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丹 周琳
[摘 要]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发布凸显了在大学生思政课教学中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课肩负着向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责任以及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对于宏观层面的把握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微观建构显得更加重要。从高校思政课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微观建构主要体现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学目标和教学改革”“以大学生为主体,提高教学效果”“丰富教学内容,突出时代特色”“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提升主体间的情感温度”。
[关 键 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思政课;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004-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以高校思想政治课为突破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认同教育效果的提升要注重教育教学过程,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改革、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微观要素的建构。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学目标和教学改革
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导向,另一方面着力探索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有效途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建设全过程。思政课教师在设计每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时,要参考和比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相关要求和精神,与学生的职业需要和思想现状相结合等来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
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改革、课程成绩改革等。整合设计思政课各学科内容,专业化教学。通过专题化建设、模块化教学,集中阐述和深刻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次的精神实质和辩证关系,就让学生对其既能从整体上宏观把握,又能在专题中全面理解。课程成绩由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景剧表演、课堂讨论与互动、参与实践情况等组成。总之,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学目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认同。
二、以学生为主体增强教学效果
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就要发挥思政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做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前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思政教师充分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使教学目标和内容紧紧围绕学生开展,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深入人心。
(一)掌握学生思想状况,跟踪学生思想变化
大学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容易受到各种错误思想倾向的影响,造成政治信仰不稳定、理想信仰模糊、价值取向歪曲等问题。同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过程中的诚信缺失等问题,很可能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思政课教师要及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进行帮助和引导,增强课程内容的现实说服力,从而达到认同的目的。
(二)帮助和引导学生解决社会现实问题
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在课堂教学中,思政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内容和方法,解决其实际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进而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
(三)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师必须具备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没有尊重、理解和寬容,就没有教育。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是尊重的需要,期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赏识。在思政课中,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最关键就是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应该尊重和理解学生,小到上课的一个眼神、一句问候、一个手势、一句表扬。总之,让学生在这种受尊重和理解的情景氛围中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丰富教学内容以突出时代特征
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是加强思政课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化的知识变得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是思政课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是加强思政课社会主义基本价值观认同教育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内容相对理论化,如何使理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生动、具有感染力,是思政课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及时把握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学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思考问题。密切关注时政热点、社会热点问题,将这些热点问题渗透到教学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其中的内涵、本质和要求,进而实现对其的认同。
(二)融入本土文化资源
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本土文化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内容。以东莞本土文化资源为例,其丰厚的红色文化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如鸦片战争博物馆、东江纵队纪念馆等,这些素材的融入可以有效增强东莞地区学生的爱国情怀、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内化为其对当地优化传统文化魅力的领略过程,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大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效果。F49A3326-0618-440C-B535-71205DA2AB8F
(三)增强教学话语的时代气息
教学话语是师生进行教学交往的重要媒介,话语表达方式的改进,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时代感,也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和具体化。
话语语境要立足时代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要立足时代发展变化,及时掌握最新的话语动向,可以设置以“理解中国”“深度中国”为主题的课前十分钟,让课程内容与时代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
话语方式要接地气,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有学者指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将理论术语转化为通俗话语,以适应群众的语言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话语表达要符合学生的语言习惯,用通俗易懂的、喜闻乐见的、生活化的方式表达,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
四、完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实效性
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要转变纯知识灌输和理论说教。
(一)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打破传统教学单向传输的状态,思政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内容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设计。教师课前录制微课视频,将视频等相关学习资源、学习清单和课堂作业传至线上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或协助学习;课中思政教师根据线上学生学习情况组织授课和疑难解答,学生课上完成学习任务,提交物化成果;教师课后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学生自行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交实践成果材料。混合式教学实现了双线融合、课内外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坚定信仰和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积极利用沉浸式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必须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理论化的知识,无形无声、看不见摸不着,思政课教师要化虚为实。沉浸式教学是学习者通过高度参与互动、演练而提升技能,同时将教师上课内容内化的方法和途径,其通过小组讨论、小组辩论、激情的演讲、情景剧的表演、微视频的制作等来实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目的。通过沉浸式教学,学生得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于实际、指导实际,变成其行为模式、价值标准、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得以实现。
五、提升教学主体间的情感温度
师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一切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情感认知往往会成为他们对于这门课程最直观的形象认知,直接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取向。所以,提升教学主体间的情感温度,可以有效提升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教育效果。
(一)高校思政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
人格魅力是一个综合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可以说是对高校思政教师形象最好的诠释。一堂思政课上得好不好,教师人格魅力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因素,魅力强的教师往往能聚集学生,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率,达成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师魅力的打造需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教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教,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包括对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的理解。二是要着重提升教学能力,多参加一些教学比赛,以赛促教,提升教学能力,紧跟时代改进教法,整体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三是还需要注意自身脾气秉性、形象气质等的塑造,为学生展现一个正面乐观、积极向上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关注、尊重与模仿。如此就可以形成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力量。在此基础上思政教师坚持和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学生就会效仿教师真懂、真信、真学、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共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包括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层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方方面面,内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情感认同。思想政治教师要提高共情能力,在授课过程中倾注“实情”、融入“真情”,準确了解学生、把握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与学生达成情感共鸣,使学生自觉地深入学习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效其行。”
(三)师生间的平等互动交流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学生被视为绝对客体,学习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这与马克思关于人的整体而全面发展的理论背道而驰,也与目前提倡的构建高校师生协同发展机制不相融。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师生关系,它不是“上下级”或“命令和服从”的关系,而是需要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授课模式,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良好的“师生交互”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内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中,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实效。
总之,高校思政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其认同效果的打造若只依靠某一主体或某一要素是不能完成的,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发挥各种合力才能达成。在新时代,为完善高校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需要思政课教师不断探索试验,在相关思想和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继续推进和落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Z].2019-03-18.
[2]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11.
[3]邢瑞娟,王纪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4]刘秀华.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沉浸式体验教学研究[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前沿问题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兰州峰会文萃[C],2019(6).
[5]高瑜.高职思政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探索[J].广西教育,2017(43).
[6]唐慧玲,汪佳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亲和力的微观建构[J].价值观教育,2020(6).
◎编辑 王亚青F49A3326-0618-440C-B535-71205DA2AB8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