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红霞
对人文素养的定义实际上并不只局限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更多的是学生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在当今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小学时期又是最适合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阶段,所以教师就应该不断探索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策略,开阔学生视野,从而提高其语文核心素养。笔者将围绕小学语文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分析。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养实际上所反映的是社会中人们良好的个人素质,以及社会的发展状态,其中不仅涉及了人们的生活,还包含了人们对生活的想象。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可以很明显地反映出其本身的综合素养,培养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会获得他人的尊重,在一种程度上还可以在社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另外,人文素养还展现出了一个民族的发展状况和文明程度,这就使国家更注重对人才人文素养的培养。而且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文素养就更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改革要求的提出也逐渐重视这一方面,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人文素养还可以帮助学生填补精神上的空缺,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加强民族意识。由此可见,人文素养对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通过学习传统知识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是最合适的方式,而从小学时期就培养人文素养,更有利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接触的人文知识比较零散
语文学科蕴涵的人文知识十分充沛,但这些人文知识又分布得比较零散,隐含在语言文字的背后,在教学中需要教师针对性挖掘,并作出系统性指导,将人文知识直接呈现在学生眼前。但是,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很多教师对教材中包含的人文知識系统讲解的机会不多,他们将重点放在阅读理解方面,对人文知识重视不足,只是在教学过程中稍做介绍,这样学生接触的人文知识呈现出七零八落的状态,他们的知识建构能力不强,加上教师缺少引导,使其人文观念比较淡薄,对语文知识的认知比较浅显,更说不上价值观念和文化素养发展,这也导致语文学科特性及其育人价值体现不足。
(二)针对审美培养缺少正确引导
语文学科可以看作是一门语言艺术,不管是语言文字、句式结构还是文章体裁都遵循特定的规律,在语文教学中经过反复揣摩和研究才能准确辨析其规律和用法,进而体会语言文字之美,感受语言的魅力,这个过程应注重以体验和品位的方式开展。但是,固定的教学任务使教师更关注教学成果,忽略了教学过程灵活开展,对学生的引导往往集中在字面意思的理解方面,相应的语言训练也以背诵和抄写为主,审美教育体现不足,学生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就会产生消极厌学心理,面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应付了事,很难感知到其中的美学元素和人文价值。
(三)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不强
小学生的依赖心理普遍较强,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特别依赖身边的人,这也很容易导致他们从小就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对语文课程来讲,很多学生都依赖语文教师,依赖标准答案,大部分学生都不会独立学习,甚至不愿意独立学习,面对语文知识难以独立思考,学生被动学习,独立思考能力不强,不考虑其中对错,面对学习任务死记硬背,倘若教师没有提高重视就会加剧其依赖心理,使其对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受到严重影响,直接影响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语文知识对其精神影响有限,这也成为影响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教学理念与方法有待改进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理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广大教师共同探讨相应的解决措施。具体问题如下:其一,教师的教学理念过于陈旧,难以在日常教育工作中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与突破,课堂中只懂得有关文字的培养与训练,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教师在讲解教材的过程中没有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与主旨,进而影响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制定教学策略,确保教育工作符合素质教育的相关理念。
三、小学语文课堂中人文素养的培养内容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背景下,人文素养的培养工作具体可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人文知识的培养;其二是人文精神的养成与提升。在人文知识的培养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推荐有价值的文史哲学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他们的眼界。人文精神养成工作的侧重点是中华五千年光辉历史中优秀的多元文化,如生命的价值、文化的主体精华、人间的具体真情等诸多方面。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充分注重学生心理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素养的培养工作,确保班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以教材为基础,深入感受人文内涵
小学时期的语文教材,多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是很多的。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进行人文素养培养时,教师就不应该没有目的性地进行教导,要以教材为基础,从教材的本身内容出发,为学生拓展知识。教师可以运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体会人文内涵,在阅读相关文章的过程中提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接受文化的熏陶,使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豪感。另外,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多与学生沟通,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减少学生对语文的刻板印象,提高学习的兴趣。从一门学科中获得更多知识的基础就是带有兴趣地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仔细阅读语文教材,从教材中感受人文素养的内涵,这对提高人文素养也具有非常大的作用。
(二)提高语文素养,深刻体会文化内涵
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类科目,其中涉及比较多的交流能力、积累能力和语文核心素养等多个方面。小学语文又是学生初次接受系统性教学的重要阶段,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时要做到循序渐进,当每个教学环节发挥出应有作用时,再往下进行。
首先,想要学生提高语文成绩,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来拓展自己的知识储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积累,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次,教师还要告知学生要合理控制自己的阅读时间,并且要有一定的阅读氛围,在一个安静的氛围下阅读就更容易深刻理解文章中的含义。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与教材学习相关的课外读物,在拓展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加深对语文知识的印象,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最后,学生的个人思维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欣赏好的艺术作品和文化作品,更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在面对一些问题时可以具备通过多角度分析的能力,使自己思维得到发展,最终达到提高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注重人格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自身人格的形成。简单来说,人文素养实际上就是学生人格的反映,其中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人文素养在某种程度上就展现了学生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在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实际上也会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身。语文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区别,语文在小学阶段不仅要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其形成更良好的核心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注重实际生活的作用,可以适当地将实际生活与重要知识内容相结合,这样就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使其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四)转变教学思想,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社会在不断发展,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不断创新,但是仍然有部分教师还在运用以前传统的理念教学,这就会导致课堂效率下降,学生的学习激情无法提高。所以要想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要从教师的教学方法出发,只有教师制定更加适合本班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语言上和眼神上的沟通,以此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了解程度,方便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另外,在课后教师也要多观察班级内的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以及兴趣取向。在备课时教师就可以做到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法,将文章内容与人文素养内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式,避免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状况的发生。因此,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降低学习语文的难度,还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就更容易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对以后学习难度更大的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对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五)组织实践活动,真切感受人文熏陶
小学语文课程既有实践性特征,又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进度,使整个教学活动紧凑开展,这样也容易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开展,使其无法真正体验人文精神。因此,教师要着手改变这一现状,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在理论教学中融入相应的实践活动,让语文知识以灵活多样的形态呈现在学生眼前,此时,语文课程的人文元素也会显露出来,学生可在实践中真切感受人文精神、人文文化。实践活动设计须依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教师可提前剖析教学内容,针对性设计实践活动,如情景性较强的内容可组织角色扮演;具有实践探究价值的可组织开展实地调查活动;古诗词内容可组织诵读比赛;还可组织一些游戏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确定活动目标与形式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在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彰显个性,接受人文精神的引导。实践活动后可组织交流分享活动,让学生的实践成果可视化,并能围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个人实践感悟及对实践活动的建议深度交流,互相分享经验与方法,让实践过程上升到人文精神方面,从对学生的外在影响也会深入精神层面,使其主动汲取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
(六)指导文本创作,提高学生人文境界
人文素养的提高除了“读”与“做”两个渠道之外,还可利用“写”的过程进一步实现,通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造性的表达提高学生的人文境界。因此,教师要重视文本创作教学,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构思、学会创造、主动实践,如此才能积累素材,迸发灵感。具体来讲,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文章,组织学生准确解读文章内容、文章结构以及其中蕴涵的人文元素,筛选有价值的语句段落组织学生仿写,从中运用已有经验和知识,在表达中体现人文意识。同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入手,指导他们主动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抓住其特征,学习他人描述这些人、事、物的方法,结合个人理解发表对特定事物的特殊情感,学生通过这样的创作过程可以深刻感受语文的乐趣,理解其特性和意义,以此来积累写作经验,学会展示人文元素。另外,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在文本创作中积极创新,做到实事求是的同时彰显语言魅力,让文本表述有内容、有逻辑、有情感、有创新,体现其对生活万象的感悟,从文本中表现出诗意,学生的人文境界也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彰显人文素养培养的深刻性。
(七)实践人文素养,巩固学生人文精神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开展朗诵活动,若条件允许,可以亲自领读或要求朗读技巧高超的学生进行领读。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升同学们的人文素养,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文中的人文素养进行合理的挖掘,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以情感教学的方式,以情施教,培养学生对文章情感因素的发掘,以便达到学文悟道的教学目标,从根本上提升人文素养。除此之外,课外实践人文素养作为语文课堂的合理扩展与延伸,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人文精神。例如,当学生在户外遇到打扫环境的环卫工人时,可以向他们提问,怎样可以帮助环卫工人呢?小学生便会将自己手中的垃圾主动扔到垃圾桶中,并尽力将周边的环境打扫干净。正所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只有将心中的关切在实践中充分地呈现出来,才可以做到人文素养深入人心。
五、结语
在实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中,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因材施教,结合学生自身发展情況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语文课堂的作用。并且,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有耐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培养。这样不仅可以使其语文学科素养得到提高,还提升了自身的综合素养。
(刘 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