收入、中收入及高收入。场地规划上3个群体对A2、A5、A7的需求程度较高,中收入群体对A5科普类构筑物有着强烈需求;低收入群体对B2多媒体解说有着较高需求;而实践活动方面,C6科普讲堂活动为3个群体需求程度较高的一项,中收入群体则较为注重C4自然体验游戏。
总体来看,使用者十分注重解说服务与维护管理在居住型口袋公园中的设置,需求差异并不明显,在场地规划和实践活动上,其需求差异主要体现在年龄层次和学历层次上。
4.1.1 优先规划合理的教育环境
从结果分析来看,使用者对于植物景观、生态水景、科普类构筑物等需求程度较高,其中植物景观是必备需求,为首要设计需求项,能够帮助公众认识自然、提高环境保护的思想认知与行动[15]。设施、构筑物、场地铺装等在环境教育中具有承载信息、增强互动等功能[24],不可忽视其对环境教育效果的加持。在公园建设初期或优化时期,需注重公园整体的教育环境,规划环境教育区域、配合解说牌与游线设计多层次植物景观,结合生态水景与设施设计教育性互动设施,并于铺地上增设带有环境知识的认知铺装[24]。
4.1.2 选取解说牌或多媒体解说手段
据结果分析,牌示解说是必备需求且需求程度较高的需求项,通过传递信息使公众了解场地环境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14],对环境教育效果有直接影响,且为低成本投入,应配合公园主题、教育游线投放。居民对多媒体解说也有一定需求,可结合公园实际情况选择设置,而印刷品和人员解说需求程度不高且在资金、管理方面有严格要求,可不进行设置。
4.1.3 开发多样化活动项目
据结果分析,使用者对感官体验活动、自然体验游戏、科普讲堂活动、手工创作活动、园艺种植活动和专题展览活动需求程度较高,使用者偏好在生活体验中直接接触环境教育。可达性强的公园适宜举办环境教育主题展览等活动[24],专题展览活动是必备需求,应当作为重点活动在居住型口袋公园举办。而感官体验、自然体验游戏、科普讲堂等活动讲究高互动性与高教育性,在实践活动开发时也需重点关注此类需求项。
4.1.4 强调管理机制与后期评价的维护
据结果分析,维护管理方面的需求程度都较高。环境教育监管机制是必备需求,环境教育成效评估平台为期待需求,在公园设立可极大提升使用者的满意度,应当着重强调此类需求。以设立管理法规引进与培养人才,提供多样的运营模式选择,实施环境行为监督[26-27],从而保障公园环境教育工作的运行。建立环境教育信息平台,用于各地环境教育从业者与公园使用者对口袋公园在环境教育开展方式、效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26],获取反馈以促进日后公园环境教育的发展。
4.1.5 注重年龄层次差异化设计
据结果分析,在场地规划与实践活动方面需求差异变化较明显,在设计这两方面时需考察居住型口袋公园周边的年龄、学历与月收入情况进行针对性设计。其中,年龄的需求差异体现较多,为推行环境教育工作全面开展,各类环境教育相关设计要尽可能覆盖全部年龄层次,着重考虑因“龄”而异的教育方式。
研究将环境教育需求分为四大类展开调查,尝试提出口袋公园环境教育优化建议,合理利用Kano模型进行研究探索,补充不同人群需求差异研究,为口袋公园和环境教育提供不同的研究方向。此次研究成果是否能应用到其他公园中并获取相应的结果还有待尝试,环境教育需求涉及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必要在日后的研究中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展开研究。
注:文中图片均由作者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