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摘 要] 党史教育就是引导全党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以伟大的建党精神指导行动。学习党史对巩固思政主阵地意义重大。高校思政理论课与党史有着天然联系,通过对其价值认知探索党史融入思政课的建构方式,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不断培养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 键 词] 党史;高校思政课;价值;建构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19-0001-03
2021年,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回顾百年征程,是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最好的教科书。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史宣传的重要阵地,是宣传百年党史的主渠道,通过将党史融入现有课程,既丰富了理论课的课程内容,又是加强党史教育的关键环節。
一、党史融入思政课的四种意蕴
(一)理论的选择是基于初心的价值意蕴
思政课的学习任务在于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此引导学生深刻认知和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这本身已经蕴含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脉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步入新时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学党史、知国史,这是推动我们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修课,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最大的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人身兼使命和担当,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惊人的毅力,这是初心的驱动和使命的坚守。学习思政课的过程见证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历史。
(二)历史的选择是基于现实的价值内涵
首先,党史与思政课的融合是基于历史的选择。党史和思政课从历史脉络看有共同的结合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历史探索的过程,是在历史中总结教训、吸取经验的过程。从历史的维度回望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不断增加其厚重感和说服力。
其次,党史与思政课的融合是现实学习的选择。对于历史的学习,过去的教学主要以历史节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基础进行教学和研究,在深刻揭示了“为什么”的基础上对于“怎么办”涉及不深。对于党史,大部分学生停留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与现行政策和理论处在分离状态,甚至一些年轻人怀疑历史、否定历史,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中。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地深化党史学习,重温党史,加强学生举起大旗的责任感、凝心聚气的使命感和传播文化的荣誉感。
(三)实践的选择是基于实效的价值认同
首先,党史与思政课的融合是实践的产物。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同的历史时代会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而不同的历史实践也被不同的理论所指导。
其次,党史与思政课的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体现。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之一,通过思政课的学习,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有用性。思政教育需要通过实践在不同社会情况下激发隐性教育,实现显性教育,并通过实现思政教育的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实现其内在价值。而党史教育则是通过知识的显性呈现逐渐激发学生内在的爱国情怀和时代责任感。如果脱离历史的实践认知,思政教育就会失去其价值,只能停留于理论层次,而不能真正指导人的全面发展,亦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因此,将党史和思政课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融入才能更深刻地达到育人目的,巩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
(四)时代的选择是基于梦想的价值接续
首先,党史融入思政课是时代的选择。新时代在贯彻落实党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和道德修养,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认知,思政课不是理论的单向灌输,而有其浓厚的历史根源和紧跟时代的步伐选择。结合党史使得思政课的理论成为有据可循、有史可依的具有时代意义的课程。要在历史这面镜子里不断得到启迪并增强定力。世界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和不断发展的,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才能更好地验证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和实效性。
其次,党史与思政课的融合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体现。近代的中国是一部血泪史,也是无数共产党人牺牲生命换来的革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建设史,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富裕的奋斗史,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不惧挑战接力奋战走向富强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责任与使命,未来一定会实现。
二、党史融入思政课的四重建构
(一)加强理论学习,确保方向的正确性
首先,课程设计要内涵丰富、循序渐进。思政课的内容设计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脉络,帮助学生理解其理论内涵,并且设计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案例恰当。党史与思政课的融合要保持其思政课的政治属性,不断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次帮助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理论层次要深入浅出、厚植历史价值。党史和思政课的融合过程要不断加深理论层次,讲解教学内容时做到深入浅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要厚植历史价值。学习党史就是要做到以史明鉴、以史明志,从实践和历史的角度掌握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不断增强历史自觉性,彻底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脑,才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论,保持政治方向的正确性,提升理论素养的培养,促进思政教育阵地,保持其青春活力和时代特色,才能保证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创造者和接班人坚守责任与担当,做到“两个维护”,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文化传承和巩固“四个自信”,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F49A3326-0618-440C-B535-71205DA2AB8F
(二)深化课程改革,突出党史与思政课的兼容性
首先,融入思政教学体系,完善思政课教学设置。思政课的课程设置历史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1949年10月,“新民主主义论”列为必修课程,主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1961年,“中共党史”被列为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1985年8月,“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两门课程列入思政理论课课程体系,主讲党史和国史。2005年2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主要进行关于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学习。2008年8月,调整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党史教育。2018年,进行“概论”课教材修订。步入新时代,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2021年再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进行修订。可以看到,课程体系一再变化,其始终不变的是对党史的学习和融入。不断推动党史与课程的融入也是完善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径。
其次,创新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教学双渠道融合。随着新媒体蓬勃发展,网络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舆论引导和纠正也成为目前思政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重视网络这块舆论阵地的重要性。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也要重视线上线下双渠道,教师走进学生的生活圈,理解学生的思维圈,引导学生的生活圈。重视线上线下教学结合的双渠道融合,活跃教学氛围,便于学生理解,利用学生熟知的形式和语言,做好意识形态的引导,通过不同形式将党史融入思政课中,线上了解实践过程,线下消化理论成果,推动课程教学创新与发展。
(三)丰富实践方式,提升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首先,建设党史教育基地,创新沉浸式教学模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红色革命遗址参观,多次指出要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新中国是怎样建立起来的。思政课加入基地教育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从形式和内容上更鲜明,学生可以通过基地的图片、影像资料、历史物件等内容深刻感受党在革命、改革、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痕迹。沉浸式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在基地环境中与历史建立联系,联络感情,情感的代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共产党人的奉献和牺牲,激发学生爱国情怀。同时通过在基地的沉浸式学习可以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对角色的认知和扮演,例如重温入党誓词、场景体验等,唤醒主体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感受党史的进程中实现生活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其次,拓展教学平台搭建,发挥媒介育人的功能。党史融入思政课要拓展教学平台,打破过去以教室为主战场、教师为主讲人的单一传播方式。单一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途径和师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较为单一,使得思政课被迫进入理论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的传播形态、传播平台、传播渠道以及接收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通过互联网和移动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媒介网络。通过不同的媒介平台搭建,发挥其在意识形态、舆论场域中的导向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阵地,网络阵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话语权获取和舆论引导的重要领域。
最后,开展相关赛事活动,激发主体价值认同。近年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加强“四史”教育的重要精神,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拓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强调思政课铸魂育人功能,要通过各种社会赛事推动思政理论进学生头脑,真正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近些年在教育部的統一部署下,各个高校相继开展了“百年辉煌路·奋斗正当时”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和“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等竞赛活动。通过师生主体互换和视频媒体形式融入,不断加强党史与“概论”课的融入。通过赛事活动可以促进教学中师生间的互相理解,加深其感同身受的体验。同时通过录制和课程讲解帮助学生表达情感,以加深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的现实
体验。
(四)加固时代内涵,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
首先,提升教师专业水准,扎实理论功底。思政教师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主体之一,教师的专业素养则是党史与思政课融入的重要风向标。党史与思政课融入需要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培养,通过集体学习和培训、科研引导,帮助教师拓宽专业知识面,不断推动教师自我提升和实现自我突破。从教师的能力出发,突出靶向培育,帮助教师能深钻进去,也能跳出来,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构建队伍体系。教育部对于思政课教师队伍提出要建设一支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素养过硬、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不断使用媒介手段、基地建设、竞赛等形式,丰富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实教学内容,增加学科互动与交流,多方位提高教学水平,建设一支政治强硬、情怀深刻、思维创新、视野广阔、人格端正、自律自强的师资队伍。
最后,深化改革体制机制,帮助教师成长。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的主战场之一,更要把握大势,不断创新发展,不仅是教师自身的发展,还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发展。为了实现教育目的和提升教学效果,要进行系统有序的管理,还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政策、资金和人力方面都给予全面支持。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慷慨激昂地回顾了党的历史,感慨中国共产党大无畏气概的百年奋斗史,感怀中国共产党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史,重读中国共产党敢于创新的百年创业史。学习党史更是当代大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重要课程,将党史和思政课融合是丰富思政课程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思政理论课也需不断进行多元、有效的革新,实现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效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0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01.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06.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中央文献研究室,2014:113.
[6]张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红色文化大众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20-01.
[7]郑永廷.思想政治教与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08.
[8]刘玲,韩美群.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J].学习与实践,2021(4).
[9]耿化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中共党史“必修课”[J].党的文献,2019(6).
◎编辑 王亚青F49A3326-0618-440C-B535-71205DA2AB8F