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的教学改革路径探究

2022-06-08 14:23张静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19期
关键词:教育学思政政治

张静利

[摘           要]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对推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下教育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以思想引领为基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以课程教材为载体深挖教学内容思政元素、以学习交流为途径强化教师思政教学能力、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教育实习为补充强化思政教育成果、以激励、引领为目标优化考核评价机制等教学改革路径,为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116-03

“课程思政”旨在倡导所有学科课程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一种教育理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理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2020年5月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对课程思政建设各环节进行了系统规划,并就各专业如何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为各学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课程思政融入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教育学是高校教育学科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师范类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肩负着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其培养对象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专业素养、人文情怀不仅关乎自身未来社会作用的发挥,更关乎新一代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质量。教育学课程涉及教育发展史、教育目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法律法规、心理咨询与辅导、班主任工作等知识内容,与课程思政的建设理念和方向有较大的契合度,是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深入挖掘教育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进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不仅是新时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重要指示精神的应有之义,而且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维护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

(一)强化课程育人宗旨,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结合教育学课程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将我国教育发展的探索过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选择相结合,将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解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相结合,将国家相关教育政策与法律规定的学习与爱国爱党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家国情怀、法治观念,培养其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为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竭力奉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提高教师思政素养,增强育人育才能力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课程思政建设的高质量推进,势必要求教师作为先行者深入学习思想政治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将其内化到自身原有知识体系中,进一步提升教育学专业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增强其对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的认同,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信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深化学生专业认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教育学课程内容学习更加注重对专业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把握,强调学生专业理论和能力的提升。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学专业知识学习相融合,充分挖掘教育学课程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能够深化学生对原有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感知蕴含在其中的政治情怀、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等,实现个人综合素质更加全面的发展。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有待提高

《纲要》指出“各類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2]然而,在教育学课程思政推进的现实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内涵的认识存在偏差,把思政教育狭隘地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党性教育,认为主要应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来承担,与自己关系不大,主动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意识

不强。

(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不充分

在课程思政理念的贯彻过程中,教育学专业教师往往受自身思政素养的限制,对各章节所蕴含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充分,领悟不到位,多数情况下依然局限在围绕严谨治学、关爱学生、潜心奉献等原有知识讲授中,缺乏新认知、新探索,或者机械地将相关思政元素嵌入课堂教学中,缺乏引导学生共同领悟的环节,导致课程思政建设流于形式,出现专业知识讲授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

(三)课堂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纲要》中强调“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目前的高校在校生以“00后”为主,他们出生在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多,思维灵活,求新求异,对新媒体有着更高的敏感度,对灵活性教学方式有着更加强烈的兴趣和诉求。当下以传统课堂理论知识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与这一状况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真正透过知识本身领悟蕴含其中的哲学内涵、价值信念、人文情怀等,导致教育学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效果不佳。4EAFA7D6-BE52-47B1-9919-0D0AAEDED6CD

(四)传统考核评价模式有待完善

教育学课程考核评价的结构和指标是影响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导向的重要因素。目前与教育学课程思政相关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专业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考核和评价重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轻情感目标、思政目标的现象依然存在,对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师德修养等要素的考查未纳入实质性考核范围。二是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果与教育学专业课教师的业绩考核、职称评定相联系的局面尚未普遍形成,不能从政策层面引发任课教师对课程进行思政改革和探索的内在积极性。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教育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一)以思想引领为基础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明确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各学科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为党的治国理政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素质人才,是从国家大局出发做出的科学选择。教育学课程是教育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必须主动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强化立德树人成效。

教师队伍作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是影响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要从全局出发,利用线上线下多种方式,组织带领包括教育学课程教师在内的各专业课教师,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文件指示精神,使广大教师真正学懂、悟透党和国家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提高政治站位,提升课程思政意识,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专业课教学,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二)以课程教材为载体深挖教学内容思政元素

教育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推进必须以该门课程原有教材内容为载体,在科学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发掘出蕴含在不同知识模块中的思政元素,形成富有合理性和指向性的思政主题。

教育学课程可拓展的思政元素较为丰富,以“教师”一章为例,在梳理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时引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美德教育,培养学生历史认同、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在讲授教师素质时引入系统思维教育、爱国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四有”好老师内涵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在讲授师生关系时引入以人为本理念教育、职业理想和职业操守教育等。通过各章节丰富思政元素的挖掘,提升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敬业精神、高尚情操、守法意识,为其成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以学习交流为途径强化教师思政教学能力

教育学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不仅需要教师个人加强学习钻研,提升自身政治素养,也需要院校层面构建起同院校教育学课程与相近课程教师之间、教育学专业与思政专业教师之间的协作沟通机制,凝聚课程思政建设合力。教育学课程教师要博览经典,积极补充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借助新华网、人民网、学习强国平台等不断汲取党的新理论、新思想,结合专业课知识特点选择科学的契合点。学院要建立教育学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在教授指导、集体备课和定期研讨的过程中对该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准确定位[4],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能力,要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教师之间建立定期交流研讨制度,加强思政教师对专业课思政建设的指导和引领。此外,学院可以组织教育学教师教学能力比赛,以赛促建,打造教育学科课程思政“金课”,选树优秀典型,为其他教师提供教学示范。

(四)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丰富课堂教学模式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具有求新求异的思想特点,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往往难以充分调动其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课堂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育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和选择要体现参与性和灵活性,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雨课堂、翻转课堂、慕课等[5],使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课前结合任务学习、课上围绕主题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和亲身参与中增长知识,提升专业认识和思想觉悟。

同时,积极将案例分析法、榜样示范法、情境模拟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入課堂,营造课堂氛围,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思政价值理念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教学过程,提升课程思政贯彻效果。例如,在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通过榜样示范法引入陶行知潜心育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事迹、202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桂梅“素心托高洁”的事迹等,使学生在榜样身上感受教育前辈身上体现出的对家国的情怀、对教育的追求、对学生的热爱,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坚定教书育人的职业理想,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在学习“师生关系”这一部分内容时,通过情景模拟法分别设定教师课堂教学中“专制型”“民主型”师生关系的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角色扮演,切身感受不同情形下的情感体验,从而确立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价值观。

(五)以教育实习为补充强化思政教育成果

教育实习作为学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贴合实践,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学生政治观、道德观、教育观、学生观只有在实践中得以践行、得以验证,才能最大限度根植于心,锻造更加坚实的思想政治素养。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6]学院要加大师范生学生实习环节的课时比例,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分散安排在多个学期进行,尽量避免“一次性”完成实习的情况,从而保障学生在不同阶段及时将课堂所学所思所悟在现实实践中得以验证、践行和升华。4EAFA7D6-BE52-47B1-9919-0D0AAEDED6CD

(六)以激励引领为目标优化考核评价机制

建立健全多维度的教育学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是提升师生课程思政参与积极性,有效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将思想政治因素纳入学生学业成绩考评体系,将学生课堂讨论及发言环节在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法治意识、师德修养等方面的领悟情况、教育实习中的实际表现、课程作业中思政理念的体现程度等纳入平时表现的考评范围,作为期末成绩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把课程思政建设质量纳入教师业绩考评机制。在职称评定、年度考核、干部选拔、评优评先等工作中,明确对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加大对在该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典型教师的支持力度。

四、结语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新时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践行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教育学课程作为教育类学科,在融入思政教育时具有较大的优势,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从提升教师思政意识、深挖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完善考核评价机制等多方面积极推动课程教学改革,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論课程形成协同育人的总体局面,共同培养政治觉悟高、品德修养好、专业素质强、堪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08)

[2022-02-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

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

[2][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0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4]阚萍,张增田,蔡春.教育学科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与策略:以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21(5):67-69.

[5]刘安波.课程思政视野下《教育学》课程育人目标实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师,2020(3):228-229.

[6]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EB/OL].(2015-10-23)[2022-02-1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moe_1892/moe_

630/201511/t20151113_218942.html.

◎编辑 张 慧4EAFA7D6-BE52-47B1-9919-0D0AAEDED6CD

猜你喜欢
教育学思政政治
实践—反思教育学文丛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政治呵护只为“挑刺”?——县镇干部眼中的政治呵护:护长不护短
政治呵护只盯“短处”?——乾 县“政治呵护”重在政治激励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办公室政治
浅析我国当代教育学改革的策略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寻找教育学的历史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