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确立的探索(1927—194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代来源研究

2022-06-08 08:12刘伟兵
湖北社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革命

刘伟兵

习近平曾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近代来源研究是当前学界的重要生长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近代来源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确立的探索。但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研究,忽视了近代史和党史向度。这个“忽视”造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把握的近代史、党史“缺失”。如果不能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来龙”,就不能很好地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去脉”。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时,就自觉地承担起当时“重估一切价值”的时代重任,促使当时“最后觉悟之觉悟”,并运用“笔杆子”在舆论宣传阵地推动当时中国传统价值观向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转型。其中,1927年到1940年,中国共产党在掌握部分政权的情况下,开始在革命根据地探索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实践。1927 年是中国共产党走上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历史起点。1940年则是《新民主主义论》发表的时间。在这篇文章中,中国共产党系统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容,解决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和革命胜利后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成熟。因此,1927—1940年这段时间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理论尚未成熟时期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自发探索阶段。

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变,表现为从照搬经典理论,抽象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彻底性就在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是彻底的人类解放,就是使每一个人不受制于经济、阶级、国家等外在条件的束缚,可以自由全面地发展自己。根据唯物史观,这种人类解放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已经完成政治解放的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观的扬弃。但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并没有完成,资本主义价值观也没有得到彻底的确立,反帝反封建依旧是近代中国的主要任务。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要在尚不具有条件的旧中国,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种历史任务的交织中,跨越价值观转型的“卡夫丁峡谷”,寻找到培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新的平衡点。

中国共产党客观地把握到要引导国民革命,必先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斗争,再进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步骤。但是由于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认为以蒋介石为首的反革命集团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主要阻力。国民党维护的是帝国主义、封建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在性质上已经叛变了革命。因此,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当时革命的首要任务。但是,这种通过直接反对官僚资本主义达到彻底的人类解放价值目标的尝试,反映出当时的中国共产党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彻底性不等于培育过程的一次性。

之后,“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但是这些具体措施是蕴含在当时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之中的。“中国革命现时的危机及各种社会阶级力量离合的现势,表明并且证明:反对封建制度的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之完成(土地革命亦在其内),尤其是反帝国主义斗争的完成,必须实现于反对已成反革命的资产阶级之斗争之中。”不过,这一认识在“九一八”事变后进行了转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发布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和《为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第二次宣言》,认识到了中日矛盾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运动归入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之中,在理论上实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变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对中国革命的战争为反帝国主义反国民党的革命战争。”

到了1935 年,中国共产党对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任务顺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虽然依旧把国民党划为反革命集团,但是承认了国民党的革命性,并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中提出了“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只要任何部队实行对日抗战,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有任何旧仇宿怨,不管他们与红军之间在对内问题上有任何分歧,红军不仅立刻对之停止敌对行为,而且愿意与之亲密携手共同救国”等主张。“八一宣言”把握了符合当时社会矛盾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顺序。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在《停战议和一致抗日》中,转变了对蒋介石的态度,将“抗日反蒋”变为“逼蒋抗日”。反对帝国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首要任务。1936年8月15日,共产国际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将蒋介石与日本侵略者区别开来,联结蒋介石反抗日本侵略。“我们认为,把蒋介石和日本侵略者相提并论是不对的。这个观点在政治上是错误的。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随后,中国共产党在8 月25 日的《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中提出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倡议,并在之后的《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与民主共和国的决议》《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等文中不断确认反对帝国主义的第一顺序位,反对官僚资本主义,乃至反对官僚资本主义中的“反蒋”都应受反对帝国主义任务的统筹,为反对帝国主义的历史任务服务。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顺序正式确立了下来。

自此,中国共产党理顺了培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总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应该根据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通过有步骤地革命,逐步实现彻底性的培育。正确的培育步骤应该是先通过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达到民族独立、国家解放等政治解放的价值目标,再通过反对当时的官僚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革命逐步实现彻底的人类解放。

此外,中国共产党培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还面临着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现实实践的矛盾。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科学性就在于抓住了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两方面。这就使得中国共产党是从经济基础的变革与阶级斗争入手培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但是,阶级斗争在“国破家亡”的近代中国,面临着与抵抗侵略任务何者优先的问题。最终,中国共产党通过对革命实践中社会矛盾的把握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土地革命早期,中国共产党认为“农民反对地主豪绅及强盗式的政府机关之阶级斗争,是民族的解放运<动>之必要条件和不可分离的成分”。这种以阶级斗争容纳民族斗争的方式,实质上就是以阶级话语取代了民族话语。虽然,这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自身的科学性,但是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人的彻底解放需要打破国家枷锁。因为受社会压迫最深的无产阶级在理论上是没有“祖国”的。只有摈弃民族主义,选择国际主义,进行全球革命大联动,才能彻底推翻资产阶级,并进行全球的经济改革。如果真要对无产阶级进行国家层面的“寻根”,那么作为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苏联,就是世界范围内所有无产阶级的“祖国”。因而,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早期才会提出“武装保卫苏联”的口号。甚至“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分析日本对华侵略是意图攻击苏联,“现在帝国主义实行占领中国东三省,不过帝国主义进攻苏联计划之更进一步的实现”,于是主张“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武装拥护苏联”。但是,“工人无祖国”“保卫苏联”的思想不符合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和反帝反封建的社会主要矛盾的价值要求,限制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话语空间。

在1932年淞沪抗战中,中国共产党认为要趁中日民族斗争的窗口期,扩展阶级斗争范围,抢占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此时还以阶级斗争价值标准评价了当时一些黄色工会、民族资产阶级积极抗日的行为是以“反帝”的名义“愚弄劳苦群众”,并号召士兵们“杀掉你们的长官,加入红军”。这遭到当时参与淞沪抗战的国民党军官攻讦,其污蔑中国共产党不“爱国”。“此次我军与暴日在淞沪激战最烈时,江西的‘赤匪’不特不能为国难所激醒以合力御外,反乘机猛攻赣州,企图夺取赣南重要城市,以捣乱我后方,这种行为,不啻为暴日张目。”中国共产党被国民党的宣传机关描绘成“赤匪”“暴徒”,所主张的阶级革命是一场“赤祸”等。这种话语污蔑,迷惑了当时不少群众,使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在事实上受挫了。“从根本上看,红军及中央苏区之失败,其实还在于共产国际和中共机械的阶级关系分析法,以及基于政治理念的主观盲目性。”

因此,随着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步骤把握,重新复归到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顺序时,也是在事实上理顺了阶级斗争与抵抗侵略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需要在坚持科学性的前提下,根据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不同方式的培育。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爱国主义思想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爱国价值观,化解了阶级斗争与抵抗侵略在价值观领域的张力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许多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表现为敬德保民、天下为公等内容。在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下,出现了如苏武牧羊、精忠报国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行为。随着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和现代国家概念的传入与生成,中国传统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转型中开始了转向。中国共产党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思想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爱国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爱国价值观先是完成了主体变革,摒弃了传统爱国主义中的“忠君卫道”思想,明确了爱国是所有人民对中国和中华民族的情感,接着又将爱国价值观从狭隘的民族范畴中升华出来,与国际主义相结合,从而有别于资本主义的爱国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将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结合起来。”于是,阶级斗争的理论要求与抵抗侵略的现实要求的张力在马克思主义爱国价值观中得到了巧妙的化解。

然而,在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下,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除爱国以外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又该如何与当时国民党所提倡的三民主义加以区分,并着重培育呢?毕竟“三民主义本身不能发展到社会主义”。当时虽然进行了第二次国共合作,但是国民党却不断鼓吹“一个领袖、一个政党、一个主义”的思想,想以“三民主义”消解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价值观上的“溶共”,以达到“根绝赤祸”的目的。因此,受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中国共产党保持对国民党的高度警惕,抵制渗透和同化,保持了自身的独立性。

第一,中国共产党充分利用了孙中山的政治遗产,接受三民主义作为国共合作的价值基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作为当时国人公认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思想得到了不同派别的一致尊重,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合法性来源之一。

第二,中国共产党继承的是真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国共产党先是公布了区分三民主义真假的标准:“抗日战线中各党各派的任何人究竟信仰三民主义与否,不在其口头之自称,而在其行为之表现,只有言行相符,才可称为孙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必须广泛的动员全国同胞,切切实实的实行三民主义,揭穿汉奸汪精卫辈的假三民主义,为具体实施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真三民主义而斗争。”这在事实上将当时汪精卫、蒋介石所宣称的三民主义都归为假三民主义,而将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所提的新三民主义归为真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第三,中国共产党超越了新三民主义的价值观,明确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培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自觉性。中国共产党先是回答了培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接受新三民主义的平衡点在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即在把三民主义照着国民党第一次全国大会那样解释时,二者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的政纲上基本是不相冲突的。”但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小资产阶级性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主要政纲与我党相同,但整个革命全部纲领与我党纲领则不相同”。因此,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力量对比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规律,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所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的也是有别于资产阶级政权的国家形式,是新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现在所要建立的中华民主共和国,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也就是真正革命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共和国。”

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培育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既要回应当时反帝反封建的价值需求,也要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还要蕴含着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价值动力。自此,中国共产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形成与完善,在探索中明确了如何培育彻底性、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践行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的规律,在军队和根据地建设中,逐渐摸索出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践行的规律。包括平等、民主、自由、爱国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践行的成功探索,使得“到延安去”成为当时许多进步人士的价值共识。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失败经验基础上,认识到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但是这一时期的武装斗争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并最终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反扑中相继失败。其中,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率部开始向江西转移。到三湾村时,军队已经困难重重,部分士兵和军官们的革命信念开始动摇。面对这一困难,毛泽东创造性地将平等、民主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融入军队建设中,在军队纪律和制度制定中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在三湾村,毛泽东先进行了军队整编,基本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通过班级有党员、排有党小组、营团有党委的新制度将党组织建在连上。每一位党员都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坚守者、传播者,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深入军队深处。“党的组织,现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四级,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毛泽东还在连以上设立了士兵委员会,将民主、平等、公平等价值观贯彻在军队制度建设中。官兵平等、经济公开、民主管理成为红军士兵们最直接的价值观感受。“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就是民主主义的影响。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中国不但人民需要民主主义,军队也需要民主主义。军队内的民主主义制度,将是破坏封建雇佣军队的一个重要的武器。”

随后的古田会议,根据之前民主、平等、公平等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军队践行中出现的宣传教育问题、极端民主化问题、政治建军思想分歧等进行了大讨论,并最终在中央的“九月来信”中达成了共识,肯定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军队中践行的做法。

古田会议首先批判了之前由极端民主化带来的平均主义、个人主义、主观主义等问题,提出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在组织上,厉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生活”。其次,强调了军队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践行的重要性。古田会议否定了军队只负责军事的单纯军事观点,提出红军还具有传播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任务。“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特别是现在,红军决不是单纯地打仗的,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再次,强调了在军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性。“有计划地进行党内教育,是党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如此,才能“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此时红军还通过“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象化为军队的纪律,将民主、平等、公平等价值观转化为士兵的日常守则。

正是在军队中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使得工农红军焕然一新,比国民党和旧军队更具有战斗力和革命性。因此,虽然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被迫开始长征,但是由于红军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践行,使得长征成为宣言书、宣传队和播种机。红军自身严明的纪律、平等的作风、高亢的革命热情都无时无刻不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对红军形象的塑造和军魂的锤炼。红军所到之处,沿途群众都被感染和吸引,自发地帮助和参加红军。“二军团争取了约三千新战士补充部队(六军团亦有二千余)。”

斯诺在1936年深入延安时,记录到红军在物质资料较为匮乏的情况下,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并严格践行着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形成了平等、自由、民主、公正的社会风气与和谐的军民关系。因此,斯诺直称“这些千千万万的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此外,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中央苏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自己掌握的政权中,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践行,将追求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政党等各个领域具象化。

首先,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科学性的指导下,深入经济基础领域,探索经济解放。建立根据地之后,中国共产党就立即着手进行了调查,得出“边界土地状况:大体说来,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农民手里”。为了使农民从剥削中解放出来,中国共产党便采取了“打土豪、分田地”的政策。前者是革命根据地压制地主阶级和筹款的重要方式。“政府和赤卫队用费,靠向白色区域打土豪。”后者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民生产资料领域的解放,并得到了《井冈山土地法》的进一步明确。这一分配方式在当时得到了贫下中农的支持,但是却遭到了富农和小地主阶级等中间阶级的抵制。鉴于此,中国共产党在《兴国土地法》中,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归政府所有,并分给无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这一土地革命政策在之后的南阳会议中,通过“抽肥补瘦”的分配原则进一步完善。

但是,由于农民普遍都想拥有一块属于自己产权并可以自由买卖的土地,这使得土地国有政策遭到了抵制。于是,中国共产党顺应民意,将土地所有权给予农民,并允许买卖。“必须使广大农民在革命中取得了他们唯一热望的土地所有权,才能加强他们对于土地革命和争取全国苏维埃胜利的热烈情绪,才能使土地革命更加深入。”通过这些政策,革命根据地的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宁冈县的粮食比哪一年都好,大增产,为感谢红军,宁冈人民都踊交公粮,支援革命。”

中国共产党此时也探索出了合理的工商业政策,形成了国营、合作社和私人经济并存的局面,并降低税率,鼓励和支持私人经济的发展。“我们对于私人经济,只要不出于政府法律范围之外,不但不加阻止,而且加以提倡和奖励。因为目前私人经济的发展,是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所需要的。”中国共产党还制定法律保障人们的劳动权益。“制定真正能够保障工人阶级利益的劳动法和劳动保险法,实行8小时工作制,星期例假休息给工钱,男女同等工作要得同等的工钱。”可见,中国共产党此时已经认识到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还进行了政治解放探索。中国共产党通过政权建设,初步地将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政治生活中,并在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府,成立了工农兵代表大会,以民主的形式选举出执行委员会,并对执行委员会进行监督。“凡从(事)劳动不剥削他人以为生活的男人和女人,如工人、农民、士兵和其他贫民,都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凡工农兵平民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居住、罢工的绝对自由。”

中国共产党还在经济、政治、婚姻等领域上探索真正的男女平等,致力于妇女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逐渐明确,妇女解放看似是“性别解放”,但是其根源是经济解放,本质是政治解放,是要融入当时的革命运动中,在阶级解放、社会解放的进程中才能实现。“妇女解放与社会解放是密切地联系着的,妇女解放运动应成为社会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存在着。离开了社会解放运动,妇女解放是得不到的;同时,没有妇女运动,社会解放也是不可能的。”

其一,妇女解放不是词句的解放,而是要通过革命的方式,融入阶级解放、社会解放的进程中。“坚决实现保护与解放妇女的法令,领导与激励劳动妇女来积极参加革命,使与妇女运动密切联系起来,以增加革命胜利的建设。”其二,妇女解放的关键是让妇女也从事生产,并掌握生产资料。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就给予了妇女当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保障妇女解放的经济基础。“妇女亦与男子一样有独立支配自己所分配得来的土地的自由——她的土地或与父母舅姑兄弟的土地共耕或自己单独耕种都可以,依她自由意志决定。”其三,通过政治干预的手段,直接提高妇女的地位,保障妇女的政治权利。“鼓励妇女参政,各级参议会应有25%的女参议员,各机关应大量吸收妇女工作。”

妇女解放的结果,在政治上表现为男女平等,在生活上表现为婚姻自由。就前者而言,男女平等主要体现在男女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平等,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平等价值观的探索与践行。1929 年,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央苏区,以文件的形式规定了男女政治权利的平等。“凡年满十六岁的男女,而非剥削劳动者(资本家地主重利盘剥者)非宗教徒和反革命者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后者而言,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的探索中,真正在妇女婚姻上践行了马克思主义自由价值观,保障了妇女最直接的婚姻自由。1931 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中,就规定了“应确定婚姻以自由为原则,而废除一切封建的包办,强迫与买卖婚姻制度。”1939年,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陕甘宁边区婚姻条例》中,进一步明确规定实行一夫一妻制。

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国共产党兴办学校,满足人们的文化教育需求,将人民从愚昧中解放出来。“由工会开办工人学校,由农民协会开办农民学校,由县工农兵政府开办高级的工农学校,以增工农平民的劳动知识和一般文化程度。”这是因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所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能动地发展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和教育的思想,将教育看作促进人们劳动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并延伸到思想解放、文化解放。”此时,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践行的教育路径。

到达延安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践行。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将价值主体从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扩大为所有支持革命的人民。“一切革命的阶级对于反革命汉奸们的专政,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要的国家。”然后,中国共产党还明确了无产阶级在价值主体中处于领导地位。“中国无产阶级、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乃是决定国家命运的基本势力。这些阶级,或者已经觉悟,或者正在觉悟起来,他们必然要成为中华民主共和国的国家构成和政权构成的基本部分,而无产阶级则是领导的力量。”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还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进行了价值排序和具象化。随着中日矛盾的不断加剧,中国共产党凸显了爱国与民主价值观的重要性。这是因为“在中国,事情非常明白,谁能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谁就能取得人民的信仰,因为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而特别是帝国主义的缘故。在今日,谁能领导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并实施民主政治,谁就是人民的救星。”凸显爱国价值观,就是让爱国价值观统摄其他价值观,围绕抗日的议题建立统一战线,不断扩大价值主体。

而民主价值观的凸显,就是不断通过法制建设、“三三制”创新、民主选举等方式,进行政治解放。在边区政府中,中国共产党设立了参议院,由人民选举议员,由参议院选举产生议长、常驻参议员、边区政府主席、副主席和高等法院院长等,并审核通过各项法律条例。“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中国共产党还通过“三三制”的民主制度,规定了共产党员、左派进步人士、中间派在政府中各占三分之一,实现了相对公平与绝对公平,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的统一。

正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践行,陕甘宁边区成为“抗日和民主的模范区”。而践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延安,也成了当时追求进步的青年知识分子心目中的革命圣地。“到延安去”成为当时进步人士们的价值共识。

三、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宣传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探索中,也涉及了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宣传规律的把握。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笔杆子”的作用,在建党初期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的论战中,就积累了丰富的宣传经验。而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枪杆子”的重要性,走向了“笔杆子”与“枪杆子”并举的探索,是以武装斗争夺取政权和舆论宣传夺取价值观领导权的共同战争。

在这一时期,国民党利用国家机器的力量,对中国共产党发起了舆论战,进行各种抹黑和污蔑。1929年国民党颁布了《宣传品审查条例》,规定了以三民主义和国民党党纲作为审查标准对新闻舆论进行审查,并得出当时的报刊媒体“言论正确的约占25%,失常的约占15%,其中以共党刊物最多”。之后,国民党相继颁布了《取缔销售共产书籍办法》《出版条例原则》《出版法》《查禁反动刊物令》《新闻检查标准》等,对中国共产党的报刊阵地进行围追堵截。仅1927—1937年间,国民党以宣传共产主义、挑拨阶级斗争等名义查禁“社会科学书刊达到1028种、进步文艺书刊458种”。

国民党还对中国共产党进行各种黑化与污蔑,包括指责中国共产党不爱国,造谣中国共产党是土匪,屠杀抢劫民众财产,共产共妻等。这使得“红军每到一地,群众冷冷清清”。“甚至许多把红军当作土匪打。”面对这种舆论劣势,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过去边界各县的党,太没有注意宣传工作,妄以为只要几支枪就可以打出一个天下,不知道共产党是要左手拿宣传单,右手拿枪弹,才可以打倒敌人的”,并指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红军第一个重大工作。若忽视了这个工作就是放弃了红军的主要任务,实际上就等于帮助统治阶级削弱红军的势力”。

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初步系统性建构起了中国共产党宣传体系,为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打下了基础。

其一,坚守和扩大报刊阵地。中国共产党在1927—1940 年间,主办了多家刊物,也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符合当时革命形势的办刊方法。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白区出版了《布尔什维克》《红旗》《中国工人》《爱的丛书》系列报刊,揭露国民党的虚伪,宣传党的有关政策。但是,由于办刊经验不足,中国共产党设在白区的报刊有时会报道不该报道的内容,在不该公开的时候公开身份,造成会议线索泄露和身份暴露。针对这些失误,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在白区不公开共产党身份,维持“灰色”主色调,积极联系左翼进步人士共同办报,主张抗日和民主,隐晦批评国民党当局等工作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许多成效。

从井冈山时期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相继主办了《红色中华》《红星》《青年实话》《斗争》《苏区工人》等报刊,有力地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共产党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传播的关键是要依据人民的现实情况去办报的规律。“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论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针对当时群众识字率低的现实,中国共产党指出“不识字的工农自然不能阅报纸及其他通俗政治书报,因此,应尽可能的组织诵读这些书报的小组(公开或秘密的)”。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人民主体的导向,使得中国共产党办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宣传的重要阵地。

其二,中国共产党适应革命形势,合理运用标语口号等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这些标语口号大多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并联系党的政治任务与革命纲领,极具感染力。“宣传要切合群众的斗争情绪。除一般地发布暴动口号外,还要有适合群众斗争情绪尚低地方的日常生活口号,以发动日常斗争,去联系着那些暴动口号。”正是这种生活化宣传,使得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被绝大多数人所认知和接受。

其三,通过集体仪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共产党还以群众大会、集体仪式等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求解放、平等、民主、自由等价值观转化为人们在集体仪式中的共情和共鸣,使之被人接受。“在会中,在游行示威中,大量分发没收来的东西,群众情绪极为兴奋。”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通过诉苦会的形式,由群众自己吐露被压迫剥削的痛苦,引起广大人民的情感共鸣,最后实现价值认同。“一个人的痛苦,就变为大家的痛苦,大家的痛苦也就是每个人的痛苦……很自然地提高了阶级觉悟,凝结为阶级仇恨。”中国共产党在摸索中形成了举办群众大会的基本经验和规章制度,是较为成熟的宣传工作。

其四,通过文艺创造传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由于当时群众的文化水平较低,对抽象理论并不能很好把握。中国共产党便通过文艺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象化,从而更加生动形象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例如,中国共产党就将许多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内容融入歌谣之中,形成了《穷人叹》《生产建设山歌》《共产党恩情永不忘》等反抗压迫和讴歌共产党的红歌。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具象化为生动的戏剧。《工农剧社章程》中就规定“以发展戏剧战线上的文化战争,赞助苏维埃革命战争的艺术运动为宗旨”。红军会设置化妆宣传股,由宣传兵扮演角色,在大街上或者群众大会上游行宣传。“有的扮演雇农,有的扮演土豪,敲锣打鼓,把土豪劣绅抓起来游街。这样,群众一看就知道我们是站在哪一边。”通过这种方式,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就在人们娱乐享受中被接受了。

总之,对这些历史探索的梳理和把握,有利于从近代史、党史的角度说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性把握。时至今日,现代中国依旧还在回答近代中国民族复兴的历史之问,世界历史进程依旧还在进行,文明新形态依旧还在形塑。因此,通过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探索入手,有利于把握和指导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有利于历史地把握人类共同价值的生成。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革命
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中国的出行革命
抗战时期何干之对三民主义的研究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颜色革命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三大政策”与“新三民主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