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不复

2022-06-08 13:53☉徐
读者 2022年12期
关键词:王献之桓温大军

☉徐 佳

永和九年(353年)的暮春,在那场被永远记录下来的聚会上,宾主四十余人雅集修禊,曲水流觞,饮酒赋诗。

在这场聚会上,有几个人因为没有写出诗来而被罚酒三杯,其中就有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

那一年,他只有九岁。这个沉默寡言的孩子似乎对作诗没有太大兴趣,喝完了罚酒,在众人嬉笑怒骂地聊天时,他只是安静专注地望着父亲,观察父亲写字时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甚至表情,以及他在纸上写下的一撇一捺、一点一钩。

他练习书法已经五年。

起初,在父亲的七个儿子里,年纪最小的他并未得到垂青。相比而言,才华横溢的二哥凝之、潇洒不羁的五哥徽之在书法和性格上更肖“书圣”,王羲之在心里也早已准备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他们。

直到有一次,年幼的王献之正在练字,人到中年的父亲聊发少年之狂,突然从背后去抓他的笔。这可能是很多父亲都做过的恶作剧,常常会吓孩子一跳。可当王羲之抓住儿子的笔的那一刻,他自己却吓了一跳——他竟然拔不动这支笔!从此,他一改往日对这个小名“官奴”的幼子的忽视,开始培养他练习书法。

王献之果然不负所望,他的字越写越好,以至大司马桓温都要请他题写扇面。他的淡定也让世人刮目相看,在给名震天下的桓温写扇面的时候,笔墨误落扇上,围观众人均大惊失色,王献之却不慌不忙地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还绘得十分精妙。

回到兰亭集会上,在目睹了父亲写下最美的书法篇章之后,王献之意识到,父亲的书体已达巅峰,自己实难超越。于是,他决定不仅要继承家学,更要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独创一体。

他开始学习东汉草书大师张芝等人的传世之作,并广泛拜访当时健在的书法大家,精研各流派的风格。

多年后,向来欣赏他的谢安认真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的相比如何?”王献之回答:“自然不同,各有所长。”谢安又道:“旁人的评价可不是这样的。”王献之复道:“旁人哪里懂得?”

从形式上看,他的草书既有父亲的风骨章法,也有自己的独创技法,如他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的“一笔书”,与其父的草书就大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他似乎放下了父亲写字时的拘谨,更具自信洋溢的张力和不为外物所累的逸气。

只是,为人淡定、写字飘逸的王献之,在一个中秋之夜,竟然也会黯然神伤。

这封流传下来的、传为王献之所写的书信——《中秋帖》,已不知是寄给何人的,仅存三行二十二字:“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从字面上已经很难还原王献之的本意,只知大概意思是,中秋佳节见不到你,我不知道要如何度过这节日,也无心欢庆,只好等大军归来之日再一起庆祝吧。

月圆之夜,他思念远在前线的亲友,以致夜不能寐,起床索笔狂书。在战乱频仍的南朝岁月,书法家王献之十分关注远方的战事。他不知自己的亲友在军中是否平安,在月影清辉之下是否也在思念这江南的故土?

东晋建立后,虽然由于实力悬殊,偏安江南已成定局,然而爱国将士仍以北伐中原、恢复疆土为己任。故东晋自始至终,屡有北伐之举。先后有过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等人领军的数次北伐。

王献之《中秋帖》里所说的尚未归来的大军,从年代来看,应该是指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领的第三次北伐的大军。这一年,王献之已经二十五岁,正在谢安幕府担任长史,并未参与桓温的北伐,却无时无刻不在密切关注着这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事关国运,他的诸多亲朋好友亦投身其中。

桓温,这个王献之孩提时为其题写扇面的豪杰已然老去,这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搏。他请与徐、兖二州刺史郗愔,豫州刺史袁真,江州刺史桓冲一同出兵,其中郗愔驻京口的军队是东晋最为精锐的部队,也就是后来刘宋借以威震天下的“北府兵”。

其时正是中秋时节。

但是,王献之似乎并没有在吉光片羽的书信里流露出太多的喜悦之情。

他是个目光深远的人,十万大军在黄河之北,天气渐冷,衣食难继,随时有被切断归路的风险。他只希望大军尽快归来,他将带着醇酒前往迎接。

果然,中秋节之后,前燕开始反击,慕容德与刘当共率兵一万五千人驻屯石门,李邽以五千豫州兵切断桓温粮道。桓温见战事不利,且粮食将竭,更听闻前秦援兵将至,于是在九月焚毁船只,抛弃辎重,狼狈南逃。从此,东晋再也没有了恢复中原的希望。

面对国事,面对亲友之安危,沉默淡定的王献之也有他深情的一面。

王献之的深情,除了给亲友家国,还给了他心爱的女子——郗道茂,她是他的妻子和表姐,而那位被桓温夺去兵权的郗愔便是她的伯父。王献之在十七岁时与郗道茂成婚,夫妻俩十分恩爱,父亲王羲之也很喜欢这个儿媳,在去世的前一年还为她写了《郗新妇帖》。王献之风流蕴藉,乃一时之冠,新安公主十分仰慕他,便央求皇帝把她嫁给王献之。东晋简文帝下旨让王献之休掉郗道茂,再娶新安公主。王献之深爱郗道茂,为拒婚,他用艾草烧伤自己的双脚,后半生长年患着足疾,行动不便。可即便如此仍无济于事,为了保全家族,王献之只能忍痛休妻。郗道茂的父亲郗昙已亡,被弃后她只得投奔伯父郗愔篱下,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

王献之曾写信给她,称:“方欲与姊极当年之足,以之偕老,岂谓乖别至此!诸怀怅塞实深,当复何由日夕见姊耶?俯仰悲咽,实无已已,惟当绝气耳!”

正如《中秋帖》里所写,在王献之的人生中,等待与迎接是最重要的部分。

在王献之生命的最后一刻,别人问他此生有何错事和遗憾,他只说了一句:“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这句话被记录在《世说新语》里,成为这位深情书法家的最后身影。

魏晋风度,若无深情,终究是纸上凉薄。深情,是魏晋风度的温度,也是书法的内在精神。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诚哉斯言!

(千春词摘自长江文艺出版社《苏东坡的山药粥》一书,本刊节选,刘 璇图)

猜你喜欢
王献之桓温大军
王献之依缸习字
作弊
大话三国志
王献之卒年
王献之练字
王献之的文艺范儿
两种绝症
桓温是个好领导
大笔如椽
心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