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妍
阅读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自主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学生如何实现深度阅读?文本矛盾解析法就是有效抓手之一。
文本矛盾解析法是以学生的语言运用为基点,利用文本中语义、情理、写法等方面存在的反常反差現象,进行文本解读的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矛盾解析法对文本自主解读,挖掘文本资源内涵,掌握语言组合规则,提升语言感受力,获得人生启迪。如何让学生发现文本中的矛盾,展开自主发现式的深度阅读?教师可从四个方面入手指导。
一、在语义对比中发现矛盾
语言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文字是打开作者内心世界的密码。对于文本而言,决定言语内容的往往是言语形式的关键矛盾点,这些矛盾点也是作者匠心所在。要抓住言语形式的矛盾点,迅速深入文本,取得“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文本中的矛盾是封闭在语言文字之下的,初读时往往无迹可寻,但对立统一?是矛盾的基本属性,要分析矛盾,??首先就要学会去寻找??文本中的对立双方。在对比中抓住矛盾点,还原语义的原本含义,将之与文本中的语义加以对比,揭示出差异矛盾。学生还可以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还原作品内容原本的形象,让它和文本中的形象形成对比,从而揭示矛盾,深刻理解语义中作者附加的内容。
《孔乙己》最后一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中,“大约”表示估计,“的确”表示完全确实,这组词语存在语义矛盾的现象。黄厚江老师执教此课时着重引导学生抓住这组看似矛盾的词语,作为探究文本内涵的一个“缝隙”,去理解文本并不矛盾的内核。学生在词语对比中发现,“的确”揭示孔乙己必死无疑的结局,“大约”则表明无人关心其死活的麻木冷漠。接着,黄厚江老师再结合作品背景及主要情景进一步阐释内涵,一组词的语义对比让学生理解了语义表面的矛盾对立其实是特殊语境下的内在统一,进而体悟文字背后的深意,并为后面的想象续写作情感的铺垫。此处,文本矛盾的发现可谓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二、在情节反差处发现矛盾
发现矛盾??,要善于抓住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反差处,在情节的反差处咬文嚼字,反复揣摩想象语言背后的隐含内容。文本中有些情节看起来存在矛盾反差,常常是作家独辟蹊径有意为之。作者用强烈的反差激发读者强烈的阅读期待,以匠心独运的意外结局,在情节逆转之中,创造多层面、多角度的细节呈现,凸显文本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对读者产生强烈的冲击和感染。情节纠结之处,能有效撬动学生的思考与关注,延伸学生的认知空间,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情节反差之处的探寻,真正起到开发学生智力、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让学生的学习以文本为依托,同时又能突破文本的局限,实现阅读的意义。
《春酒》第八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这是邻居在向母亲讨教做春酒的分量时母亲的回答。但在作者的笔下,母亲做任何事其实“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而且,作者还引用了母亲通常所说的话“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来作为佐证。作者这样的叙述言语,和母亲口头上的“大约摸”“差不多”“没有一定分量”形成了一个看似矛盾的反差。第八自然段看似前后矛盾的描写,其实是作者用了曲笔,很委婉地表现母亲性格的另一面,即她与人交往中谦恭、低调、温和的性格特点。学生抓住这样的反差探究矛盾,就能理解在作者的委婉叙述中母亲这个农村妇女的形象如何变得更加立体可见、更加丰满感人。
《老王》一课文末的主旨句为“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教师可引导学生反复揣摩文章情节中哪些细节体现了“幸运”“不幸”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学生运用文本矛盾解析法,抓住情节矛盾“幸运”还是“不幸”的反差表述,再结合课文细节和课下注释讨论交流,就逐渐体会到杨绛的幸运并不是拿金钱、地位和老王相比,而是幸运在“我们”一家在苦难的时候被老王这样的人用热心热情在温暖着。学生在情节矛盾的探寻中不断品味本文平淡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老王和杨绛善良品格中的人性光芒,掌握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学生在情节的反差中发现矛盾,在矛盾梳理中追本溯源,不断从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入手,结合背景资料解读,结合主人公人生经历解读,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解读,在解读中逐渐融入情感体验。在对情节反差的反复辨析中,学生初步掌握了辩证的阅读策略,由浅入深触及文本主旨,逼近文本内核,实现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这样的阅读实践才能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启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问题,真正实现有质量的阅读。
三、在情感纠结处发现矛盾
无论是作者,还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是复杂的矛盾共同体。这种矛盾会体现在情感的反复纠葛、波动起伏中。而作者笔下的情感矛盾则可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品格,从而塑造典型的人物。在开展阅读实践时,学生可抓住情感主线,关注情感纠结,梳理情感矛盾,分析文本中造成情感波动的因果关系,在情感纠结中追寻那个能把握到文本之魂的通道。学生反复探寻,细细玩索,摩挲品味,在无疑处生疑,在生疑处解疑,往往可拨云见日,发现文本之外别有洞天。学生直面文本,分析作品语言,找出文本跟我们经验之间的矛盾,以及文本内部的矛盾,进而追根溯源分析这些矛盾,完成对文本的解读。阅读教学的本质是对话。在学生、教师、文本、教科书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中,用什么方式、从什么地方开始对话,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有效性,决定了教学的深度。
《鸟》这篇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我爱鸟”“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这样看似简单不过的起笔和落笔句,反而融入某种深情。作者对鸟是开门见山的爱,为什么后面又有些“悲苦”“伤感”?开头一个“爱”字起笔,结尾却落脚在“不忍看”三个字上,这两种矛盾的情感出现在一篇文章里是否不太协调?学生思考:这种情感里到底隐藏着些什么呢?这得去隐情处探寻。由此,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以情感为主线,抓住“爱鸟”与“不忍看”这个矛盾点,就此设计本节课的主问题“作者的情感似乎有些矛盾,开头说我爱鸟,结尾说我不忍看,我到底爱什么样的鸟?又不忍看什么样的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帮助学生着眼于散文情感脉络的探寻,引导学生由表层的粗浅感知,逐渐深入内在情感的触摸把握。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不断寻找、理解、阐释、对话,将阅读化难为易,获得人生的意义。因此,抓住情感主线,于情感纠结处梳理情感矛盾,逼近文本内核,也是简洁有效、便于操作的阅读方法。ABABA748-0F4E-4CB9-9F28-7A566BC706D1
四、在逻辑反常处发现矛盾
发现文本矛盾也要关注文本中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理的地方。就文本而言,我们不能沉醉在叙述的妙境里,而要在文本隐秘的地方发现它隐秘的内核。学生在逻辑反常处发现矛盾,发掘文本演变的内在逻辑过程,分析语篇中句子间的逻辑结构,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用逻辑性强的结构和多角度的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字,看似无理,不符合经验逻辑。但反复品味中,却能让人想象到一望无际的大漠,纵向的是“烟”,横向的是“河”,落日是“圆”,寥寥几笔,简约地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像这样的矛盾,在形象中并不是直接呈现,恰恰相反是隐性的,这就需要学生敏感地找出这样的矛盾点,以此为“切口”,进入文本分析。在阅读中,学生以反常矛盾之处作为基点,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用逻辑性强的结构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就能找到语文学习的突破口,有效培养思辨能力。
《背影》课后“思考与探究”中第三题为“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终于决定还是自己去送我。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后面的心理活动的”。这道课后题就指出了在父亲“送”与“不送”的心理矛盾和反常逻辑中,实际流露出的是一位父亲的无奈与不舍,并且提示这种矛盾与反常在文中比比皆是。比如,在最后一段中的三个关键处,“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和“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让我们看到一个父亲向孩子示弱的矛盾心理变化过程,一向强大的父亲,向儿子不合常理地示弱触动了作者内心深处最隐秘的愧疚之情。学生以此矛盾作为切入点进行阅读,从典型环境、场景情节、心理活动中不断发现矛盾反常之处,揣摩其中蕴藏的复杂厚重的父子深情,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学生在“矛盾”解读法的帮助下,朗读体会、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让语言文字变得更丰满真实!文本转化的魅力就在课堂上呈现出来!
总而言之,发现文本的矛盾,并且对矛盾进行解剖,最终使矛盾冲突变成和谐统一,就是学生解读文本时发掘矛盾的价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抱有不倦探索的好奇心,发现矛盾、聚焦矛盾、探究矛盾、理解矛盾,在矛盾主线的牵引下感知语言、梳理结构、理解主题、发现规律,发现文本的更多奥秘。文本矛盾的发现及解析为学生营造出一个积极主动、充满趣味和思辨色彩的境界。文本矛盾的发现及解析,激励学生在山重水复的矛盾探索中,体味柳暗花明的精妙,收获豁然开朗的桃源美景。
作者单位 陕西省铜川市第五中学ABABA748-0F4E-4CB9-9F28-7A566BC706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